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新市场:外贸企业的破局之策

加入时间:2020-04-09 14:50    访问量:1537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受海外疫情蔓延的冲击,“佛山工厂”正在遭遇一场大考。据佛山商务局近期对400余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约95%的企业遭遇过订单被推迟的情况。
        面对这场大考,一大批佛山外贸企业正在谋求破局之策。一些佛山外贸企业积极开发口罩、衣物消毒包等防疫用品,争夺疫情造就的新市场蛋糕;疫情以及“宅家经济”对厨房家电带来的新需求,也让不少佛山企业看到了机会,他们纷纷加快了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力度。
        同时,在佛山,从市到区,“亿元消费券”等提振内需的措施,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有企业家建议,相关部门可持续发力促内需举措,并打造佛山产业自有的电商平台等,与企业一起做大做强内需市场。
        外贸企业发力国内市场
        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市场对家庭烹饪、个人护理、健康消毒等新兴家电品类的需求。在佛山,小熊电器推出的自热饭盒、康宝推出的消毒柜产品,瞬间成为供不应求的爆款。
        “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家电消费习惯的不同。现在,年轻人越来越能够接受欧式的生活方式,咖啡机、面包机等小家电需求会越来越多。此外,一些结合了互联网、大数据,迎合小家庭以及单身群体生活习惯的小家电,也越来越受欢迎。”顺德家电商会秘书长赖晓明说。
        今年一季度,广东久和电气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久和电气”)国内市场的销量增长了接近200%。为了加码国内市场,久和电气的国内运营团队从原先的一两个人增加到10多人,公司布局了京东、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平台,还在介入云集、有赞等社交电商平台。
        “对90后、00后来说,颜值和设计被摆在需求的第一位,最刺激购买欲望,这就给我们这样的创意小家电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疫情也有一定影响。”久和电器总经理卢昆说,“接下来,我们会主打‘大健康’的理念,开发去糖化厨房家电、个人消毒产品等,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增长率应该比较不错。”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新宝电器。今年3月上旬,新宝电器旗下摩飞品牌举行了一场简约的新办公室乔迁庆典。新宝电器总裁助理谢小华透露,摩飞品牌目前已经在国内中高端市场有一定影响,团队成员从几年前成立时的寥寥数人已经发展到如今的60多人,今年要发力国内市场。
        格兰仕微波炉业务部部长辛家宁也表示,相信即使在疫情之后,微波炉等健康家电的市场需求会有一个持续性的释放过程。为此,今年3月,格兰仕向全体员工发出“健康家电合伙人招募令”,以高额提成吸引员工做“微商”,并在原先的系列直播活动的基础上启动“春季直播风暴”,邀请多名主持人、直播达人“带货”。
        在纺织服装领域,本土高端运动服装品牌的崛起,为纺织企业带来更多商机。3月27日,李宁集团发布了2019年业绩,显示去年营收达到138.70亿元,同比增长32.0%,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增长110%。有投资机构预计,我国新兴运动服饰市场空间巨大,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8亿美元。
        近年来,溢达纺织已成为国内多个知名品牌的面料及成衣供应商之一。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代工企业,如今我们更是一家ODM、OBM企业,我们有实力自己设计、研发新面料和新产品。”溢达纺织总经理马伟萍说,“我们还拥有自己的品牌,同时,我们每年都会推出两季新的流行色和产品款式,供合作客户参考。”她表示,今年公司将加大与国内品牌的合作力度,争取接到更多订单。
        “越是困难的时期,越有潜在的机会,但是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广东科荣电器有限公司(下称“科荣电器”)总经理梁海昌相信,“机”中藏“危”、“危”中有“机”,疫情让电烤箱这样的小家电成为更多人的刚需,长期市场机会巨大。
        转产防疫用品迎接新商机
        一些佛山企业,则选择了生产口罩等防疫用品来对冲外需下行的影响。
        例如,东越纺织就采购了15台口罩机,目前已经到货3台,计划生产一次性防护口罩,用于出口海外市场;华丰纺织也也计划生产口罩,公司正在与一家美国客户探讨合作事宜,第一批口罩样品已经试制成功。
        “我们的口罩用了公司生产的抗菌面料,虽然不是医用外科口罩,但也有较好的抗菌和防护效果,”华丰纺织董事长陈洁萍说,“而且我们生产口罩不需要用到口罩机,只需要沿用现有的生产设备,这样我们的工人也有活可做。”
        在广东奥丽侬内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奥丽侬”),集团旗下的佛山市特丽侬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口罩生产线上的员工已经达到350人。
        “2月10日,我们就开始筹备口罩生产,现在已经拥有25台口罩机,每天产量达到230万只,产品包括一次性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KN95口罩。预计再过十天半个月,随着工人逐渐熟练,口罩日产量有望增加到280万只左右。”奥丽侬集团董事长何炳祥说。
        何炳祥透露,海外业务占到公司业务的比重在15%—20%左右,目前这部分业务基本暂停,国内市场的业务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如今,企业每天可以销售出约150万只口罩,极大地帮助公司缓解了眼下的困难。
        还有纺织企业将抗菌面料用在了外衣上。再过几天,由佛山维彩纺织有限公司历经1个半月研制而成的3000件T恤就将上市,这批T恤采用了季铵体的面料,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经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检测,面料的抗病毒活性率达99.92%。
        维彩纺织是一家集面辅料以及成衣研发、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受疫情影响,2月份公司70%的订单被取消。当时,维彩纺织看到疫情发生后,有关抗菌的面料在市场需求骤增,“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维彩纺织总经理金勇说。
        金勇介绍,针对这次疫情,早在春节期间,他就联合一家上市公司开始筹划要开发抗菌抗病毒的面料,在2月20日成功研发出季铵体助剂,并在2月底开发出季铵体抗菌抗病毒面料。
        目前,维彩纺织已经在赶制3000件短袖T恤,并邀请专业设计师对服装进行时尚设计,预计将于近期登陆各大直播平台进行销售。
        家电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卢昆透露,久和电气正在研发衣物消毒包产品,具备高温、臭氧消毒功能,可供消费者对衣物进行消毒;无独有偶,3月19日,卡蛙科技旗下好物科技推出一款“活氧消毒包”产品。卡蛙科技财务总监谌阳透露,该公司还计划在4月推出一批防疫相关的新产品。
        还有些家电企业投产口罩,在满足自身需求之余支援客户。“我们的自产口罩已经下线,其中一部分会赠送给国外客户。”新宝电器总裁助理谢小华说。
        不过,针对口罩领域,有企业家表示,借助生产口罩弥补订单下滑,并非一蹴而就。何炳祥、东越纺织董事长危超明就表示,国内熔喷无纺布的价格上涨很快,另外口罩机器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曾给企业带来不少困扰,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
        何炳祥还建议,针对临时转产口罩的企业,有关部门可在企业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出口通关、海外销售等方面予以支持,进而帮助企业依靠生产口罩获得更多的产品出口机会。
        做大内需市场仍需多方努力
        对于长期从事外贸生意的企业来说,开拓内需市场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一些企业家建议,相关部门可结合“消费券”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提振国内消费,与企业一道做大做强国内消费市场。
        “我们公司主打的是高附加值的生活小家电,很多是针对欧美、日韩市场开发,如果要针对国内市场,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消费者教育才可以。”卢昆说。
        卢昆以德国客户取消的800万元订单为例做了解释。原来,这是一款慢煮棒产品,具有精准控温功能,适合烹饪牛排等西式食物,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但其在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不明显。
        实际上,这一问题,在纺织服装领域同样存在。尤其是针对高档衬衫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成熟度同样存在差别。
        “我们曾经去国外考察过市场,发现在国外的超市里,溢达生产的高档衬衫消费者一买就是十几件,每件衣服洗几次,或者到了第二年过季了,就会扔掉。但在国内,对高档衬衫的消费能力还达不到这一水平,大多数人买一件会穿很多年。”马伟萍说。
        即使不存在产品型号差异,开拓国内市场也并不容易。位于南海九江镇的穗龙家具主要生产床垫,产品九成出口国外,“在国内,床垫这个行业在市场中是明确划分了出口型产品和国内型产品。”穗龙家具董事长崔祐贤说,“产品不是关键,只是一下子转到国内,会缺乏订单和客户的支持。”
        在他看来,外贸转内销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过程。首先是品牌和商标的建立,品牌有知名度才能吸引国内供应商建立客户网络,而一个客户网络的建立,还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沟通,包括销售、采购、财务会计等系列对接。”崔祐贤一个个地数着,很是头疼,“合作最讲究的是信任,信任的建立也是要时间。”
        还有一些长期从事外贸生意的企业家指出,海外客户往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国内的客户普遍要求3个月左右的账期,此前从事国内业务较少的企业,需要承受3个月左右的应收账款,短期内仍“无水解渴”。
        同样以出口为主的佛山市南海区迪奥比家具有限公司已经计划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销市场上,“我们在几年前已经开拓了国内市场。”迪奥比董事长廖顺南介绍,但由于家博会和广交会的推迟,新客户较难开拓,“目前的重点还是把老客户维系好。”廖顺南说。
        4月1日,佛山市启动了“促消费、惠民生”消费促进月,宣布将用市级财政投放1亿元消费券,用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冲击影响,推动消费服务业复苏,拉动消费增长。
        4月7日,南海区也宣布,将于4月10日开始发放1亿元“南海版”消费券,适用于开通移动支付功能的南海区内线下实体经营企业(场所、商家),包括餐饮、美容美发、文体、餐饮行业、景区旅游、住宿行业、美容美发、零售行业、文体行业以及其他生活服务业等。
        这些举措也受到了企业家们的关注。马伟萍建议,佛山可推出一些定向服装等非生活必需产品的消费券,依靠消费券的力量补贴企业。
        赖晓明则建议,相关部门可成立行业专属电商平台,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触网”的门槛,并进一步提振消费。
        “如果我们建设一个线上平台,就可以把顺德的家电跟美食、家居等产业结合起来,可以‘卖家电送美食’,更好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毕竟,海外疫情的态势还不确定,我们要更多依靠内需。”赖晓明说。
        ■亲历者说
        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出口转内销面临多重考验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曾对外贸企业的外销带来不小影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际市场同样面临挑战。回过头看,在两次危机冲击的表象下,企业、行业的基本面和所处环境有很大不同。
        彼时,市场“停摆”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产油国,且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企业尚有较充足的资金储备,且成本竞争优势在。这次,全球市场一同休眠,企业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中本身“体质”更弱,摔的“跟头”可能也更大。
        危机之中觅转机。12年前,笔者所在的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宝丽雅”)率先开展了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尝试,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店铺成本攀升、产品“水土不服”几道坎。
        2008年,金融危机裹挟着巨大的经济影响席卷而来,在当年的日记中,笔者将之形容为一场伤筋动骨的“飓风”。
        金融市场引发“骨牌效应”,危机传递速度快,人们资产缩水,消费锐减,恢复过来需要很长时间。从企业国际市场受影响范围看,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宝丽雅外销订单较之平常减少了一半,这种情况持续了1年多。而当时各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也见到效果。美国就是推到QE3才逐步改善。
        与之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劳工组织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33亿劳动人口中,已有81%受到疫情影响,直接影响国家数量远超12年前。为了避免人群集聚,人们不出门消费,市场流动性短缺。体现在销售表现上,未来两个月宝丽雅外销订单预计延后与减少达80%。
        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大的格局尚无剧变的迹象,平稳较快发展仍是经济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较为有利,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储备,综合成本还是在低水平。但2018年、2019年以来,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一直存在且时有反复,出口企业还在忙着“找路子”,国外市场却在一夜间“冻结”。
        宝丽雅是一家以家居日用品为主产品的、且有29年出口历史的外贸企业,内外销比例为2∶8,销售渠道包含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世界级零售企业,出口国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中东、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12年前,我们在业内较早尝试外贸产品转内销。
        于危机中觅转机,很多企业走上“华山一条路”。外贸转内销的愿景很美好,但在现实情况下,还需面临很多挑战。因为变换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我们的销售渠道、产品适应性方面都是考验。
        12年前,销售渠道还是大卖场的天下,掌握卖场资源的企业才有话语权。宝丽雅扩大做内销选择开店铺,但绕不开租金成本。
        2009年,宝丽雅联合几家同为家用品外贸生产的兄弟公司,希望以丰富的产品品类做大零售,店铺开到了广州天河地铁站、佛山东方广场,广州的一家店面年均要200万—300万元租金,对笔者的企业来说太贵了,加之制造业企业并没有零售经验,初来乍到交上学费,最终只能放弃。如今是电商的时代,国内电商一方面换着花样收取推广费、平台佣金,另一方面大打价格战,最不适合的是规则变得太快,长期与国外市场打交道的企业很难适应。
        不仅是渠道碰壁,外销产品时按照国外消费者偏好、标准量身打造的,转而往国内市场卖,显得“水土不服”。
        例如,同样是一块熨衣板,国外消费者喜欢单一功能、简单款式,国内消费者则倾向于多功能、复杂款式。12年前,我们专门为国内设计生产了一款熨衣板,大量投放国内沃尔玛,希望打开市场。结果不到两年,这一产品只旺了一时就无人问津了。
        究其原因,国内产品迭代速度太快。同样是耐用消费品,宝丽雅在欧美国家的产品,10年内约迭代2至3次,国内则要根据新生代消费者口味,不停改变。一家企业频繁变更产品,新造模具,生产线需要作出对应调整,这样的隐性成本太大了。
        基于此,今年我们公司没有做外贸转内销的尝试,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部节流”环节。
        值得期待的是,笔者认为,这次疫情虽然影响范围广,但消费力并非受到根本性打击,世界经济也没有大萧条,预计在未来3个月至半年内,外贸形势会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