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8-31 16:59 访问量:3118 信息来源:
责任者:余华著
索书号:I247.57/26957
《细雨中呼喊》是在去法国的飞机上拣到的,座位上放着象红宝书一样,全赤色的封面黑色字体的《细》,乘客们正在过道上排队缓缓前行,我拾起来向前看是谁丢的,可是前面全是老外,没一个象是读懂中文的,于是它陪着我渡过了在法国的一星期。
余华在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少年,并用少年的眼睛看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江南农村和小城镇上一家人的命运。 父亲是如此混蛋和精明,哥哥如此平凡和无奈,爷爷是那么可怜和可恨,妈妈一生操劳和负重。少年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每人都有孤独的童年,恐惧的青春期,以及幼小无奈的敏感。
看过后,你会想起白先勇的《寂寞十七岁》如同柠檬,那酸涩有些直接了,而余华的《细》则是白切鸡,在享用文字大餐的同时,舌尖回味着浸白切鸡的高汤。大师的妙笔在于留白,余华把少年的青涩,寂寞,渴望和善良都藏在留白中了,如同高汤煨着一锅肉,在读者跟随父亲爷爷哥哥的命运起伏时,始终忘不掉少年那双清冷和安静的眼睛。
如果说余华写《活着》是眼含泪水,《细》中则变得保持一小段距离冷酷地看着生活,在《兄弟》中,余华笑了。如他在序言中引用贺拉斯的话“我们的财产,一件件被流失的岁月抢走。”那些人们经历过的苦痛和遗憾,在回忆时终于不再带来伤害,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微笑呢? 生活算得了什么?
余华的语言没有牵强的假幽默,没有自我感动的煽情,总是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如“他的喊叫像破碎的玻璃片一样纷纷扬扬。”比如,“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整篇作品一如题目《细雨中呼喊》,成人世界是阴天的灰,而少年与朋友间短暂的友谊和童年游戏是其中白,间或的阳光是那个晦色年代人性的呼喊和渴望。
诺贝尔奖文学讲如果颁给中国人,我希望是余华。
如果他的获奖感言需要大家征稿,我相信大家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输给川端康城“我美丽的日本”。
我会替余华说,“我们出生在一个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一个混乱的年代,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成长的人大多与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一样着急去创造财富,财富带给我们快乐和成就;也有人在创作文字,而文字带给我们自由和善良。我的创作不是回忆,也不仅是思考,是在追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