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小镇”自制口罩
加入时间:2020-02-14 15:32 访问量:2357 信息来源: 南方都市报
顺德均安镇招募32名工人,每天7小时不间断生产
2月9日下午2时,在顺德生活了20年的陈开国,右脚频繁地踩着缝纫机的踏板,一个夹着喷熔布的口罩半成品正在被锁边。陈开国和他的31个同事用12台缝纫机,每天7小时不间断地生产,一天可以生产3000多个自制口罩。
3000个口罩已经可以满足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务需要了。这让每天为口罩而焦虑许久的均安镇党委书记陈宇莹松了一口气。他甚至经常拿着他们自产的口罩,向前来均安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详细汇报其质量和生产工艺。
来自社会各界的“工人”
1月24日以后,在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均安镇政府原本想通过海外乡亲的力量,购买一些口罩以备日常之需。但是各种坏消息接踵而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买不到口罩。因为均安是中国最重要的牛仔裤生产基地,在随后一次政府会议上,均安一位领导提出利用均安的生产能力来“自制口罩”的建议。
2004年1月,均安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数千家围绕牛仔裤制造的上下游产业,聚集了大量熟练工人。本地产业能力承载力,应该可以为“自制口罩”的想法实现提供便利条件。
办法行得通,关键是如何把人和原材料找到。2月2日,均安农社局副局长陈淑莹,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把所需的30多人找齐了。这30多人包括制衣厂厂长老大姐、老年兴趣班的阿姨、做制衣配件的小老板,还有跳广场舞的大妈,甚至还有曾经干过杂技的外来工。
在均安生活了20年的志愿者兴姐,在微信群里看到了需要人手做口罩的消息,马上就报了名。她还拉上表演杂技的搭档陈开国。他也是一个熟练的车衣工,在均安生活了很多年。
2月3日晚,陈淑莹将均安镇南浦村党校的一间教室,改造成了临时的口罩生产车间。她还请了之前搞社区营造时,认识的欧阳紫丽作为生产负责人。
今年60岁的欧阳紫丽曾是一家港资丝绸时装厂的负责人,她对成衣制作工艺非常熟悉。当晚,欧阳紫丽试着制作了几个“口罩”。她告诉陈宇莹,“口罩”工序不复杂,大概需要开料、叠合、锁边、缝制、修整、消毒等六个工序即可完成,大约2分钟就可以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口罩。
日产3000个“医用口罩”
但是,事情也并非想象的那么乐观,生产口罩还需要无纺布和熔喷布、松紧带等几种原材料。正值春节长假,这些原材料都不是很好找到。陈宇莹让均安经促局发动本地企业,寻找合适原材料。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均安一家生产妇女用品的企业提供了无纺布。陈宇莹又找到一个企业提供可以用来生产口罩的熔喷布,而且有数百公斤。
据介绍,试产的“口罩”,主要原料为白色无纺布和熔喷过滤布料,相关材料均有安全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生产医用口罩材质标准。
其中,口罩里外两层材料是20克/平方的普通纺粘无纺布,中间的熔喷过滤布,通过静电吸附功能,将病菌吸附在熔喷布上达到隔绝病菌效果。据称,此口罩使用的熔喷布达到N95的防护水平。
2月3日起,位于南浦村的党校就被改造成了临时“口罩生产车间”。12台车衣机器按照同向方式,每行四部机器间隔两米摆开,两侧窗户全部打开以便通风,工作人员头戴隔尘罩,穿消过毒的拖鞋,在“车间”工作。
2月4日,志愿者在接受了安全和卫生培训后,正式投入生产。在这个临时“口罩生产车间”,人员进入之前必须测量体温、洗手、酒精消毒、换鞋,还要戴上口罩、头套、手套、脚套等防护措施。
2月9日下午3点,阳光正好照在“车间”里。“工人”们低头有序生产,缝纫机发出电马达特有的有节奏的声音。32名“工人”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序,一边是把无纺布裁剪成固定大小,一边是按照两层无纺布夹熔喷过滤布的方式进行缝纫和锁边,一边是裁剪多余的线头,很快一批自制口罩成品就生产出来了。据介绍,接下来,这些自制口罩还要送往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进行12小时的环氧乙烷灭菌,并静置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用。
2月9日下午2时,在顺德生活了20年的陈开国,右脚频繁地踩着缝纫机的踏板,一个夹着喷熔布的口罩半成品正在被锁边。陈开国和他的31个同事用12台缝纫机,每天7小时不间断地生产,一天可以生产3000多个自制口罩。
3000个口罩已经可以满足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务需要了。这让每天为口罩而焦虑许久的均安镇党委书记陈宇莹松了一口气。他甚至经常拿着他们自产的口罩,向前来均安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详细汇报其质量和生产工艺。
来自社会各界的“工人”
1月24日以后,在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均安镇政府原本想通过海外乡亲的力量,购买一些口罩以备日常之需。但是各种坏消息接踵而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买不到口罩。因为均安是中国最重要的牛仔裤生产基地,在随后一次政府会议上,均安一位领导提出利用均安的生产能力来“自制口罩”的建议。
2004年1月,均安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数千家围绕牛仔裤制造的上下游产业,聚集了大量熟练工人。本地产业能力承载力,应该可以为“自制口罩”的想法实现提供便利条件。
办法行得通,关键是如何把人和原材料找到。2月2日,均安农社局副局长陈淑莹,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把所需的30多人找齐了。这30多人包括制衣厂厂长老大姐、老年兴趣班的阿姨、做制衣配件的小老板,还有跳广场舞的大妈,甚至还有曾经干过杂技的外来工。
在均安生活了20年的志愿者兴姐,在微信群里看到了需要人手做口罩的消息,马上就报了名。她还拉上表演杂技的搭档陈开国。他也是一个熟练的车衣工,在均安生活了很多年。
2月3日晚,陈淑莹将均安镇南浦村党校的一间教室,改造成了临时的口罩生产车间。她还请了之前搞社区营造时,认识的欧阳紫丽作为生产负责人。
今年60岁的欧阳紫丽曾是一家港资丝绸时装厂的负责人,她对成衣制作工艺非常熟悉。当晚,欧阳紫丽试着制作了几个“口罩”。她告诉陈宇莹,“口罩”工序不复杂,大概需要开料、叠合、锁边、缝制、修整、消毒等六个工序即可完成,大约2分钟就可以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口罩。
日产3000个“医用口罩”
但是,事情也并非想象的那么乐观,生产口罩还需要无纺布和熔喷布、松紧带等几种原材料。正值春节长假,这些原材料都不是很好找到。陈宇莹让均安经促局发动本地企业,寻找合适原材料。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均安一家生产妇女用品的企业提供了无纺布。陈宇莹又找到一个企业提供可以用来生产口罩的熔喷布,而且有数百公斤。
据介绍,试产的“口罩”,主要原料为白色无纺布和熔喷过滤布料,相关材料均有安全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生产医用口罩材质标准。
其中,口罩里外两层材料是20克/平方的普通纺粘无纺布,中间的熔喷过滤布,通过静电吸附功能,将病菌吸附在熔喷布上达到隔绝病菌效果。据称,此口罩使用的熔喷布达到N95的防护水平。
2月3日起,位于南浦村的党校就被改造成了临时“口罩生产车间”。12台车衣机器按照同向方式,每行四部机器间隔两米摆开,两侧窗户全部打开以便通风,工作人员头戴隔尘罩,穿消过毒的拖鞋,在“车间”工作。
2月4日,志愿者在接受了安全和卫生培训后,正式投入生产。在这个临时“口罩生产车间”,人员进入之前必须测量体温、洗手、酒精消毒、换鞋,还要戴上口罩、头套、手套、脚套等防护措施。
2月9日下午3点,阳光正好照在“车间”里。“工人”们低头有序生产,缝纫机发出电马达特有的有节奏的声音。32名“工人”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序,一边是把无纺布裁剪成固定大小,一边是按照两层无纺布夹熔喷过滤布的方式进行缝纫和锁边,一边是裁剪多余的线头,很快一批自制口罩成品就生产出来了。据介绍,接下来,这些自制口罩还要送往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进行12小时的环氧乙烷灭菌,并静置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