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

加入时间:2023-10-27 16:11    访问量:1244    信息来源:



责任者:(美)贝姬·肯尼迪著

索书号:G78/5446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贝姬·肯尼迪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多年,专注于成人心理治疗和父母育儿指导,她同时也是三孩母亲。在执业过程中,她对传统基于行为主义的儿童管教方法产生怀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她的首部作品诞生后,就成为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No.1,并长居美亚家教类图书榜首。

 

本书英文名Good Inside,大体可谓“内在善的”,其实点出了本书的出发点,即“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而“看到孩子本心的善良”意味着相信他们有能力展现出好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事情。而中文译名《看见孩子》则是根据书中看到行为背后的那个“好孩子”的观点提炼而来。

 

传统的儿童管教方法强调对儿童的规训,强调对儿童行为的矫正,即当儿童作出发脾气、打人、扔东西等“坏”行为时,家长及时作出反应,通过关进房间等方式促使他们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并在今后不再重复类似行为。其中逻辑清晰简单,也很符合一般人的因果认知。但这种传统方法存在若干问题。首先,贝姬·肯尼迪认为这混淆了噪声(行为)和信号(孩子真正在经历什么)。即这套方法着眼于行为,而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孩子,没有与孩子共情。这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能力。其次,这可能会付出亲子关系的代价。当孩子长大,不再接受这套惩罚-矫正模式,就将表现出反抗和对立的姿态。

 

贝姬·肯尼迪的育儿方法强调更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表现,将发生不愉快时的父母的心态从“针锋相对”转变为“联手共同解决问题”。父母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要成为孩子情感的守护者,这主要表现为接纳和共情,而这是儿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当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无原则地退让,相反,家长要树立权威,明确设置行为规则,杜绝孩子在行为上越界。而越是觉得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能在未来独立。这里强调的不是立竿见影地改变儿童行为,而是强调通过接纳儿童的感受,给他带来安全感,并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书中继而在第2部分提供了具体指导,就应对孩子不听话、情绪化地发脾气、打人等行为提出应对办法,并展示了相关案例。这些具体场景的应对都贯彻了前述主张,并尤为强调亲密关系的重要性。这里面作者给出了一个“情感账户”的比喻,如果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努力理解孩子经历了什么,就是往情感账户里存钱。而如果情感资本充裕,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和自信,认同自身价值。而父母要让孩子愿意服从指示,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或遵守不愿意遵守的规则,意味着支取,因此需要储备足够的资本,以此保证不会透支。书中也给出了若干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供父母参考,其目标都是建立亲密感。

 

这是一种信任和赋权的方法,即基于孩子本心的善良这一出发点,相信通过接纳和引导能增强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内驱力。这有点类似儒家所言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善端,并能扩而充之。这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提出了在不损害亲子关系的同时设定规则的途径。作为父母,也许不必亦步亦趋,但不妨尝试理解这套方法,吸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转自豆瓣,作者:煎茶)

上一条:《为何越爱越孤独》

下一条:《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