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31 14:34 访问量:6694 信息来源:
责任者:意公子著
索书号:J120.9/67
曾经,有这么一个画家,在他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在他过世以后,他的画作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他曾经割过耳朵,也曾经将手放在蜡烛火焰上,这位画家便是梵高。很多人因为他的疯狂而知晓他,但是,殊不知中国也有这么一位疯狂的画家、书法家徐渭。他曾经用锥子刺向自己的耳朵,用斧子砍向自己的头。
曾经,有这么一位书法家,他的字以楷书著称且自成一派。即使到现在,也有众多书法学习者竞相模仿。但是,他最有名的一副字,却是行书,拿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便是颜真卿,“颜体”的创始人。
曾经,有这么一位少年,18岁便创作出了一副杰作,直到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冯海涛潜心研究4年,闭关2个月,才复制出了这幅杰作的1/10。这幅杰作便是《千里江山图》,这位少年便是王希孟。
徐渭为什么这么疯狂?楷书典范颜真卿怎么创作出了“天下第二行书”?天才少年王希孟后来又创作出了怎样的杰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大话中国艺术史》这本书里。
我读过4、5本西方美术史,但是却从未读完一本中国美术史,是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帮我完成了零的突破,入门中国美术史。
为什么中国美术史让人读不进去?
艺术史的写作其实是非常考验作者的。作者不仅仅要有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对艺术品了如指掌,而且能够挑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艺术包括陶器、铜器、书法、绘画等诸多形式,需要作者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作品类型、作品分类或者时间线,进行分类讲述。同时,语言不能太学术,太学术读起来太枯燥,对小白非常不友好,很难读完。但也不能太白话,过于白话读久了会觉得无趣,也无法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艺术品的美。
艺术史本身会受当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史非常长,而且朝代众多,无形中给不懂中国史的读者增加了难度,再加上严肃和学术的语言,对于小白而言,就直接劝退了。
为什么《大话中国艺术史》便于阅读?
《大话中国艺术史》这本书就很好地结合了学术语言和当下流行用语,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打破了枯燥无味,同时恰到好处地描写和优美的文笔,又让读者对艺术品的美有了很多共鸣。
作者在描述郑板桥的时候,将他概括为“被画竹子‘耽误’的老愤青”,很好地概括了郑板桥的经历,以及他擅长的方向,让人有兴趣读下去。
作者在描述兵马俑的时候,这么写道:“当我们有一天站在秦始皇长眠的地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俑站在眼前,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历史或许也没有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个统一王朝。闭上眼,恍惚间好像有将士们的呐喊声从远方传来,集结的号角吹响,那声音响彻天地,穿过2000多年的岁月,向我们发出来自七国战场的最强音。”兵马俑的壮丽,在作者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并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缺乏了学术的严肃性,《大话中国艺术史》会不会不那么靠谱?
除了文笔,想写中国艺术史,了解中国历史只是其中的基本。中国的艺术家很多也是诗人,他们饱读诗书,怀着一腔效忠国家的热忱,或者是遇人不淑,或者是考学失败,或者遇到历史事件,被命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了很多画作以及书法,这时候作者还要了解不同朝代的书法家、画家的生平,以及在诸多典籍中,找到能够支持这部分内容的书籍和出处。
不要以为书名里有“大话”二字,作为艺术史的严肃性就丢失了。作者在书中对艺术品的描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不少都指明了参考了哪本书。例如唐伯虎卷入科场舞弊案后,被勒令永远不得为官,他放弃了仕途的想法,决定回家。这部分描述作者就参考了《明史》,并进行了标注以及引用。
除了可读性和严谨性,该书的设计也非常友好。书设计成可以平摊阅读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很好地欣赏作品。同时还附有拉页,完美还原“大部头”名作。
就让我们打开这本对小白极为友好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走进中国千年的历史时光中,去欣赏那些曼妙的珍品吧。
作者:想飞的鱼(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