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七夕文化 感受传统魅力
文化动态   2021-08-17 14:17    566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又一年七夕节刚刚过去,在年轻人的印象中,七夕节似乎只与爱情有关,但在顺德传统的七夕文化里,这个节日,除了爱情,还有姊妹情和亲情。每年到了这个节日,顺德人将准备一盘秧苗、一些装清水的瓶子,还会准备各种拜祭食品、制作各种有趣的小玩意。更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还和自梳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有关。
  
  民俗
  
  拜七姐
  顺德七夕习俗有“以六夕为七夕”的习惯。七月初六晚,顺德各家各户在家设案,上置七种鲜花、慕仙饼、果品、七星灯以及十天前浸发的谷芽“慕仙秧”,遥祭牛郎织女,这场祭祀,也称为“拜七姐”。
  这里的仙秧,是指用碗浸谷、豆子等,待谷、豆出秧成5至7寸高、圆形的秧苗后,用红纸捆衬。慕仙秧有消暑、退热、消食的作用,故民间喜用。
  所谓慕仙,指“七夕拜牛女为慕仙,意谓钦慕双星的情变缠绵也。慕仙之会,惟少女少妇可以参加”。已婚、未婚妇女均可参与七夕习俗。
  除了各家各户分别拜祭外,在顺德一些村有集体拜祭的习惯。集体祭拜是村民集中于祠堂进行祭拜。将糖茶、果品、工艺品及一字排开的十几套人状真衣,放置于神龛前祭拜。晚上十一点时,将真衣燃烧,“进”给牛郎织女和众仙女。
  摆七姐
  “摆七姐”是七夕习俗的重心,一般在七月初六晚在祠堂举行。
  七夕前,村内男性镂雕木瓜、南瓜等瓜果,制成木瓜灯、南瓜灯,以献给村中女性。其他工艺品由女性制作,种类包括:粤剧人物及罗伞、旗标类相关器具,器皿桌椅,亭台楼阁,鲜花瓜果,猫狗鼠等小动物,“鹊桥会”类的大型场景等等。
  尤为特别的,有以胶水将苋菜种子粘于盆底制作而成的字画,和有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效果的走马灯。工艺品小巧玲珑、精致珍奇,极尽智巧之能事。
  唱七夕
  摆七姐后,初七晚“唱七夕”助兴。邀请男性盲人歌者,或村中的曲艺社、锣鼓班,唱曲吹乐。歌种不限,木鱼、南音、粤曲均可,尤以粤曲为主。曲目亦不限。
  成书于1922年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述:“(七夕)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以歌唱为生的失明女),作终夜之乐。”顺德自古曲艺文化兴盛,八音锣鼓散布于乡间,这为“唱七夕”习俗提供了文化基础。
  制作七夕水
  顺德人的七夕习俗里,还有制作七夕水这个环节。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到井边取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储备饮用。村民相信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也有民间传说,涂抹七夕水可以让皮肤上的疮毒消除,更有美肤功效。
  拜七姐会
  在顺德,有一种风俗叫“做会”,这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结拜成兄弟姊妹的意思,遇人生大事这些兄弟姊妹必须参与。当年未婚女子,做的会叫“七姐会”。
  出生于1950年的李结转年轻时参加过七姐会。在七夕期间,结拜的姊妹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三天的快乐时光。农历七月初六晚约11点,姊妹们就集结在其中一人的家中,把龙眼、大蕉、七姐粉、鸡等摆在露天处参拜七姐,然后姊妹们围着这些物品躺下来,漫无边际地聊天,直至天亮。初七清晨,她们到河里洗脸,这一天的河水叫七姐水,洗过之后精神爽利、青春常驻。
  “除了在家聚餐以外,姊妹们还互相弹面(用线拔脸上的汗毛),还一起去逛街。”李结转说,“我们常常成群结队去热闹的地方逛街,然后在餐馆吃一碗五毛钱的云吞面,这些都是当年的奢侈事。”
  
  传承
  
  均安沙头村传承七夕文化
  
  海外自梳女在面对骤变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由原来的群居改为独居时,便以七夕聚会拜七姐、摆七姐的方式,维系姊妹之间的交往, 从而使自己的文化特质得以保存,从而寻得立身处世的立足点。近年来,均安沙头村保留七夕习俗,并在宗祠内开展传统的七夕习俗,年轻一辈通过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七夕传统习俗的文化魅力。
  据介绍,随着沙头自梳女逐渐老去,在2009年以后,摆七姐这一社区传统节庆便消失,社区内众多居民纷纷感到惋惜。直到2018年,沙头社区深挖本土自梳女文化,复原了“摆七姐”本土民俗,并组建了沙头自梳女文化手艺队,推动文化传承。
  沙头自梳女文化手艺队队员欧阳爱玉告诉记者,自梳女在年轻时远赴海外谋生,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不仅能够做出一手好菜,而且擅长制作各种精致的刺绣、折纸等手工艺品,每逢七夕节,都会拿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用于“摆七姐”。 从前,自梳女重视七夕,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如今的七夕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随着沙头社区复兴七夕节“摆七姐”的民俗,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深入了解七夕文化和自梳女文化,并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