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31 14:29 访问量:4603 信息来源:
责任者:(英)马凯著
索书号:K935.04/1
在宝莱坞70年代老电影《恒河的誓言》中,开头有一段褪色的音像资料:位于恒河上游与山区之中,一位圣人坐在岩石上,并以一首名为 Maano to main Ganga Maa 的印度歌曲点明主题:
如果你心怀信仰,我便是恒河母亲;若你并无信仰,我便只是一条河流。
对于印度人来说,恒河是生命之河,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与宗教意义,并在他们出生、结婚和死亡等仪式中一如既往地扮演着核心角色。
然而,这条承载着印度人的生命、文化与信仰的圣河,却在世俗污染中逐渐变成“死亡之河”。
为了探寻恒河的神圣秘密,英国老牌记者维克托·马莱特实地探索,并在《恒河三千年》中呈现了自己耗时四年的第一手报告与研究。
马莱特从地理、传说、历史、现状等多维度揭秘恒河,讲述全面、有趣、最新的恒河历史,力图呈现这条生命之河所蕴含的全部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史上第一次从恒河源头进行的实地全景探索,也是一次地理与人文的文明大碰撞。
1、纯净的精神之河:一场通往恒河源头的朝圣之旅
恒河的形成是一段细节丰富、异彩纷呈的史诗。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恒河是女神的化身。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也有关于恒河的故事,且聚焦于尚未玷污的纯净丰沛的恒河水。
故事中的神灵罗摩、朋友罗什曼那与圣人毗奢蜜多罗结伴同行,途中需要横渡恒河。三神被恒河的魔力所吸引,忍不住踏入宁静温暖的河水中,并发出感慨:沐浴完毕,倍感洁净:不仅身体清洁,而且精神纯净。
可见在印度人的心中,恒河早已不单纯是一条河流了,而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是流动的圣典真经,在世间万物中永恒流淌着至高无上的能量。
《恒河三千年》便是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恒河源头开始,一路向下,写满沿途体验的古代印度和现代印度中或悲壮或辉煌或神秘的故事,直至抵达孟加拉湾的入海口,步履不停地追逐恒河流动着的永恒精神。
蜿蜒曲折的恒河像是一条恒久的纽带,串联起我们对于古今印度的种种理解与想象。而这种精神无一不体现在印度人与恒河的重大活动中。
例如,每隔12年举办的大壶节,又称圣水沐浴节,会在沿恒河重要的心灵交汇点举行,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印度教朝圣者和圣人们。
人们会用双手捧起恒河水,再洒入河中,还会将鲜花与油灯放入河中,以此作为给祖先和神灵的供奉。庆典最后,他们会以庄严的仪式将已故至亲的骨灰撒入恒河水中。最终的返家途中,仍会带着恒河水。
他们相信,恒河是印度的母神,拥有独特净化作用的圣水可以救赎众生。这是信仰,是寄托,也是精神支柱。
就像国会一位人民议员的侄子库马尔所说的一样,“无论它多么肮脏,多不纯净, 对我们而言,它还是神圣纯洁的。” 尽管恒河遭到了污染,但现实的污秽不会影响圣河在精神上的圣洁,它永远是印度人心中纯净的精神之河。
2、脏污的现实之河:印度圣河的世俗污染
当有人问,“你能否叫你的成员停止污染恒河”,北方邦商会的A.K. 辛哈这样回答:你能停止呼吸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恒河之所以会受到这么严重的污染,部分原因便是印度教徒们不愿相信自己的圣河真的会被玷污。他们坚信,恒河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甚至可以净化污水,杀死细菌,消灭霍乱,救赎众生。
这些特性在印度神话与历史上都曾明确出现过,不可否认,恒河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自净功能,但当这份污染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度”的时候,一切就不再乐观了。
当我们跟随作者马莱特的路线探访恒河的时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恒河上下游景色与水质的鲜明对比。如果说恒河上游是世外桃源般的风光,那么下游便是肮脏邋遢的乱象,充满化学污染和细菌污物。并且,这种现象在恒河及其众多支流沿岸的主要朝圣地和城市里正不断重复出现。
但恒河的污染绝不是偶然,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民众对污染的知之甚少,严重的腐败问题,以及消极的遏制污染措施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恒河的污染。
与此同时,河水中所含的不仅有工业排放的有毒物质与有害细菌,产生致命的超级细菌,还充满了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并沿着河道四处扩散。
最终,这些被污染的恒河水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到印度人体内,比如:直饮恒河水、在恒河水中泡澡、食用恒河水浇灌的蔬菜等,这也就使得印度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正如马莱特在《恒河三千年》中所言:印度人正在用污染扼杀自己的圣河,而反过来,恒河也在扼杀印度人。
同时,马莱特也指出,当前印度所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改善基本卫生条件,修建污水处理厂,以便净化那些源源不断流入全国各地水道中的污水。
然而,正视和保护恒河,这项任务在实践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印度人与恒河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个不时游走于灾难边缘,却始终充满希望的民族,一分为二地看待恒河精神上的纯洁与现实中的世俗污染,将恒河捧上了神坛,也让它跌落了泥潭。
在这趟关于印度恒河的文明探索中,马莱特溯源而上纵览恒河的神性,顺流而下目睹恒河的脏污, 带领我们在世界宗教文明探索作品《恒河三千年》中游历印度恒河,感受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世界,并力求实现精神与世俗的统一。
作者:冬月不加糖(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