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牛津史前欧洲史》

《牛津史前欧洲史》

加入时间:2022-11-16 15:20    访问量:3077    信息来源:


责任者:(英)巴里·坎利夫编

索书号:K5/21


    《牛津史前欧洲史》,作为牛津欧洲史系列时间线的第一部,讲述了欧洲从旧石器时代到七世纪欧洲北方蛮族的历史,时间空间跨度极大。相比起其后的《牛津古希腊史》《牛津英国史》等,没有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朝代,更没有什么动人的英雄事迹,激烈的战争场面,只有干巴巴的史料和考古证据,以及严谨考据的历史结论,欧洲的什么什么遗址发现了什么,得了什么结论,这群几十万几万年前的人吃什么干什么等等,甚至连地图、插图也一副没有,翻译也是中规中矩,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真的是相当枯燥。


       本人历史专业毕业,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十多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算是个历史爱好者,当然距离发烧友级别还有距离,就更别提专家级别了,即使这样,《牛津史前欧洲史》依旧是十分难啃,在牛津欧洲史系列当中位列第一,所以对历史只是稍微感兴趣的小伙伴,这本书还是要谨慎观看。   

      《牛津史前欧洲史》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原始社会部分,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周边蛮族部分,原始社会部分因为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只能靠各种考古证据来佐证,得出相应的结论,还原万年前的原始人生活。第二部分,则可以依靠希罗多德等人的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可看性和阅读性都上了不止一个台阶。书中依据中心—边缘理论,重点阐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影响下各个蛮族的发展。

       书的前言,主要讲述了冰川期的进退影响着局部气候变化、海陆位置和欧洲动植物分布,也直接影响了欧洲史前文明的分布和文化方式,在这个人类还无法大规模改造自然,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时期,冰川的每一寸前进后退,都影响着史前人类的一切生计。复杂多样的地形集中在一个大洲上,造就了欧洲文明统一之下的多样性。

       书的前两章,讲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发展状况,将欧洲旧石器时代分为了原始时期,远古时期,拓荒时期。虽然在欧洲发现了几处百万年左右的人类遗址,有石器等文物出土,但因为遗址内没有发现人类化石,所以欧洲五十万年以前的文化创造者还无法确立人种,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同时也凸显了北京人遗址的重要意义。
2008年在西班牙发现的人类鄂骨化石,距今约130万年,如果确认成功,将成为欧洲最早古人类的证据

       到远古时期和拓荒时期,已经能够确认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创立者是尼安德特人,在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内陆等地陆续发现了多处遗址,大量的石斧等打制石器,证明了尼安德特人具备了相当的文明素养。尼安德特人主要靠狩猎维持生活,他们是出色的猎人,知道运用动物迁徙的路线和季节变化,狗狗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人类驯养。在拓荒时期,尼安德特人开始往欧洲内陆迁徙,随着冰川期的衰退,人类文明已经扩展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和东欧平原南部,在旧石器晚期即拓荒时期,出现了史前文明的“革命”,这种革命究竟是晚期智人从近东和中东迁徙殖民欧洲带来的,还是尼安德特人自身的发展,目前还有争议,本书倾向于前者,但壁画、雕像等艺术要素,的确证明了旧石器晚期的进步。尼安德特人最终消亡,作者认为是和晚期智人同化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人种战争和种族灭绝,也证明了欧洲史前文明进入到新的阶段。
可惜,像这样清晰的图表,本书仅此一处

       第三章,描绘了之前很少提及的中石器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旧与新石器石器的过度,更是欧洲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在1.3万至7000年间,随着最后的冰川期的结束,晚期智人在欧洲全面取代尼安德特人,细石器、早期渔业、定居点和墓地的出现、更多更鲜活的动物和女性雕像,更复杂的人类组织,文明在中石器时代全面进化,中石器时期晚期更是出现了早期的畜牧业和种植业,人类的农业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第四章到第五章,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欧洲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作者将欧洲农业发展横向分为东南欧、地中海中西部沿岸和岛屿、欧洲中西部三个地理区域来讲述,纵向时间线索以BC7000-BC5000、BC4500-BC3500、BC3500-BC2500三个时间段。欧洲农业首先诞生于东南欧,即希腊和爱琴海沿岸,受近东和中东的农业文明影响,大量来自亚洲的移民来到东南欧,与当地人结合,缔造了欧洲最早的农业,作者始终强调这是内外融合的结果,淡化了外来干预的成分。

       和传统教科书所不同的是,《牛津史前欧洲史》描述新石器时代,并没有采用惯有的磨制石器概念,甚至通篇都没有这个名词出现,书中对于新石器时代的描绘重点在于聚落遗址、坟墓、青铜器和陶器,突出这些文明的进步线索,石器反而成了所谓中石器时代的遗留物。

       东南欧的农业以小麦、大麦、豆类、坚果和水果为主,饲养家畜也成为了支柱农业,山羊、绵羊、猪和牛陆续出现,虽然欧洲的绵羊品种还不能产羊毛。随着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东南欧出现了大型聚落,在巴尔干半岛出现了台型土墩遗址,作为聚落的中心,是行政和宗教的场所,还有简单的炼铜业。在BC4500-BC3500出现了绳纹陶器,在BC3500后,则是出现了更先进的彩陶、牛耕和轮式车,东南欧最终依靠农业的先发优势,孕育出了最早的宫殿文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最终成为了欧洲文明的源头。
作者始终强调欧洲文明是本土自发性与域外干预相结合的结果

        相比之下地中海中西部沿海地区则相对滞后,无论是中部的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还是西部的伊比利亚,作者承认现在的考古证据都相对不足,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几乎空白,只能从撒丁岛的黑曜石的扩展,知晓来自东南欧和亚洲的海上殖民者,自东向西,逐步殖民西西里岛等地,但当地的农业文明和中石器时期文明扔在缓慢融合中。直到BC3500后,伊比利亚和法国南部才出现石头堡垒和丰富藏品的坟墓,而在西西里岛、罗德岛等岛屿地区则相对封闭,坟墓中含有私人金属武器,证明男性价值观开始抬头。

       而欧洲西部和中部则相对较晚,BC5500之后,在中欧的黄土带为核心,产生了线纹陶文化,聚落样式在荷兰等地以相对集中的小单间为主,在德国南部则是分散的长屋。而在欧洲西部,在BC3500后产生了著名的巨石文化,高大的纪念碑、巨石覆盖的坟墓,最著名的自然是英国的巨石阵。

      从小在各类未解之谜的扯淡科普书籍中见过巨石阵,说的神乎其神,就像是外星人修建的一般。实际上它的工程量自然无法与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巨石阵与天文有关,入口处正对着夏至太阳升起的地点,从最近的考古挖掘来看,巨石阵附近有大量焚烧的痕迹,推翻了巨石阵古代天文台之类的臆想,坐实了其宗教场所的作用。
各类未解之谜的常客,连本书封面也拿巨石阵做噱头

       随着青铜冶金的技艺发展,欧洲农业最发达的东南欧地区受近东特洛伊等地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主的宫殿文化,虽然它们没有带动欧洲其他城邦的发展,但文化因素扩展到大半个欧洲。

       从古希腊神话到荷马史诗,欧洲进入到了神话时代,克里特岛米诺斯的迷宫和牛头怪早就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与阿克琉斯的恩恩怨怨。自从施里曼发现传说中的特洛伊遗址后,就证明荷马史诗绝不是空穴来风。书中也证明,荷马史诗提到的所有地点,目前只有一处还未找到文明痕迹。

       克里特岛在BC2000-BC1600被称为旧宫殿遗址,相当于中国夏朝,BC1600-BC1425被称为新宫殿文明,相当于中国商朝前期。克里特岛宫殿文明以克诺索斯为核心,宫殿规模不大,但有长走廊、天井和不少房间,发现不少线性字母A和B书写的泥板,都是日常货物的流水账,还有至今无法破译的象形文字。这些流水账证明了这些宫殿作为市镇的中心,储存大量粮食、油和葡萄酒,这些也是建造宫殿工匠的报酬。宫殿也是手工作坊的核心,维持着整个市镇的运行。宫殿内大量的精美壁画,以牛为主的雕像,还有石制容器和印石等奢侈品制造,而锡拉文化则因为被火山灰覆盖而得以保存完整,像庞贝古城一样。克里特岛文明的突然衰落,可能是地震、火灾或外敌入侵,但作者认为并非传统的火山喷发,因为锡拉火山爆发后,克里特文明还维持了一段时间。

       相比之下迈锡尼文明也同样神秘,自从施里曼发现了著名的竖井墓并挖掘了大量金银陪葬品之后,迈锡尼就依靠它那高大的城墙和巨额的财富闻名世界,但那样高大的城墙却无法阻止外敌入侵,因为长期围困下的水源无法保证,这也是最后雅典卫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失陷的原因。
施里曼所发掘的迈锡尼竖井墓中所谓的“阿伽门农”面具

       跳过第七章,第八章讲述了爱琴文明在青铜时代末期的崩溃,文章并没有点名灭绝迈锡尼等文明的真正元凶,只是依照古埃及拉美西斯三世留下的壁画线索,点出了施尔登人、舍克里斯人和特雷什人三个嫌疑犯,并推测他们可能来自于地中海中西部,曾经是迈锡尼等地的雇佣兵,没想到反噬了宿主,像西罗马一样,占领东南欧、摧毁了迈锡尼之后,开始与古埃及作战。这段推理可谓是全书的精彩之处,平地惊雷,为全书过于严谨的风格注入一点活力。

       克里特岛与迈锡尼的衰落,人口急剧下降,进入到古希腊历史所谓的黑暗时代,虽然迈锡尼文明依旧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城邦文明没有扩展到整个欧洲,只留下一段神话和传说。这一章节故事固然算是本书中最吸引人的一段,推理凶手也有趣,但书写和衔接有点糟糕,尤其是克诺索斯等地的宫殿样式,尽管描绘的相当详尽,但连一张平面图和草图都没有,对于我这种立体空间感不好的人来说,真是看得云里雾里。

       当东南欧处在高度发达的爱琴文明之时,青铜文明已经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在大西洋沿岸出现了钟杯文化,而在德国中部和喀尔巴阡山出现了新的冶金中心,钟杯文化、图木卢斯文化、迈锡尼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琥珀等物品的贸易证明了它们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本书第十一章开始,欧洲蛮族历史进入原史阶段,即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但可以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史学家的相关记载,虽不能保证绝对准确,但至少不会像史前历史一样仅仅依凭考古遗迹推断结论了,而且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都算是良心史学家,尽管对北方蛮族的记载多少有点偏颇。但经过这些史学大家的手笔,不再是干巴巴的考古资料堆叠,战争的胜负、凯撒等老熟人登场,各个蛮族的奇怪习俗,这段历史终于好看了一些。
蛮族残忍又独特的殉葬

       第十一章重点讲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外围三个著名民族——色雷斯人、斯基泰人、达契亚人。本书多次引用希罗多德的记载,虽然不少合理之处,得到了考古证据的证实,也有道听途说的地方,尤其是三个民族的来源和组成,难免有混淆的嫌疑,可能把很多马其顿以北的民族统称为了色雷斯人,把居住在本廷大草原的游牧民族统称为斯基泰人。        

       希腊人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在黑海沿岸殖民,有本土人口压力和对外贸易的原因,色雷斯人和斯基泰人都是尚武的游牧民族,色雷斯人还算是半农半牧,斯基泰人则算是马上民族,精英武士阶层处于统治地位,有着奇怪且残忍的殉葬制度。而斯基泰人的男性因为以骑兵为主,服役时间长,长期骑马造成睾丸压迫,性能力受到影响,被希罗多德讽刺为女性病。而起源于中亚草原的萨尔马提亚人中则存在着被称为亚马逊族的女战士群体,她们抑制右侧乳房发育,甚至干脆切除右侧乳房,以方便投掷和射箭,在东欧等地发现了女战士墓葬,但人数并不多。
戴安娜的原型

       BC100年左右,达契亚人国家撅起,采用中央集权制,祭司的权力很大,仪式类似于早期萨满,利用大麻等造成的幻觉来控制人民。但考古学并未发现达契亚人的中心城市,文献也极少,只知道中央集权制的权利很大,达契亚人曾经颁布了禁酒令,摧毁了全部的葡萄庄园,重创了希腊的葡萄酒出口,而达契亚人则出口牛、谷物、奴隶,在105-107年败于罗马。

       随着古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过度,庄园经济对奴隶和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以及北方蛮族如凯尔特人对葡萄酒的渴求,促成了罗马与北方蛮族在和平贸易和战争的两种状态中反复横跳。罗马在北方设立的贸易城镇被称为奥比达,但作者认为奥比达的兴起是温带欧洲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罗马的贸易只是刺激了奥比达的发展。BC120年,辛布里人和条顿人联手击败罗马军队,让罗马想起BC四世纪被凯尔特人攻陷罗马的恐怖回忆,BC102年罗马最终获胜,但民众对于外族入侵的担忧,造就了后期凯撒等军事将领的得势。

       本书最大牌的主角凯撒大帝终于登场,BC58-BC51年凯撒对于高卢的征服,是凯撒军事生涯的巅峰,BC51年后罗马开始对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扩张,最终将这两条河流作为了帝国的国境线。但是根据凯撒和塔西佗的记载,日耳曼人的流动性和北部欧洲茂密的森林环境,让罗马的征服十分不顺利。奥古斯都时期三支罗马军团在条托堡森林全军覆没,让奥古斯都悲痛不已,公元16年,提比略结束了对莱茵河的军事行动。
一将功成万骨枯

       凯撒和克劳狄乌斯先后入侵不列颠,征服了南部地区,但北部即苏格兰地区始终没有长期控制,最终修建了哈德良长城。而对于一海之隔的爱尔兰,罗马始终有心无力,爱尔兰也成为了了凯尔特人最后的家园。对于北部蛮族,与罗马始终打打停停,尤其是达契亚人,首领布雷比斯塔和戴凯巴路斯先后与罗马交战,互有胜负,但两个人一个被暗杀一个自杀,达契亚被击败,成为了罗马唯一的外多瑙河行省,但不久被放弃。罗马开始改变套路,用奢侈品、财富、豪华礼仪和安逸的生活方式拉拢腐蚀蛮族上层尤其是年轻一代,俨然是旧时代版本的和平演变。

        最后一个章节则是三世纪到七世纪的北方蛮族情况,此时已经是欧洲史前史的末端,中世纪的前夕,2世纪后,罗马外围的蛮族开始大范围迁徙,与罗马在多瑙河一代大规模冲突,因为此时罗马的军队构成已经发生了质变,所以战争经常是一方的蛮族人和为罗马效力的蛮族人之间的战争,蛮族人军事首领逐步控制了西罗马帝国,类似于晚唐时期的藩镇。

       此时北方蛮族中最著名的一支就是哥特人,他们在迁徙渡过维斯瓦河的时候桥梁断裂,造成两部分隔绝,分为了西哥特和东哥特,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带领下,410年攻占了罗马,洗劫了这座永恒之城,西罗马帝国虽未灭亡,但几乎行将就木。我还记得在其他史料中看过,阿拉里克曾答应妻子:要将罗马最有地位的贵妇人抢来给她做奴婢。可惜阿拉里克不久即暴毙身亡,西哥特人在法国南部阿基坦周围建立王国,但在法兰克人的进攻下,西哥特人不得不进入西班牙,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统治在6世纪达到顶峰,是罗马地区坚持时间最长的日耳曼国家。711年阿拉伯人进入直布罗陀后,西哥特人迅速溃败。而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北部建国,但国家缺乏凝聚力,提奥多里克去世后,国家消亡。

       罗马衰落后,欧洲最强盛的民族非法兰克人莫属,法兰克人崛起于高卢北部,克洛维统一了分散部落成立了王国,并皈依了基督教,因此很多法兰克贵族的墓地都在教堂附近。
法兰克开国君主克洛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的克洛维图画取自该画

       汪达尔人进入西班牙后,对北非的财富垂涎欲滴,盖萨里克(首领的名字都是各种里克),号称蛮族国王中最聪明也最残忍的一个,建立了东地中海最强大的舰队,横扫罗马的北非行省,他们如蝗虫一样烧杀掠夺,直到和罗马缔结合约,这种政权注定无法长久,533年最终被拜占庭摧毁。

       其他还有勃艮第人(创作了《尼伯龙根之歌》),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强盗民族),斯拉夫人(毛子民族)等。

       总结起来,本书的优点是史料众多,结论和推断十分严谨,作为一部讲述欧洲史前历史的工具书是十分合格的,毕竟这是一个不太有人关注的历史阶段。书中总的倾向来看,始终强调欧洲当地文明的自发性,外域的传入和影响只有刺激作用,不太强调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对欧洲尤其是东南欧古希腊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两河或者近东农业文明的输入,欧洲农业文明恐怕还要再晚两个世纪。

       本书的问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任何图片、地图和示意图,细石器长什么样?克里诺斯的宫殿究竟什么规模?各色墓穴遗址在哪里又有什么特征?一切都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叙述和十分生僻的地名,让我们自己脑补,或者自行百度,很多历史知识和线索就这样囫囵吞枣的略过了。除非精通历史考古学和欧洲地理学,否则真是难以下咽。本书的注释也十分吝啬,寥寥无几,翻译看似四平八稳,实则没有特色,个别地方无法通顺,让本就难懂的文字更为晦涩。还要吐槽一点,读客熊猫在本书上终于不用坑爹的轻型纸,但红杉美质纸也没好到哪里,更使得本书死沉死沉,躺着看书很累,不过精装倒是很好看。

       抛开编辑和翻译的问题,由于本书是由多个学者共同撰写,各个章节之间衔接也有瑕疵,一个章节内的叙述线索也十分混乱,有的按地区划分,有的按时间先后。很多内容尤其是史前史部分,大量堆砌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结论和推断过于谨慎,缺乏大胆的推理和想象,只有在推测迈锡尼文明的毁灭凶手这一章节有突破性的线索和发现,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对于本书的评价,我还是倾向于好评,毕竟看不懂的部分,还是本人的水平十分有限,对于史前史尤其是古人类学方面一知半解,所以没有资格评论本书的专业性。从普通读者或者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还是谨慎推荐,如果具备相当的历史素养和知识,又对欧洲史前史这一部分感兴趣,那么《牛津史前欧洲史》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看一看所谓史前文明,那么本书不亚于天书一般,更推荐去看《疯狂原始人》。

上一条:《飓风掠过蔗田》

下一条:《吾儿吾女》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