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数据库  >   蓄势求变
  • 寻思:顺德村改何以率先成功

    加入时间:2021-10-31 15:32    访问量:7174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沿着高速看广东。穿越顺德,现代化的高楼被大量低矮杂乱的锌铁棚包围,偶尔还会飘过来一股臭味,这是很多司机以前对顺德的印象。
           如今,这些锌铁棚很多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层工厂,空气也比以前清新了不少。
           2018年以来,顺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再次发扬“可怕的顺德人”的改革精神,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打响了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截至今年10月7日,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510个项目启动改造,累计完成改造整理土地112510亩。
           土地紧张,是珠三角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数据显示,珠三角村镇工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总用地面积150万亩,占珠三角478万亩总工业用地面积的31%。2019年,珠三角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约617亿元,仅占珠三角工业增加值的2%。作为工业化早期的历史产物,集聚区存在产业低端粗放、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发、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
           2018年9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复同意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顺德建设实验区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村级工业园改造”,“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顺德样本’‘顺德示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今年,广东省印发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复制推广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经验”。面对极其复杂的改造难题,顺德何以能够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带着这样的疑问,《南方》杂志记者走进顺德。
           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
           工业4.0智能家电制造基地、世界级开源芯片基地……未来几年,广东格兰仕集团(以下简称“格兰仕”)在顺德的产业投资将达百亿元级别,格兰仕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公开表示,“在顺德再造一个格兰仕”。
           而在十几年前,梁昭贤最大的焦虑是如何再“挖”出一点点的厂房使用面积。
           《南方》杂志记者在一张2018年前的老照片上看到,格兰仕周围约一平方公里范围内,除了住宅和农田,横七竖八地挤满了数十个低矮的工业瓦棚。格兰仕想在顺德增资扩产,却没有空间。无奈之下,格兰仕把部分生产线搬到了一河之隔的中山。
           格兰仕的情况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对于村改腾出的空间,格兰仕所在的容桂街道积极谋划推动企业“回家工程”,其对象正是一些早年因用地紧缺搬迁到外地的本土优质企业。
           顺德区村改办政策服务组副组长辛彩红介绍,村改前,顺德全区有382个村级工业园,占地13.5万亩,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同时顺德区的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远超国际公认的30%的警戒线。“当时别说企业增资扩产,连基础设施用地都没法保障。”辛彩红说。
           改革开放以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蓬勃景象奠定了顺德民营资本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强区地位,但其高消耗、低产出、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已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计数据显示,村级工业园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4.3%的税收,而且安全、环保等问题频发。村级工业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018年1月召开的顺德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正式将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党委政府头号工程。同年4月16日,顺德区召开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千人动员大会,吹响了向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全面进军的号角。
           哪里影响改造,就从哪里改革突破
           村级工业园改造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怎么改?以多大的力度改?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没底。
           “以前也曾经零零散散地参与过村级工业园改造,但仅仅局限于帮助企业完善一些手续或是规模较小的自主改造项目,很难推得动。”长期在顺德“三旧”改造一线工作的辛彩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村改的难度涉及方方面面。
           辛彩红列举道,首先是很多用地根本不符合规划要求,如果拆了按照目前的政策就没法再建了。其次村改几乎涉及政府的所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让村改环节变得非常繁琐复杂,很多流程靠区一级的权限根本无法解决。此外,村改涉及多重利益方,改造意愿极难统一,土地权属也极其复杂,改造成本高、资金缺乏等,都是摆在改造面前的难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方面,对于区级权限不能解决的问题,顺德主动向省申请可预支存量建设用地奖励指标等11条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顺德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哪里影响改造就从哪里改革突破,探索出多项创新做法和改造模式。
           龙江镇仙塘村曾经有三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辛彩红介绍,仙塘村在顺德区率先实践使用政府挂账收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与土地权属人签订挂账收储协议,土地整理完成后通过公开交易方式出让土地,政府按有关政策规定和协议约定标准向权属人支付土地补偿”。
           紧挨着龙江镇的乐从镇上华村,则采用企业长租自管改造模式,由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社会资本美的置业参与建设。乐从镇村改办综合组组员梁润发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采用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企业无需一次性缴纳高额的土地出让费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项目开发成本。
           “目前,顺德总结提炼出政府挂账收储、政府统租统管、一二级联动开发等9种成熟的改造模式。”辛彩红说,采用哪种改造模式,主要是根据政府规划、村民意愿等不同情况进行考虑。
           顺德有382个村级工业园,每个改造项目都涉及诸多部门,如何提高改造效率?顺德区村改办相关领导介绍,顺德一方面通过“受理专员制”“首问责任制”等全流程跟进督办村改项目审批环节,纵向打破壁垒破解审批慢;另一方面搭建跨部门联审、会审平台,对项目推进全流程所遇问题进行一次性研究,横向打通“一次过”高效审批通道。此外,村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城市更新手续均可实行“容缺受理”“信任审批”,部分权限下放给镇街,大大提高了村改效率。
           三年来,顺德村改项目进度屡次刷新纪录:仙塘村项目一期地块9天办好建设审批手续,首期厂房90天封顶;容桂街道华腾芯城项目从拍地到动工仅用了6天;顺德(勒流)智慧家居产业园从出让到动工建设仅4天时间……
           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和村集体利益
           忙里偷闲的时候,仙塘村党委副书记赖德厚会去村里的河涌边散步。“现在每天很多村民在河边散步休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赖德厚说。
           以前,村里有三个村级工业园,正好把住宅区全部包围。工业园里的企业几乎都是规模不大的家具配件等企业,很多油漆、含苯的胶水等直接排放到河涌里,再加上一些生活废水也流进去,导致村里两条河涌常年恶臭,周边村民回家都不敢开门开窗户。
           2018年村级工业园开始清拆改造后,仙塘村也启动了河涌治理、文化公园建设等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多方面提升改善村居环境。不仅河涌的恶臭不再,久违的鱼儿也重新出现,仙塘村也从原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整洁明亮、群众满意的美丽村居。
           更直接的改变,是村民收入和村集体资产的不降反增。
           “以前,三个村级工业园每年为村里带来100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村民最担心改造后收入减少,这也是我们推进改造最大的难题之一。”赖德厚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没想到,一期改造项目就为村民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分红,每股约1.4万元,而仙塘股份社还获得了3万平方米的厂房,预期租金收入约540万元/年。村民逐渐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第三期项目方案通过率达到99.9%。
           辛彩红介绍,为了提高土地价值、便于招商等,顺德村改将原村级工业园90%以上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我们一方面会配套返还给村集体部分国有物业,可以实现永久性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改‘工’后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我们98%返还给村里(剩下的2%用来交各种税费),政府不拿一分钱,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和村集体利益”。
           顺德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科科长李坚林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村改过程中,如何壮大集体资产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确保村民长远利益,是每个项目的“必答题”。
           “农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是当前顺德乡村面临的一大问题。”李坚林介绍,过去集体收益及权益实行“分八留二”(村民分配80%,集体提留20%),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缺钱。在村改过程中,顺德立足长远,完善村改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村改项目集体收益及权益提留部分占比统一提高至50%(含)以上,想方设法壮大农村集体资产,加强运营管理,带动产业振兴,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村改项目多部门联审中,一个村改项目实施方案需要具备三个肯定答案才能通过联审:项目涉及的集体资产处置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保障集体应有收益,是否保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集体资产交易平台,通过透明化、竞争化不断提高村集体物业租金收入。”李坚林说。
           取得村民支持是村改顺利进行的前提。从村改初期一些项目方案百分之七八十的表决通过率,到后来多以超过90%甚至100%的得票率表决通过,村民对村改的质疑、顾虑,随着村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逐渐消失。
           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从村改前的112.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3.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从33.4亿元增长到43.9亿元,人均分红从2490元增长到2811元。
           腾出产业发展空间
           走进佛山市费朗霍夫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费朗霍夫电器”)位于容桂街道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的办公室,琅琅的直播声清晰可辨。
           不久前,费朗霍夫电器入驻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我们公司主要生产厨房电器,以前在中山办公,现在来到顺德新园区后,办公环境好了很多。我们准备开展直播电商,目前已经建了4个直播间,培养了七八个主播。同时加大新产品研发生产力度,推动企业全面转型升级。”费朗霍夫电器董事长张军军对未来充满期待。
           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是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顺德(容桂)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园A区的首期项目。走进园区,《南方》杂志记者看到,除了4栋现代化的多层厂房,项目还配套建设了高标准商务写字楼、智能硬件减速器等,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商务、创意孵化等全方位服务。
           项目建设方中建国际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冯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园区刚刚建成交付使用,约6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基本卖或租出去,引进的20家企业包含了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规上企业,产业方向均为智慧家居与智能家电。
           与以前低矮的村级工业园相比,园区改造后的产业增值显著。总面积达2468亩的顺德(容桂)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园A区,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主导,改造前年产值约3亿元,改造后预计年产值130亿元,达产后税收可达7亿元。
           而在2020年底开园运营的乐从镇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则以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产业为主。作为入驻园区的第一家企业,佛山鹏程易胜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幸彬预计今年的产值将实现翻番。项目运营方睿住产服招商运营主管郭泳茵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一期正式签约客户21家,其中就包括佛山鹏程易胜机械有限公司、海格利德机器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约248亩的园区,全部改造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
           落地仙塘村的万洋众创城项目,目前已引进了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村改前整个龙江镇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
           顺德村改的过程,也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空间布局重构的过程。
           “村改工作不是一拆了之。顺德始终关注两个关键词:产业的未来和未来的产业。”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相关领导介绍,产业的未来是指现有的产业,在村改中支持本土企业制造往智能迈进,产品往智能提升;未来的产业是指新兴产业,希望通过引进具有集聚带动效应的航母型、领军型产业项目,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构筑顺德产业体系新支柱。
           “面对村改下半场,顺德立足招商工作,将努力实现产业链的重构、产业动能的重振、产业格局的重塑。”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相关领导说。
           为了确保产业布局用地,顺德在村改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将“工改工”作为村改主要方向。辛彩红介绍:“尽管‘工改商(住)’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更高,很多村民也更希望‘工改商(住)’,但顺德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区,通过村改坚持为实体经济造环境、造空间。目前‘工改工’的比例占到70%以上。”
           一场“村改”,腾出了大量连片的产业空间,成为顺德承载产业新动能、重塑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至今年8月,顺德区村改引入项目投资总额达2021亿元,超10亿元项目45个,超100亿元项目6个。其中,海天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基地、开源芯片产业基地、盈合机器人全球研发及产业应用示范基地等百亿元优质项目落户。
           随着顺德村改总攻战的打响,工作重心也从“拆建并举”转向重点谋划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主题产业城。顺德区村改办相关领导介绍,目前,十大平均超2000亩的现代化主题产业园和顺德红岗科技城、顺德(龙江)数字产业城正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