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4-26 16:20 访问量:1583 信息来源: 婚姻与家庭 2024年4期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在清明节,我们不妨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用心跟孩子谈谈死亡,让孩子认识生命规律,理解生命内涵。怎么谈呢?可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感性为主。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是为了唤起孩子的感知力、行动力、生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无需刻意行之。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绘本、漫画、小说、诗词、歌曲、电影、新闻等作品,进入对死亡话题的追问和思考;通过家族老照片、家谱、族谱等鲜活素材,讲述亲身经历的生命故事,帮助孩子形成对自我生命的价值判断;通过扫墓、为家族先人或英雄先烈撰写墓志铭等体验活动,带领孩子感知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努力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丰富;通过延展死亡教育的内容,如融入幸福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死亡,积极面对人生。总之,让话题变得感性丰富,贴近孩子的生活和需求。
理性为辅。死亡是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也是无需回避的话题。死亡教育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孩子获得死亡与安全的相关知识,理解死亡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有其珍贵性、特殊性和发展性。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无可逆转。孩子只有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有限,认识到死亡的真相与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顽强与勇敢,进而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肯定死亡的必然性外,减少死亡的偶然性也必不可少。因此,培养孩子应对及处理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死亡事件的能力,提升其自救互救技能等也很重要。
当然,理性的知识也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关专家的讲座,由对动植物的死亡认知推及对人的死亡认知。一起参观医院,一起模拟避险等,以更丰富的形式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价值为上。保罗·索鲁说过:“审视死亡是如此痛苦,但它却使得我们热爱生命并充满激情地珍惜它。”谈“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谈的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孩子向死而生,在有限的生命里重新定位生活的优先级,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当下,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立及价值。然而,狭隘地强调自我更容易让生命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困顿。如何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时,引导孩子更多从“我们”出发,超越“小我”,激发生命潜能,关心国家、社会和人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和民胞物与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清明节恰是一个珍贵的教育时机。与孩子分享红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革命历史,学习传统生死智慧,缅怀致敬英烈楷模,怀恩追远,继承发扬,追求崇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永生。
小贴士
·清明内涵悟几分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复苏,吐故纳新,春意盎然;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清明习俗知多少
扫墓祭祖:一朵鲜花或一炷清香,寄托对故人、先人的感恩与怀念。
踏青:顺应时令,到郊外踏青,感受春风拂面、鸟语花香。
插柳:“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柳条易生发,有生命力旺盛之意。
放风筝:放风筝是放走晦气,既是适合全家老少的运动,也表达了无灾无祸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