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1-23 13:55 访问量:210 信息来源: 现代家长 2024年11期
近期,上海体育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表在《BMC公共卫生》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变化。其中,耐力跑和提高肺活量是改善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2022—2023年间,研究团队对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高校的5262名学生,进行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测试。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体质测试成绩(包括肺活量、反应速度、下肢爆发力和跑步耐力)与躯体化障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相关。
整体来说,肺活量评分每提高1分,心理异常风险降低9%;跑步耐力评分(指通过一系列指标来量化跑步者的耐力水平,这些指标通常基于跑步者的心率、功率、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每提高1分,心理异常风险降低10.4%。
具体来说,男生中,肺活量评分、跑步耐力成绩每提高1分,其心理状态异常的风险就分别降低8.7%和11.4%;女生中,肺活量、跑步耐力评分每提高1分,其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就分别降低10%和8.5%。
这提示提高肺活量和跑步耐力,对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对各类心理障碍有积极的改善和预防作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国明博士介绍,运动可通过以下多种生理和心理机制发挥益处:
1、经常锻炼的人能体验到成功感,有助于对抗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2、体育锻炼中,与同伴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也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锻炼能够分散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这比放松练习或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更有效。
4、运动可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等各种神经递质的分泌,让人兴奋起来。另外,锻炼时人脑还会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具有镇痛和催生欣快感作用,可缓解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基于这些好处,通常心理治疗会把运动作为辅助疗法,帮助患者改善身心状态。
近年来,很多学生因环境变化、学业压力或遭遇挫折而出现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广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情况十分严重,不仅身体素质变差,且每年都有因体测猝死的案例。赵国明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保障他们的运动时间,让他们拥有健康体魄,进而促进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有效,肺活量和跑步耐力有很强的相关性,长时间跑步是增加肺活量的好方法。
此外,骑车、游泳、跳绳、跳舞等有氧运动,也有利于提升肺活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运动,一般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急促),有益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