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4-23 14:35 访问量:2870 信息来源:
责任者:陈彦著
索书号:I247.57/27119
看完全书,掩卷之后,长舒一口气,端的是荡气回肠,千回百转,让人恋恋不舍。
有时候一本书,只看一两页,就知道它合不合你的胃口,你是否能为了它熬夜点灯通宵看完。对于我,《星空与半棵树》就是这样一本书。
小说的主线故事并不复杂,写农村的一个小人物温如风为了反抗村霸孙铁锤,走上了上访的道路,从县市一级,到省级,最后一直到北京。上访的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退回镇上处理,由于孙铁锤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上访一直没有结果。而围绕着主线故事又衍生出非常多的支线故事,包括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的是那个时代大潮下的不同人物的命运。作者起名《星空与半棵树》让人想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星空代表的是安北斗这样的人,他们更关心心中的理想和大自然的魅力,对社会中的俗事关心很少,或者说和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官场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升迁,那迎合上意,见缝插针,察言观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安北斗偏不,他心中有一杆秤,就是工作,没有为了哪个领导工作,就是正经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喜欢看星空,在他心中,从星空的角度看,地球的事算个㞗,因此在那个官场大环境中,他并不适应,也就是混的不好,连他的妻子和丈人丈母娘都看不起他,甚至就连他的母亲也骂他,不理解他,最后搞到离婚,甚至连孩子都见不上的局面。可是他这种人生态度有问题吗?我认为也没问题,作者可能也欣赏这种态度吧,毕竟一个人生于天地间,做事问心无愧最重要,而不是整天钻营,讨好别人,为别人而活。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纠结于半棵树的温如风等人难道就不对了吗?其实也不是,他们这些普通的村民关心的事能是星空吗?不可能,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在地里抓食,指望着他们像安北斗一样观星星,那是不现实的。温如风这个小人物,后半辈子只干告状这一件事,既有争一口气的成分,也有尝到甜头习惯了上访的成分,但最终把命也搭在了上访路上,悲哀吗?可怜吗?大概还是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者写了这两种人生态度,让读者去咂摸其中的味道。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曹泽明老师,在我看来,他可以说是全书的精神图腾,是整本书的压舱石,他的出场次数不多,但其深具智慧的话语却铿锵有力,你可以说他信奉的是老庄哲学,崇尚出世隐居,但关键时刻为了心中的大道,他也可以深深入世,而且力度可达千钧。
书中另一重要人物孙铁锤,是改革开放时期典型的暴发户,由村霸转变成所谓的农村企业家,然后逐渐扩张势力,与高官拉扯到一起,官商勾结的典型。这种人胆大包天,无所顾忌,甚至草菅人命,最后狂妄得竟以自己的面目立了个百丈大石佛,狂妄至此,天道能饶恕其乎?法律能放过他吗?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憋着一口气,这样的恶人真的没人治了吗?当然最后他是有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尾,大快人心,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拿捏的尺度和布局。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还总是想起另一本书—《安娜卡列宁娜》,不是两者内容有何相似,而是那种叙事艺术和风格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不炫技,平实地讲故事,讲了一个好故事,而且人物行事都非常符合逻辑,没有为了强行制造冲突而出现一些反逻辑的情节,这种写法非常不容易,很容易写成流水账或白开水一样的文字,但作者能驾驭这样的结构,看似平常的事情,在作者笔下就能写得惊心动魄,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不得不佩服其能力。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方言,方言在文学写作中历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用得好能使文章增辉不少,就像本书,但如果用得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不伦不类。看完本书,你会觉得陕北的这些方言太有特色了,特别是村里人说起方言铿锵有力,什么㞗啊,日囊啊,读起来那个过瘾。作者驾驭描述性语言的能力也很强,兼具质朴和华丽两种风格,有时候质朴得如同灰不溜秋的方石,有时华丽得又像打碎了调色盘般泼洒的流光溢彩。其语言远非陈词滥调者可比,一个普通的意象,经作者之手,就变得不凡,在人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难能可贵的是,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作者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叙事激情,没有最后崩盘,有些作品到了后面由于作者的精力和体力还有心理的皮塌,很容易烂尾,但本书没有,收尾收的很从容,作者很自信。
(转自豆瓣,作者:剑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