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10-18 20:15 访问量:358 信息来源: 意林 2024年14期
在公众场合自拍时,四处张望,尽力避开人群,生怕被别人注意到;在商场购物时,害怕被导购嘘寒问暖,一旦被问到整个人都紧绷起来;减肥时,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只会在私底下悄悄地努力;学习时,绝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上面的情况你中了几条?最近,“偷感”成为网络上流行的热词,用来形容这种默默做事,害怕被别人知道和关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偷感”很重的人不习惯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明明在做正大光明的事,却有了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比如他们认真上班,到点下班时却像是“翘班早退”一样;或者穿了件新潮的衣服出门,走在街上却害怕路人注视的目光。
“偷感”的走红为拘谨的“社恐”提供了一种消解紧张情绪的渠道。借着“偷感”这一话题,很多人开始大方地分享那些之前不敢公之于众的事。喜欢唱歌跳舞却羞于在公共场合表演的人,晒出自己的视频,在网友的称赞和肯定中获得了认同感和成就感;“朝九晚五”的打工人,通过分享上班时忙里偷闲的“偷感”瞬间释放压力;喜欢小众文化的人也能通过分享自己的“偷感”体验,实现文化破圈,获得外界的理解。
“偷感”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他人审视和评判的逃离。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也往往置身于别人的注视之下。强大的社会期待和规范让年轻人感到拘束和疲倦。他们选择默默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因为疲于应对亲友对自己无休止的关心追问,或者是因为担心做某件事情付出诸多努力,却最终失败而招致别人的嘲讽,或者是害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眼中的规范,而被差别对待。
当他人的关注成了一种让人感到不适的压力时,内向型的年轻人就选择通过压缩社交接触面、减少交互频次来为自己减负。此前社交媒体上兴起了一股使用相同的网络昵称和头像的风潮,目的是不让熟悉的人关注到自己。异曲同工,“偷感”其实也是一种隐藏自我的保护机制。
“偷感”并非自卑,而是一种内心的自足。年轻人用“心远地自偏”的哲学为自己披上了一件躲避烦恼的隐身衣,他们不想头顶环绕着聚光灯,只想做自己世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