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8-09 14:03 访问量:791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4年15期
“情绪价值”,一种当代特产的估值产品。它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润物无声的而非昭告天下的。你先从社交网络,随后渐渐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个词的无处不在,就像当年的“iPhone”手机,渐渐作为一种奇货可居的产品渗透你的生活。可偶尔又觉得它像病毒,即便你无意撷取,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忽然察觉到自己已被类似的流行概念深深感染。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一个价值时代。一切皆可量化,可进行价值交换。容貌转变为“颜值”,男女谈婚论嫁,也要讲价值条件。人类发明了一个词语叫“婚恋市场”,不仅是婚姻,恋爱也要囊括进交易准则维系的市场中来。相亲是先估值,再谈感情,自由恋爱无外乎是二者顺序反过来。而若是还在恋爱阶段,“提供情绪价值”则被当作与外貌、身高、工作、学历等并列估值的单项。
什么时候“情绪”也能成为一种价值?答案是当它可以与其他具有同等价值的东西进行交换的时候。
那么便不难理解,能被人交换且主动使用的“价值”,不可能是哀愁、消极等负面的情绪,只可能是乐观、友爱、和善、热情等正面价值。人人都喜欢一个总是阳光积极的人做朋友、恋人、亲人,如果在自身情绪低落时,对方仍然能以那种颠扑不破的、稳定的开朗乐观来感染自己,其价值就更高。
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很擅长给予他人“情绪价值”,原因无外乎二:其一,他具有极其丰富且足以溢出的正面情绪储备,随时随地赠人玫瑰; 其二,他将“他人”放在“自己”之前,为了达成某种整体和谐或讨好他人的目的,或者单纯地作为一种技术上维护关系的手段,总之是为了一种功利主义利益最大化,不惜掩盖个体真实的情感与情绪。
也有一种可能,是本能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强大。这样的人,需要具有一颗充分强大的心。但经验告诉我们,过于擅长替他人着想的人,未必是十分热情和善良,甚至反而可能是由于过分的冷漠。没人能走进他真正的内心,社交场合的游刃有余是他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虚伪是一切包含了感情的关系的癌细胞,无一例外。而人与人的“感情”,又必然包含“情绪”。
在一段投入了真情实感的关系里,只要切实感受到了具体的人的感情,就不可能仅仅将情绪视为工具和货币。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独有的局限性,脆弱,感性,而那些有能力为你提供充分情绪抚慰的人,或许也要求你提供同等的分量回报之。而人流动的喜怒哀乐又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彼此区分,就像一个结婚十年的家庭妇女对着心不在焉的丈夫抱怨:你不爱我了。或是反之丈夫对妻子抱怨:你真不会体谅人!
人类感情光谱里包含的沮丧、愤怒与冒犯等情绪,其实是能促进心理与关系健康的必要痛感。它们既构成了人与人相处的真实性,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自省。一旦缺乏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觉察,人的感情便不再具有独特性,不再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任何具体的指导和戒律。从这个意义上看,沉迷情绪价值就像沉迷酒精,它让人产生自己作为世界中心的错觉。
而当人们用数据逻辑与经济效应去评估与度量情绪,面临的挑战和隐患,往往也来自数据与计算。学者、教授汪民安就曾提出担忧,AI会不会是从人类分化出去的科技高级进化分支?人类渴求的情绪价值,或可被AI精密准确地替代。如果有一天,情绪变成可替代与可消费的商品,那将是另一种层面的人类精神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