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生活资讯 >天气预报为何总让人觉得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总让人觉得不准

加入时间:2024-09-24 14:47    访问量:492    信息来源: 意林 2024年12期

  我们现在能获取到的一周以上的天气预报,基本来自数值天气模式的计算结果。在数值模式中,科学家们输入当前已知的天气现象和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未来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状况。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早上预报的是“今日为晴天”,结果中午就出现了雷雨;或者明明前一天看天气预报还是晴天,结果第二天又下雨了。这导致公众得出“天气预报非常不可信”的结论。其实,这种现象并非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确,而恰恰是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确的表现。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天气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既然是预测,就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率。这是因为物理学上有不确定[]原理,数学计算时有各种各样的近似值。因此,随着预报时间的延长,通过数学模型运算出来的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也在快速下降。但是,随着时间向前推进,我们距离预报时刻越来越近,运算结果也就越来越精准。此时,气象部门就要及时地对天气预报进行修订。在过去,由于观测和计算条件等技术水平的限制,每天只有特定的几个时刻收集气象要素进行运算和预报。而如今,气象数据信息几乎是实时在收集,实时在进行运算和订正,所以预报结果也更高频次地在变化。同时,过去我们接收天气预报的方式就是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而如今经修订后的天气预报马上就能通过手机网络到达用户端,使得人们觉得天气预报变化特别频繁。

  其次,除了确实没有预测准确的情况,人们主观感受的差异也造成了“没有报准”的印象。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学上所指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然而,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存在差异。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量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更称不上暴雨。相应地,有时大雨或暴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降雨量大,但人们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误以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每到夏季,不时会听闻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体感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2米高处的温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体感受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觉得比较干爽。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的4个因素之一。人们仅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上一条:一个人的精力从哪里来

下一条:古代地方如何搞活旅游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