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行愿者之歌》

《行愿者之歌》

加入时间:2022-11-11 17:03    访问量:3148    信息来源:


责任者:马明博著

索书号:I267/9808


“细细的雨丝,在虚空中画出一道道空灵轻盈的线条。雨落在殿堂顶上,鳞次栉比的瓦脊间,溅起一层朦胧的水雾;雨落在空旷的庭院里,像小学生用心地做整页的填空题;雨被风推着来亲禅院里的花,花一闪,躲开了;雨轻抚竹叶,沙沙作响,声音连成一片……”

这是马明博新著《行愿者之歌》(北京三联书店2022年1月版)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写雨,虚实相间,声画交杂,巧譬妙喻,优美清丽,我们的眼睛和心都被淋湿了。这段文字作为一个标本显示了此书很强的文学性。

“佛陀说,无常(偶然性、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无常可能带来痛苦,也可能带来甜蜜。抗拒无常,只会让人陷入绝望;接受无常,有时痛苦发酵后,还可能变成甜蜜的饮品。更何况,抵抗、拒绝只是徒劳呢。接受,是生命的一堂必修课。”

这是《行愿者之歌》中的又一段文字。作者在说理,对生活里的“无常”予以辩证地阐发。没有云山雾罩、故作高深,而是朴素明白,直截了当。这段文字代表了此书的另一个特点:思想性。

我信手从书中采撷了两朵花,借斑窥豹,大略知其颜色和芳香。——《行愿者之歌》是一本融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佳作。

书的勒口介绍马明博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致力于以文字传递佛教文化的智慧与慈悲”。《行愿者之歌》是他“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系列著作的收官之作,写的是峨眉山,其他三部是《愿力的奇迹》(写九华山与地藏菩萨)、《因为你,我在这里》(写五台山与文殊菩萨)、《观音的秘密》(写普陀山与观音菩萨)。至此,天心月圆,华枝春满。

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已完全中国化、生活化了,它不仅仅是宗教,更与儒道一起成为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如“世界”“缘分”“单位”“涅槃”“刹那”“实际”“真理”等都源于佛经。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教,就丧失了一把打开中国文化门扉的钥匙。

学者葛兆光在他的《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过去有人说过中国思想文化是‘儒道互补’的结构,这在唐以前大体不错,但在唐之后则是‘儒禅互补’,因为禅宗影响在中唐以后已超过了老庄、玄学及道教,并且也把老庄思想的一部分精华包容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了。”

“儒禅互补”在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身上体现得最为显著,他的“心学”打上了浓厚的佛学色彩,他自己说过:“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其名和字显然取自著名的大乘居士维摩诘及《维摩诘经》,他的诗空灵淡雅,禅意萦绕,被人称为“诗佛”。

宋代文豪苏轼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号东坡居士,后人习惯叫他苏东坡。他的诗句“人生如梦”、“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让人想到《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偈语。苏辙给乃兄写的墓志铭有云:“……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遂成儒释道皆通的一代大师。

另外,还有谢灵运、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李贽、袁宏道、黄宗羲等许多文人、思想家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关于“儒释道”三家文化,南怀瑾先生有一番妙论,马明博在书中援引了:儒家开的是粮店,民生日用不可或缺;佛教开的是百货店,百货杂陈,样样俱全,社会需要它;道家开的是药店,没有疾病可以不管不问,但有病就要进去。还有人对儒释道的精髓分别称其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明代憨山禅师这样说道:“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皆备乃出入圆融无碍。

《行愿者之歌》可谓一部一窥佛学堂奥的普及读本。马明博是一个佛学造诣极深之人,书中涉及了诸多佛经,如《大般若经》《阿弥陀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阿含经》《悲华经》《维摩经》等等,作者能融会贯通,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并有自己独到的识见和阐发。

书中有许多知识点、疑惑点和智慧点,从佛经中来,又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福报、平等、分别心、业障、修行、贪嗔痴三毒、烦恼、喜悦、无明、观心、觉有情等等,作者的解说清晰而充满趣味,令人霍然憬悟。

马明博特别善于通过讲述禅门故事和公案的方式,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比如,佛法的精髓一是慈悲,一是智慧(般若),缺一不可。

有一个故事,十分形象。说一个和尚看到一只蝎子落入水中,心生慈悲,欲救它性命,便伸手将其捞出来,谁想,蝎子蜇了他,疼痛难忍。蝎子再度落水,他又救,再次被蜇,手指都红肿了。一位渔夫见状,递给他一根树枝,如此岂不既救了蝎子,又免遭被蜇吗?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行愿者之歌》自然围绕峨眉山和普贤菩萨来展开叙述。作者以散文化的语言,移步换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颇有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味道,人在景中,景在情中,情在理中。峨眉山的地理沿革、风物方志、历史传说,寺庙的庄严肃穆,世间的烟火气息,书卷的雅人深致,也尽在其中。

马明博在书中虚拟了两个游伴,贤友与戒嗔,不仅冲淡了作者旅途的寂寞,也冲淡了读者阅读的枯燥。他们是倾听者,也是讨论参与者,各自有自己的故事和烦恼,三人成众,是众生的象征,也给作品增加了视角和层次,对话的设置使得文本摇曳生姿,生动活泼。

我微信告知马明博:书已读完。

他问:感觉如何?

我答:如荒江听雨,古刹闻钟。

他道:善哉!


作者:刘江滨,转自豆瓣

上一条:《铸剑幕府: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

下一条:《凿空》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