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11-28 16:29 访问量:1835 信息来源: 知识窗·上半月 2023年11期
第一次看到《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时,我觉得“致知”容易理解一些,就是获得一定的智慧,但对“格物”一词感到茫然,不知是何意。
探究了很久,我想到了摆放物品的橱架,里面有好些格子。在橱架上摆东西是有讲究的,比如把好书等一些珍贵东西放在最上面的格子,把茶壶、茶杯等常用的东西放在中间的格子,把一些不重要的杂物放在下面的格子,于是我想:“格物”也许就是要分清生活中的事情哪些好、哪些不好。
后来,我看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才明白古人认为,“格”有格除之意,“格物”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欲。这时,我对“格物”一词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今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最容易摆错位置的,一是利,二是情。钱是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人想过好日子没错,但是如果把金钱的位置摆放过高,因之废寝忘食而伤身,甚至见利忘义,那就错了。在网络上时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人开网店,日夜盯着电脑,废寝忘食,竟因此得了重病,甚至因此殒命,令人惋惜。以财发身者智,以身发财者愚。
世人都有七情六欲,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将欲望看得太重,成了欲望的奴隶,那就危险了,此所谓“人心惟危”。
据说酒是夏禹时期的造酒官仪狄发明的,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皇位,但因国事劳烦,身体渐衰。禹的女儿看着心疼,问仪狄是否有良策。仪狄献上美酒,大禹喝了香醇的美酒后,精神百倍,体力恢复,后来大臣们也都爱上了杯中酒。一天,大禹因饮酒耽误了上朝,于是对众人说:“饮酒使我荒废朝政,后代一定会有因酒亡国的。”从此下了禁酒令。
在现代人看来,大禹禁酒似乎有些苛刻,但他在欲望面前知止,这一点便值得现代人学习。
东晋时,重臣郗鉴和丞相王导是好友。郗鉴有个乖巧的女儿,才貌双全。某年,郗鉴想在王家中为女儿选一个女婿,于是派门客去王家选婿。王家的几个公子得知,皆衣冠齐楚,期盼好事降临自己头上。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他刚刚在外面观赏了东汉大书法家钟繇的字碑,回到家躺在东边的床上,一手拿着大饼,另一只手在空中比画着写字,全然没把太傅选婿的事放在眼里。郗鉴得知,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找的佳婿啊!”这就是有名的“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没有把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却仍然得到了美好的爱情。
何为致知?知者,智也,并非花哨的奇技淫巧,也非追求名利的明招暗术。相反,孟子说:“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讲致知就是“致良知”,而如欲见到良知,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格物致知是修身之基,那么这物怎样格呢,什么放在上面,什么放在下面,总要有个区分标准。或许可以这样说:为公放在上面,为私放在下面;高雅放在上面,低俗放在下面;理性放在上面,情欲放在下面。如此,离“致知”不远矣。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然而如果人的心里有一个橱架,分为上、中、下三格,你既不必将其摆在最低处,又不能将其摆在最高处,摆在中间的格子上就好。这样,你拿不起时还能放得下,拿起来时也会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