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守护患者健康
加入时间:2023-09-27 09:36 访问量:891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射频消融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24小时)……他们是游走在心尖的“舞者”,一次次挑战高难度,用一项项高超的技术守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
国家中医心衰病合作中心、国家华南区域心血管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国家级标准版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认证单位,多个“国字号”荣誉背后,见证着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下简称“心内科”)的救“心”实力。
该院心内科坚持中西医并重,紧跟西医潮流、立足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专科门诊量达3.5万人次,年冠脉造影近1000例,其中介入治疗近500例,为顺德人民群众打通“生命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创建国家级“双中心” 服务急性胸痛患者6000余人次
心脏,犹如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生命也就失去了保障。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就有这样的“心尖舞者”,在无数次惊心动魄、生死时速的抢救中创造生命奇迹,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心脏律动。
历经多年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已成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建设专科、佛山市“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近十年来,各项新的治疗技术从零到有、从有到精,为群众织密救心护心“一张网”。
为适应国家、省卫健委大力推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快速救治的需要,凭借学科实力和完善的管理,在佛山名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培健的带领下,该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一一落户,并取得扎实的建设成效。
据介绍,2017年,该院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由刘培健担任医疗总监,牵头整合多学科资源,与8家镇街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110指挥中心签订区域协同救治合作协议,为全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搭建起一条“绿色通道”。
在采访期间,只要听到新消息通知的声音,刘培健时刻留意着手机上的微信群。他笑称,这只是他的职业习惯。自医院胸痛中心签订区域协同救治合作协议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与兄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多个“胸痛房颤协作交流群”,该院心内科专家24小时待命,进行远程会诊,积极搭建覆盖全区的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网络。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开辟的“绿色通道”,从门诊到介入室到手术,最快可控制在20分钟左右。急诊患者接收—病情评估—确定方案—进入介入室—开展手术,每场“生死接力”的调度员一般都是刘培健。
“急性心梗最佳救治时间是‘黄金两小时’,早一秒抢救就可能转危为安,晚一秒抢救则可能永远失去生命。”刘培健回忆,曾经一位在勒流街道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岁患者情况危急,患者的一条大血管已堵塞,在接到兄弟医院的紧急求助后,刘培健与团队在微信群通过信息共享,提前得知病人情况并准备手术,在26分钟内为患者开通血管,植入支架,最终转危为安。
这样快速且成功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案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经常上演。
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胸痛中心成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近3年来共服务急性胸痛患者6000余人次,其中开展心血管造影近3000余例、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1500余例。
经过人才培养、科室统筹、区域联动的多方面优化,该院胸痛中心救治时间也在不断“刷新纪录”。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胸痛中心的急性心梗患者通过冠脉介入手术打通血管的平均时间由2017年的两个小时降至现在50分钟左右,位列广东省胸痛中心院内救治时间第二,远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要求,也低于60分钟的国际标准。
引进知名团队锦上添花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团队培养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高学历、高职称团队。该科室现有床位54张,其中11张为冠心病监护病床(CCU),医生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硕士及以上研究生10名。此外,科室每年都会派出医疗人才到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名院学习进修,提升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目前,该院已拥有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动态血压仪、多功能监护仪、遥测心电监护仪、有创血压监护仪、美国博适床旁快速检测仪、临时起搏器、心脏除颤器、鸟牌进口呼吸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多导电生理记录仪、PHILIPS FD2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DSA)等先进仪器,为开展心血管疾病高难度手术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随着政校合作共建医院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人才与先进设备的叠加效应,使得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更有底气来承接高难度技术的开展。
2018年4月,该院柔性引进的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带头人吕渭辉教授团队。同年9月2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胸痛中心首次采用逆向技术成功为一名患者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标志着医院在介入治疗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填补了院内相关技术的空白,也为区域内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据了解,患者为一名68岁的老人,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三支病变”,前降支、右冠均为CTO病变,3条冠脉已塞了2条,仅剩的一条回旋支亦有严重狭窄,可谓命悬一线。当时患者步行稍快即出现心前区闷痛、气促,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而且预后很差,随时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经过心内科介入团队的讨论与分析,吕渭辉仔细研究患者冠脉造影图像后,决定启动逆向技术,将介入导丝通过前降支的侧枝循环微血管通道逆向送至右冠闭塞病变的远端,然后再将导丝通过闭塞处送达右冠近端,最终完成冠脉支架的植入。经过3.5小时惊心动魄的奋战,患者闭塞的右冠终于成功开通,患者的冠脉已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胸痛气促症状基本缓解,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状态,预后也明显改善。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冠脉手术量逐年上升,全天候24小时开展急性心梗介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及口碑。目前已独立开展多项高难度的冠脉介入手术,包括分叉病变、开口病变、正向开通CTO(慢性闭塞性病变)、左主干病变等。而本次通过逆向技术成功开通CTO病变,标志着该院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上了新台阶,达到佛山市内领先水平。
在传帮带方面,吕渭辉更是发挥团队优势,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中医诊疗经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带来“质”的变化。作为科室擅长治疗病种之一的高血压疾病,科室将其细分四种病证诊治。“临床发现,针对不同病证使用对应的诊治办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刘培健介绍,像冠心病心绞痛,心内科以补肾祛瘀化浊为法,穴位贴敷四花穴调整机体气血运行,达到补肾通络化浊之功效;而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更是创新地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养阴收敛心气、补益肺气为法选方用药,并佐以艾灸足三里、中药足浴等外治法,获得患者的高度好评。
该院胸痛中心在刘培健主任的带领下,在广东省中医院吕渭辉教授心血管内科团队的协助下,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始终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占领技术制高点,让顺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并享受到学科发展带来的福利。
中西医创新融合 开辟心血管治疗新路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将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要遵循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房颤具有致命风险高、隐匿性强等特点,公众对房颤认识不足,以致于往往会忽视疾病的发生。
2019年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验收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紧锣密鼓地启动了房颤中心建设。2020年9月,成立房颤中心委员会,全院各部门、科室配合开展工作,建章立制,明确各岗位职责。该院还建立了由“三甲”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三级分级诊疗链,承担了勒流医院、均安医院等7个网络医院的房颤患者救治工作,全方位守护居民“心”健康。
房颤中心创建后,该院将设有专门的房颤急诊室或房颤门诊诊室,并有清晰的指引标识,患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就诊。刘培健介绍,目前房颤治疗方法多样化,除了药物、电复律外,还可以实施射频消融、安装起搏器,能够满足房颤治疗的所有需求。房颤的治疗措施也进一步规范,例如规范抗凝治疗后,能够尽最大程度减少因房颤导致的中风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刘培健表示,为增加心血管内科患者对疾病预防及护理知识的了解,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结合中医药文化进村居等活动,该院心内科团队成员多次深入村居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并借助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科普房颤的防治知识,以海报、电子屏、宣传栏等多形式开展宣传,为推动顺德区内房颤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构建中医特色的诊疗服务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推进了中医药在房颤治疗的应用,关注患病之人,凸显个体化辨症治疗优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上,该院心内科还开展火罐、熏蒸、艾灸、红外线、针灸、穴位贴敷、中药泡洗、耳穴压豆、逐水粉穴位贴敷、金黄散封包等中医特色治疗,配有心血通口服液、培元饮口服液、心血通胶囊等院内专科制剂、大力发展膏方治疗等。近10年不断进行优化改良,对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诊疗,取得满意的医疗效果。
未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心内科将继续坚持中西并重,紧跟西医潮流,同时立足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依靠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