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6-11 17:08 访问量:1255 信息来源: 家庭医学 2024年8期
消毒,以前是医院的事,现在走入寻常百姓家。无所不在的消毒产品,已经将消毒“武装到牙齿”。消毒液、消毒片、消毒湿巾、消毒喷雾、消毒凝胶、消毒洗手液、消毒洗衣液、消毒柜、消毒灯……这些东西到底怎么用?
如何定义“消毒”这件事
消毒,是将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使其达到无害化。通俗说就是杀灭致病菌,防止传播,让人不得病。然而要有“毒”的时候才去消灭,不能无毒也消。
在我们的认识里,细菌、病毒是超级恶心、超级丑陋的坏东西,杀无赦!但是,细菌也是有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细菌按病原性分类为正常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三大类。
正常菌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可以帮我们抵御病菌的侵入,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比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以及我们的皮肤表面、口腔、鼻腔、泌尿生殖道、胃肠道里,宛若繁星,难以计数。我们的身体离不开它们,也绝无可能将它们全部杀灭。
条件致病菌是“路人”,是不好不坏的细菌。我们健康时它们不敢惹事,免疫力下降时有的就要兴风作浪,危害人体健康,主要有大肠杆菌、真菌、绿脓杆菌等。它们要想让我们得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细菌的毒力、数量、侵入门户。如果细菌的毒力小,数量少、身体的战斗力强,我们就不会被感染;反之,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锻炼好身体,饮食作息规律,增强抵抗力,筑好防线,增强体内的军事力量,就能与细菌和平共处,互不干涉。
致病菌是我们的敌人。它们一般不常驻人体,当因某种原因侵入人体后就会致病。这些细菌对人体通常有固定的侵入途径,比如消化道、破损的皮肤。如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破伤风杆菌等。消毒液的目的就是要清除或消灭这些敌人,避免它们侵害到家人,尤其是老人孩子,让家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感染风险的环境里,健健康康不得病。
所以,消毒就要分清“敌、友”。有致病菌存在、有感染风险时,才去消毒。这需要科学地评判,不是凭大脑想象。我们要有的放矢、精准杀敌,不能胡乱扫射,最后杀毒不成,反造成自身伤害,造成人的抵抗力下降,环境的菌群失调。
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手上的细菌;勤通风,减少室内的细菌;勤换内衣,减少皮肤上的细菌。这样能减少细菌的数量,降低它们的杀伤力。
细菌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生长繁殖,我们就把毛巾、牙刷、碗筷、菜板、抹布等这些东西清洗干净,干燥通风保存就可以了。如果细菌对我们造成了威胁,才把消毒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家里有人患流感、肝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我们的皮肤出现破损等情况。
首选物理消毒,是健康环保的自然方法。衣物被褥阳光暴晒;孩子的奶瓶开水煮沸消毒;共用餐具的可以使用消毒柜、微波消毒等。
遇到以下情况时要选择消毒用品。比如不小心划了伤口,细菌的侵入门户打开了,要用消毒剂擦拭伤口;家里有感染病人,他活动的区域存在大量致病菌,需要用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刚刚搬入二手房,不了解房间内是否有病原菌,我们可以用消毒液擦拭。
医院里,因为细菌毒力强、数量多、病人抵抗力弱,所以要消毒。某些地方发生传染病了,要消毒;公共场所的设施,因为太多人触摸,不知道谁是传染源,要消毒。
在家里,其实真正需要用消毒剂这个武器的情况很少。拥抱自然、拥抱绿色,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说实话,“毒”见了你,都要躲着走。
最后,消毒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消毒前一定要先清洁,否则会降低消毒作用浓度。使用消毒剂时,注意配比浓度、作用时间,防止接触皮肤、误入眼睛、呼吸道;消毒后要彻底漂洗,除掉消毒剂残留,室内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