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9-28 17:24 访问量:2938 信息来源:
责任者:(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
索书号:I712.4/5686
实不相瞒,阅读《无尽的玩笑》的过程挺让人沮丧的,而“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则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沮丧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就是阅读习惯上的不适。《无尽的玩笑》没有目录、没有章节,而且还厚达一千多页。以往我常用分解法阅读书籍,每天看一章、两章,或者三十页、五十页,一本书什么时候可以暂停,什么时候能够看完,大体都心中有数。但是《无尽的玩笑》就不大行,以至一拿起书就有点犯怵。所以看到宣传语说这是比尔·盖茨的枕边书,我是不大信的,真的,我觉得当枕头可能还差不多。这本书太让人望而却步了。
其次就是内容表达上的不适。一方面,诸如后现代、实验的内容标签,本身就超出我的知识储备,——当然我有努力在学习;另一方面,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发散式的、跳跃式的繁复长句式表达和结构设计,也逼得自己不得不用上最大的专注,否则一走神就得重来一次。刚收到书的时候发朋友圈,有朋友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当时我回答不出,我以为我看完之后应该就可以概括出来。但是现在我发现除了一点情节介绍,其他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概括,而这些“其他”我认为才是《无尽的玩笑》最特别的地方。
用电影的方式来介绍《无尽的玩笑》的话,它讲了一个科幻故事,一个有着浓重寓言味道的科幻故事。故事里的世界处于一个娱乐尽皆可以满足的时代,其中有一部电影叫做《无尽的玩笑》,这是一种“致命的娱乐”,因为所有人看了都会上瘾,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看,直至最后脑袋瓦特。几拨势力各怀目的,为了得到这部电影的母带,展开了争夺。
事实上,出于习惯,在看《无尽的玩笑》之前,我去搜了一下它有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毕竟看几个小时影像内容,怎么想都比看一本一千多页的书更轻松一些。结果没有。电影界当年确实对这本书感兴趣,导演格斯·范·桑特(代表作:心灵捕手、米尔克、我自己的爱达荷等)就想购买《无尽的玩笑》的版权,但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觉得,作为一个严肃作家,把自己的作品版权卖给电影,那简直太不严肃了。一个业内的朋友则告诉他,放心吧, 没人能把这个小说拍成电影。
的确,尽管《无尽的玩笑》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与《第22条军规》、《麦田里的守望者》、《万有引力之虹》、《一九八四》等作品并驾齐驱;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也与乔纳森·弗兰岑并称美国文学“双璧”,但他和他的作品好像并没有他应该有的那么家喻户晓,甚至可能都不如他的那篇演讲更广为人知。
而这就是我第三个沮丧的地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本身。他的的确确是个天才,少年时热衷于网球,《无尽的玩笑》里的主角之一哈尔就有华莱士本人的影子,华莱士后来还写过一本《弦理论: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眼中的网球世界》的书,美国体育写作的经典之作;进入大学后他专心研究数学逻辑和语义学,后来还写了一本《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无穷大简史》;获得了哲学和英语双学位之后,又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因为健康问题中途放弃。
我反复听了那个关于如何面对孤寂重复琐碎无聊的成年人的生活的毕业演讲“这是水”,这个演讲与乔布斯的演讲一起入选“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演讲”,很睿智也很励志,可是几年之后华莱士就因为抑郁症自杀离世;我又看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德国电视二台未经编辑的采访,采访中的华莱士温柔、腼腆、又有点紧张无措,甚至不善言辞。本文标题就取自这次采访。
当然,我也重看了华莱士的传记电影《旅行终点 The End of the Tour(2015)》。这部电影以前看的时候只觉得孤独而又悲观,如今了解了更多关于华莱士的事情之后再看,好像能理解那些对话的珍贵了。
虽然提起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无尽的玩笑》,总难免“晦涩”之类的标签,但是依然有不少影视作品提到这位天才和他的作品。
比如贾木许的电影《帕特森》中,主角帕特森的书架上就放着《无尽的玩笑》这本书:
比如电影《那年此时 And While We Were Here (2013)》里,夫妻俩谈到了华莱士的自杀:
又比如喜剧电影《我去世的吃醋女友 Over Her Dead Body (2008)》,男主发现女主在看《无尽的玩笑》,于是送了她一本华莱士的《对丑陋人物的简访》(Brief Interviews with Hideous Men),没想到女主《无尽的玩笑》“只看了20页”,只是“把它放在那儿,因为那样让我看上去很聪明”。
而《对丑陋人物的简访》(Brief Interviews with Hideous Men)则在2009年的时候,被改编成了电影,又名《男人众生相》:
还有美剧《识骨寻踪》里也提到了华莱士:
《吉尔莫女孩》里也小小吐槽了下华莱士:
最后,谨以《旅行终点》里的华莱士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写了整整一本书来讲,有鉴于我们现下的文化氛围,影像是多么有魅惑力,我们是多么容易被拐离有意义的人生。假若我自己偏偏也成为这么个仿例呢?明天,你开车离去,乘上飞机,这桩事就结束了。我回到只跟二十个人交际的状态。我必须得从这些关注中抽离出来,因为那些关注就像是,给你的大脑皮层来了针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气的地方,是得静坐在那里,承受住这种抽离,并且努力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现实。现实就是,我三十四岁,独自呆在房间里,面对着一张纸头。”
转自豆瓣,作者: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