加入时间:2021-03-31 15:10 访问量:7588 信息来源:
责任者:刘骁骞著
索书号:D777.788/1
刘骁骞的这本《陆上行舟》,延续了他作为一位记者的一贯表述风格——严谨的逻辑背后,深挖诸多新闻现场的文化背景,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当下发生的故事。他的语言平实有力,不失记者的严谨。虽然是并不常接触的纪实文学,但是对于我而言,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劲,甚至犹如一同走进了神秘的巴西世界一般。
首先来说说为何书名要叫做“陆上行舟”,在刘骁骞个人的微博下面有人如是问到,而并未得到回复。我想,这或许也是作者自己的意图:让读者走近他的精神世界,答案自在其中。书中共有两处讲到这个概念,且颇为诗意:
“几十公里长的河段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沙丘,隐秘的河道数不胜数,而漫长的雨季在拉高水位的同时,也打造出更多条临时的水路,原本的陆地现在可以行舟。”;
“……在我恬不知耻的理解中,(奥地利文豪次威格所著的)《巴西:未来之国》更像是一种过于沉重的预言,而当阅读那些(由法国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写的)陆上行舟般的旅途日志时,我感觉没有什么比他们更好地讲述了这个国家停滞的真相。”
我想,“陆上行舟”这样奇妙的巴西(南美洲)景观,正是刘骁骞想要使用的、而且是最诗意的方式,来叙述这片热土之上发生的独特故事和他的记忆。
书的全称,叫做《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刘骁骞作为央视驻巴西记者,一直在巴西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八年。即使他如此辛勤地深挖真相,但这片广袤的土地,似乎还有许多说不尽的故事。
全书围绕几个关键词展开:毒品、枪支、贫民窟、种族歧视……曾几何时,对于身处中国的公民而言,说起毒品,便会想到湄公河“金三角”,而对于刘骁骞来说,身处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所在的安第斯山和亚马逊地区,被称作“银三角”的毒品产地,则是他更关心的事。
随着毒品的生产,必然伴随着其中的运输和最终的销售。因此,刘骁骞随着线人的带领,以及助手阿力的协助拍摄,走进了充满秘密的角落——平民窟。仅从照片上看,里约热内卢基督山上巨大的耶稣雕像仿佛拥抱着世间众生,与我而言,远处如星辰般点缀在大地上的万家灯火,更像是普通祥和而幸福的家庭。但事实是,更多的星光,其实来自贫民窟中人家的灯火。毒品的交易伴随着枪支的买卖,在一个对枪支严格管控的国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手枪。在他的采访中,我感觉似乎毒品对于贫民窟里的一部分毒枭来说,制毒和贩毒似乎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有的人甚至会在镜头面前炫耀自己的“产品”纯度多么高,这似乎和电影中告诉我们的并不一样。
同样的,现实往往复杂得多。贫民窟枪支管制问题引起了维和部队的介入,这些本意是维护地区稳定、减少枪支使用、缓解警民对峙情绪的项目,竟然适得其反,不仅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更打击了人心。因此,刘骁骞认为,这样的局面来自于当年的一场政治误判,政局的动荡导致枪支管控失控,也由此“繁荣”了巴西的毒品制造“行业”。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总在思考,或许在不断变动的政治局势中,一个强有力且政策稳定执行的政府和制度,才是巴西解决平民窟的最终办法(或许以前的领导人担心巴西变为“热带中国”不无道理)。
令人感到唏嘘的,就是这一段段采访当中的普通人——那些被称作“骡子(The Mule)”的运毒者(韦斯特伍德的同名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作为“骡子”的艰辛和无奈)、那些因为毒党争斗而英年早逝的年轻人、那些在一个声称没有种族歧视的社会中受到歧视的人……一切真相背后的现实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和对错,更多的是让人唏嘘的无奈。
这位被网友称作“萌音猛男”的记者,现在成为了CCTV的驻美记者,经常还能在电视上看到他奔波的身影。《陆上行舟》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电影里、足球场上、更加真实的巴西,直面它身上最深的伤疤,而其中刘骁骞作为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采访逻辑,亦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Chenshuhao(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