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一对彩蝶儿,缠绵尘世外;烦恼忧郁皆消散,不再惆怅恨如爱……”今年暑假期间,均安镇文化站粤韵悠扬,身穿戏服的孩子们翩翩起舞,动情演绎《梁祝化蝶》等粤剧折子戏。看着新一批粤剧曲艺苗子在培训下快速成长起来,均安镇文化站负责人李婷的心头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作为首个“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均安一直是推动粤剧曲艺传承发展的探路先锋,然而,粤剧曲艺日渐式微,青少年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缓慢等难题,一度让包括李婷在内的文化工作者和粤剧曲艺界人士犯了难。均安粤剧曲艺传承发展应该何去何从?今年,均安提出了一个新的破题思路:建设 “一个中心、多点开花”的粤剧曲艺社团学习阵地,发掘、培养粤剧、曲艺人才苗子,打造原创舞台精品戏曲剧目,构建曲艺文旅商共同体,擦亮均安粤剧曲艺品牌。
打造中心 合力培育小戏骨
暑假期间,均安镇文化站举办的青少年粤剧曲艺培训班开展得热火朝天,乐器班、演唱班、粤剧班,各有各精彩,百花齐放的景象让李婷颇感高兴,“这次培训集结了80多名学员参与,一部分学员利用假期时间加强训练,备战今届的‘明日之星’选拔赛,另一部分学员来自镇内6所学校,每周都有学校到这里来排练粤剧剧目”。
早在1998年,均安镇文化站开始推动青少年曲艺暑期公益培训和“曲艺进校园”工作,主要培养演唱、折子戏、高胡、扬琴、古筝等人才,每年培训的曲艺新秀逾300人次。
每年参加培训的不算少,但持续的效果却未如理想。
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的欧阳伟志是均安镇首届曲艺暑期公益培训班的学员,而今,已经成长为顺德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均安镇戏剧曲艺协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开始,欧阳伟志在均安文化站担任乐器班专业老师,凭着一份对粤剧曲艺的热爱,一教就是八年。但欧阳伟志对之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满意。“从前虽然有暑期培训,但很多学生参加完一期培训后,下一次就不会来了,又或者上一年所学的内容都忘记了,导致传承的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粤剧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还是高胡、扬琴、锣鼓等乐器演奏,都需要漫长的积累和大量的训练。李婷告诉记者,要培养出一个“明日之星”,一般要花费五六年时间。看来,要想培养更多成长型的戏曲人才和专业过硬的“明日之星”,开展连续、系统、专业的粤剧曲艺培训是关键。2018年起,均安将青少年曲艺培训的工作重点转向成立镇级青少年曲艺团,每年面向全镇招收学员,实行全年常态化培训;2021年,均安进一步推动成立青少年粤剧曲艺团,并提出打造 “一个中心、多点开花”的粤剧曲艺社团学习阵地,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均安镇文化站作为均安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团核心基地,依托全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资源,挖掘一批青少年粤剧曲艺苗子进行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培训。“今年3月起,我们面向全镇进行招生、选拔,目前,演唱班和乐器班各有30多名学员,粤剧班的学员也有80多人。”李婷说。
在学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均安整合全镇资源并引入省市区专业师资,建立粤剧曲艺师资库,除了均安镇本地专业老师之外,还吸纳了顺德区艳阳天粤剧团团长潘国荣、粤剧表演者郑婉屏等多位行业人士进入师资库。
接下来,均安还希望通过举办第十五届“明日之星”选拔赛、均安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团专场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年轻一代的苗子搭建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提升青少年粤剧曲艺苗子的水平。
“多点开花” 以戏带练增魅力
今年小学开课期间,潘国荣和郑婉屏两位老师每周都要到学校里上两节粤剧曲艺知识专业课,向三年级及以下对粤剧曲艺有兴趣的同学传授粤剧曲艺知识。这次接触让潘国荣收获了不少惊喜,“因为我在学校里找到了不少有潜力的戏曲苗子”。
潘国荣的意外发现,正是得益于均安镇全面铺开“粤剧曲艺进校园”。2021年初春,均安镇新华小学、仓门小学、中心小学、天连小学、富教小学、顺峰小学6所学校先后成立校内学生粤剧曲艺社团,并开设校园粤剧、曲艺第二课堂,推动均安镇青少年粤剧曲艺社团学习阵地建设实现“多点开花”。
李婷告诉记者,均安多年来坚持推动“曲艺进校园”工作,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们把师资送到学校,在学校里选拔了40多个学生来学习唱粤曲,但是大家都觉得唱粤曲比较枯燥,越来越多人退出,最后只剩下5个学生,这样的冷遇让我们老师的信心备受打击,甚至不愿意到学校授课”。
今年,均安转变思路,以粤剧、曲艺为切入点,推动“粤剧曲艺进校园”,以“发掘人才、培养兴趣”为目的,鼓励各学校成立粤剧曲艺社团,并选定传统粤剧剧目进行针对性培训、排练,同时发掘、筛选优秀的社团学生,向均安镇青少年粤剧曲艺团输送优秀苗子。
和从前不同的是,“粤剧曲艺进校园”的教学内容在原来的唱腔、念白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演技巧,特别是舞蹈及形体教学,学生们还有机会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以戏带练的方式,在常态化课程中了解粤剧和曲艺,充分感受戏曲的魅力。
当学戏不再枯燥,校园戏曲文化就热起来、潮起来了。“以前是师资送到学校,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这一次,效果完全不同,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每所学校都有六七十人主动报名参加。从被动到主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更让李婷感到欣慰的是,新一批选拔出来的苗子很有潜力,短时间内已经可以把粤剧剧目排练得有模有样。
同样感到欣慰的还有潘国荣,他坦言,自己从事粤剧演艺事业四十多年,一直担心往后没人学戏、没人看戏。均安的做法让潘国荣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粤剧曲艺的传承发展固然要考虑升学、就业、潮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提升人们对粤剧曲艺传承的认知度,同时增加他们对于粤剧曲艺行业的了解和热爱。“均安推动‘粤剧曲艺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一代有了接触粤剧曲艺的机会,他们在接触过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就爱上了,梨园就可以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了”。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魅力,孩子在学习、传承粤剧曲艺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信,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到更多历史典故,增加文学积累,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包括《潞安州》在内的很多优秀粤剧作品,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塑造美好精神品格,也很有帮助。”均安家长欧阳诗非常支持女儿学习粤剧曲艺,也希望粤剧曲艺传承在政府支持下走进校园,会带来更多更好的师资、平台。
融合创新 传统艺术正新潮
近段时间,李婷正忙于联系省内有名的剧作家,希望邀请他们创作一部自梳女题材的粤剧作品,并打造成精品,通过这部作品来讲述均安自梳女自强不息、爱国爱家的故事,同时对外推广妈姐菜美食文化。这是均安融合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创新戏曲的一个缩影。
均安虽有“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美誉,但粤剧曲艺发展仍停留在“唱”和“演”的层面,唱的演的都是现有的、前人创作的曲目和剧本,意识到本土戏曲创作及深挖力度的不足,近年来,均安积极探索戏曲创新,打造原创舞台精品戏曲剧目,希望通过创作一批根植本土文化、蕴含时代精神的曲艺精品力作,提高均安粤剧曲艺原创作品的水平和影响力。
目前,均安文化站已打造出《均安颂》《危城火凤凰》《墨韵均安》等原创作品,“我们希望结合粤剧曲艺的形式,讲好本土的文化故事,展现传统戏曲历久弥新的魅力。”李婷说。
除了戏曲创新之外,近年,均安还积极推动曲艺之乡与文商旅融合。2018年,均安在沙头社区建设打造“曲艺一条街”,引入曲艺社深扎祠堂开展常态化演出,建设曲艺文旅商共同体,市民、游客来到这里,除了可以听曲,还能到新厅锣鼓卜卜斋、锣鼓博览室、沙头社区曲艺培训基地等地进行参观,“沉浸式”感受粤韵风华。2020年春节期间,沙头“曲艺一条街”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和戏曲频道(CCTV-11)。
更值得期待的是,今年8月,位于均安镇沙浦村的罗家宝粤剧曲艺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完成土建工程,未来将建设粤剧名家罗家宝主题展馆、演艺剧场以及粤剧曲艺培训基地。沙浦村党委第一书记罗永斌说,沙浦村还计划活化罗家宝故居,提升乡村环境,设计旅游路线,打造粤剧曲艺爱好者的“朝圣地”,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均安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休闲首选热点和文旅产业新典范。而“曲艺之乡”将成为均安一张闪亮亮的文旅名片。均安镇党委委员刘璟瑜表示,均安曲艺文化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下阶段要更加注重与当下的潮流热点相结合,基于传统但不囿于传统,通过增加让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体感兴趣的曲艺体验,打破传统艺术与市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以公益性活动为先导,为游客、年轻人提供即时参与、体验曲艺表演的机会,同时将罗家宝粤剧曲艺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为网红热点。
粤韵悠扬村村乐,丝竹锣鼓处处声。只要有人学、有人演、有人听、有人看,均安粤剧曲艺传承发展,就有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