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8-31 17:03 访问量:2987 信息来源:
责任者:(英)汤姆·摩尔著
索书号:G256.1/66
“书架上的书是堆叠的沙袋,用以抵御遗忘的洪流。”
——
书籍对你意味着什么?是每日摄取的精神所需,是协助工作顺利完成的工具,还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对于作者汤姆·摩尔来说,书籍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伙伴。《唯有书籍》正如他献给书籍的情书,给读者娓娓道来他对书籍及相关一切的无尽钟情。
⭐
作者在本书开篇提到他目睹教授的惊人藏书。书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教授置身其中(淹没在书海里)。书籍不是妨碍教授工作的障碍物,而是协助他工作出色轻松的好帮手。
书籍代表着藏书人的自我。选择怎样的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拥有者的自我。书籍既是文字的载体,也是自身充满意义的存在。断舍离对藏书人来说极其不易。
“丢掉一些书就像丢掉一部分自我。”
⭐
书籍往往在使用时“隐身”。
使用者关注到的部分仅是里面的文字内容。然而,书籍是隐秘自我和内心世界外化的明显标志。不少人不愿意过分展示自己的藏书。它们透露出藏书者的阅读偏好和隐秘内心。书籍能带读者抵达无垠的彼岸。不过,并非朋友之间涉猎触及的领域达到极致相似。
⭐
备忘和记录是书籍和写作最初的用途。
本书提到了挑起事端者对波黑图书馆的破坏。这让我想到了《廷巴克图》。为何有那么些人愿意为珍贵手稿奔波拼命,因为记录不能被简单抹去。文字、图像乃至手稿书籍本身就是在记录历史。摧毁图书馆也预示着当地的过去被恶意抹去。那些曾经的灿烂文化的记载将不复存在。
⭐
书籍促使人际关系的塑造。
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约定共读一本书。对大部头的畏难情绪,享受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乐趣,都让人选择共读。书籍本身有它的社交性。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里面正是讲到主人公们的共读。原本只是为了躲过宵禁的搜查,后来却让参与共读的他们真正喜欢上阅读这件事。《查令十字街84号》更是凸显书的社交性的完美体现。跨越大洋两岸的书信往来,让接收书信的双方虽未曾见面却彼此心意相通,成为知己。
⭐
书是最源远流长的遗产。
前面提到,备忘和记录是书籍和写作最初的用途。雷蒙德·卡佛在《需要我时打给我》里也写到,作家根据自己的规则重塑世界,不需要花招、把戏和矫饰的写作。他还说,用尽全力的满足感和辛勤劳作的成果,才是唯一能带进坟墓的东西。他不去想影响写作的客观因素,也不想为了写不好找理由。写作就是他的使命,他的第二生命。
西蒙娜·波伏瓦在《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里也提到,书籍墨守成规,但它们扩大了视野。她也是在认识到这点后开始把自己头脑里的想法移印在纸上,讲述故事。
人类的生物性生命有限,但是记录和流传后世的书籍不会消亡。它们给了作品无限的生命,给予作者另一个时空维度的生命永续。
“每一次写作和出版行为都是在试图抵御死亡,试图从遗忘手中救回一点自己的东西。”
⭐
纸书会被数字化电子书所取代吗?
作者坦言,纸书和电子书都有其优劣。纸书一目了然,但不算太利于携带。它们不能像电子书那样能够快速检索到需要的段落字句。电子更易获取、便宜、更环保。然而,大多数人通过纸质书学会阅读的。言情小说和类型小说的读者倾向于使用电子书(这像极了我会选择的方式。小说类大概属于读过一遍就短期内不会重读的类别)。
对于需要重温书籍内容、陈列书架和收藏精装书的读者与藏书家来说,纸书是无可取代的。电子书的便捷不会体现在陈列与展示之上。那种触摸的体验感是电子书难以提供的。
总的说来,纸质书和电子书不是全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纸质书永远有它们的忠实受众。电子书只是知识承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
书籍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的回答是每日摄取的精神所需。即便一天再苦再累,抛下暂时的生活烦恼,潜入文字当中,总能让人感到内心的沉静。那些我们肉身无法立刻抵达的地方,总有文字替我们实现梦想。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读者能越过时空的限制,触及作者及作品文字背后的创作真心。
《唯有书籍》何尝不是作者汤姆·摩尔写给书籍的情书,此情恒久绵长。唯有书籍,穿越历史时空,恒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