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沙边村以“党建+社区营造”为治理抓手,打造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加入时间:2023-05-11 09:01 访问量:1993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傍晚时分,当大地上的热气逐渐散去,沙边村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热闹了起来。田野里飘来一阵蔬果的芳香,村民们熟练地打理自家的农作物,仔细浇灌、修枝剪叶,有的忙着采摘成熟了的番茄,偶尔唠唠家常或交流种植心得,一派悠闲自在。
这是近期乐从沙边村以“乡民共治之美”为理念,以“党建+社区营造”为治理抓手,结合农业科普活动,开发出的又一亲近自然、追寻乡土情怀的休闲好去处。
位于乐从镇最南面的沙边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腾龙、起凤两座古桥诉说往昔的繁华岁月,气势恢宏的“祠堂一条街”,更是沙边在历史的绵延更迭中留下的文化瑰宝。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镇”,沙边除了保留众多文物古迹外,近年来在人居环境整治、治水美岸工作中善用社区营造手法,打造了沙边体育公园、沙边文体大观园、彩绘长廊等“打卡点”。
沙边村民有了“后花园”
“以前这里的杂草差不多有我这么高。”沙边村村民李姨用手在额前比了比,“8元一平方米,租金还算划算。村里这个做法很好,我们这些老人有了寄托,自己种的蔬菜可以带回家里。”
像其他老村民一样,李姨从小就习惯了务农的生活,现在也喜好种植。她在承包的地里种了茄瓜、通菜、豆角等,每天早晚来“开基”,顺便和大家聊天解闷,一天下来在基地里要耗上2小时,周末还会带上孙子来玩。
去年6月,乐从镇举办了繁星计划·村(社区)书记项目“微创投”评审活动,沙边村的“党建育新苗,农普助成长”——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被评为一类项目。
借助书记项目的支持,沙边村腾出住宅区仅有的2600多平方米农业用地,以“党建+社区营造”的形式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划出区域无偿供给村中幼儿园用作农耕实践基地。剩余土地整理分割成45块农地,由村民抽签管养并签订种植协议,每年租金200-300多元不等,规范农作物种植和使用有机肥,避免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让这片曾烦扰周边居民的“脏乱差”农地焕然一新。
基地所在的地块与乐从罗沙村仅一墙之隔,一边靠堤围、一边靠河道。此前由于缺乏管理,村民随意耕种,杂草丛生,还存在瓜棚侵占河道的现象,是村里治水美岸的“黑点”。在重新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村委划分地块,铺设原路和水管,并为每块地配置了水龙头角阀。
起初,由于每块地都需要自行开荒,运泥、除草、加泥……整理过程耗时耗力,村民的承包意愿并不强。如今,宽阔的农地整齐划一,村民精心打理的农作物长势喜人,生机勃勃。村民梁姨说:“开荒很累,但看着作物一天天长大,就觉得值了。现在周边环境也变好了,当初没报名的邻居都很羡慕我们。”
打造孩子们的“自然学堂”
“大家拿起废报纸,装上泥土仔细观察,能不能发现泥土里面有什么宝藏呢?”每周,沙边幼儿园都会在基地开展3次户外实践或自然课堂,让小朋友亲身参与到劳动耕作、田野写生等课堂,把课堂搬到春意盎然的绿色田野,使劳动教育课堂变得既具象又生动。
乐从沙边幼儿园园长何志明告诉记者,此前,幼儿园一直想物色合适的农地,让小朋友接触大自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村里这片农地被改造成教育基地后,为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提供了很大帮助。“现在的小朋友接触电子产品较多,缺少和大自然之间的链接。我们希望小朋友在基地里跟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优良品质,并产生更多丰富的情感。”
结合实践教学,幼儿园开发了一些课程作为延伸,让孩子们劳动的情感生根发芽。“我很喜欢基地,老师在这里教我们通过植物看天气预报、了解小米粒的生长。”在乐从沙边幼儿园读大班的吴嘉诺小朋友说。
沙边村在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划分出专门的区域,无偿为幼儿园提供农耕实践基地,村委和社工也会不定时组织农业科普活动,让少年儿童学习四季农耕文化。基地规划有水稻田和蔬果种植区,让幼儿园职工带领儿童耕作和管养,同时设有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学堂长廊,以及几块供儿童玩泥沙的区域,让童趣回归自然。
“村民自行管养的好处在于,对于大部分土地,村里不需要再投入管理资源,同时能让基地作物更多样化,为孩子们学习四季农耕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沙边村党委副书记邓燕芬介绍,去年开荒时,沙边村党群合力,在基地垒出了一块水田,如今规整地生长着绿油油的秧苗。党员群众多次改造垒田,试种了两季水稻,效果都不错。其间参与插秧和管理的儿童表现出极大兴趣,经常有村民前往围观水稻长势,增强了党员群众建设项目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