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生活资讯 >“断亲”,一场疼痛的重构

“断亲”,一场疼痛的重构

加入时间:2024-03-21 19:18    访问量:1911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4年6期

  “断亲”潮流下的年轻人,转而向网络上寻求“电子父母”。

  后者,是一些呈现出善于理解、情绪稳定、有趣等特质的网络虚拟对象。某社交平台上,连续多日记录女儿成长生活的某“电子爸爸”被曝虚假后,引发了不少“电子女儿”真情实感的哀叹和失望。

  “电子爸”“电子妈”“电子兄弟姐妹”和“断亲潮”,一起构筑了时下青年拥趸的一种亲情供求模式:一面在网上寻求虚拟的亲人关系,一面对原生家庭里令人痛苦的血缘关系避之不及。

  首先需要厘清,“断亲”并不意味着必然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而是更侧重于对各种繁复虚伪的亲戚关系、人情世故的厌恶与抵抗,也可以延展为不愿拥有下一代,不愿意将自我消耗的亲缘模式传承下去。

  因此,“断亲”其实并不是一种主动切断的“作为”,而是一种不作为。消极抵抗传统家庭里黏糊糊的伦理文化,抗拒缺乏边界感的亲戚和与其进行的虚伪繁琐的社交,更不愿意为了维持所谓的亲缘关系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系教授杜素娟认为,年轻人“断亲”,是为了重构亲情关系,当家庭伦理文化的进步跟不上个人在自我意识方面的进步,就会出现疼痛的错位。断亲,恰恰是为了将双方从这种阵痛里解救出来。

  过去20余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以家族为最小单位的社会结构迅速分解,一些更面向世界的、主张个人的价值序列,必然与乡土社会的穿透价值觀产生冲突。高校扩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口流动在趋于常态化的同时,与故乡的分割和撕裂愈发显化。

  而当“家族”不再成为个人生存所倚借的重要资源,家庭对个人的精神情感捆绑必然薄弱下来。金融机构、福利机制等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单元,原子化成为必然,人与人的关系依赖都会弱化。

  一个对照关系就是,将“断亲”喊得最积极甚至付诸实践的一代人,其实是最孤独的独生子女一代(“80后”至“00后”)。他们对家庭环境往往更为敏感,对个人空间的隐私与独立要求更高。主动“断亲”,是一种自我防护与对他人的礼貌回绝。

  在城市里独居的青年人,与朋友、恋人的关系建立,都在追寻这样一种自主、独立和边界。

  不过,从操作实践层面,真正的“断”其实是十分困难的。

  这不仅因为人的感情天然复杂,在亲人内部的“恨”,往往不能彻底,因为恨的根基也许是基于幼年的依恋和仰慕。在感受到失望、冷漠或窒息后,反而是为了用力喊话,他们“断亲”。

  从这个意义上,“断亲”更像一种理想,是一种活在多数人心里的短暂的情感松绑。

  “断亲”难以实现的另一个“障碍物”,是与家长老一辈的关系。令人讨厌的咄咄逼人的亲戚大都是父母那一辈,他们大多处于中年,自以为“不惑”却其实依然活得稀里糊涂。但祖父母那一辈则温和许多,他们自带的属于岁月的智慧,负责维系年轻人记忆里属于家的温度。

  对于老人与幼童,人类很难否认一种天然亲近的存在。而亲近多半由于一种怜爱,对相对弱者、无攻击性个体的下意识怜爱。而“断”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决绝、去感情化的姿态。

  拧巴,再次成为家庭情感的最终归宿。

  当然,就像断亲是一种少数价值,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会生产出新的流行概念,因此,即便“断亲”看似无处不在,大部分家庭对“年”的回味,还是主流的团圆和幸福。

  表达叛逆和回避的年轻人,于是便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到一个公约数,抱团取暖,以摒除“异端”的嫌疑。各式各样来了又去的流行概念,恰是这种公约数的最简短体现。

上一条:植物如何分清天与地

下一条:“三蹦子”上的中国社会气质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