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2-21 16:55 访问量:10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4年25期
关于学历贬值,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某位学者出国访学,来到美国的文脉中心波士顿(哈佛和麻省理工所在地),发现给他开出租车的小伙子竟然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学者感到十分吃惊,小伙却说,班上有的同学在当流浪汉,我开出租车已经很不错。
这个故事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24年的下半年,当年应届毕业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关于名校贬值的讨论。以前211就能找到的工作,现在要985才能通过简历筛选;以前财金专业毕业生不屑的银行柜台职位,现在名校生争得头破血流。
学历贬值,当然和经济处于换挡期存在着相关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探讨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具体分析问题。
对名校学历的重视程度,不同行业差异很大。因为对头部学校牌子的过度追求,金融业曾经广受诟病,尤其是金融业中的投资行业和证券中介(投行)行业。在一些投资机构的辉煌时期,它们招聘初级分析员的要求竟然是QS排名前50的毕业生,而且要求本科也是这些学校。这意味着我国内地只有四五所学校能够满足门槛要求。
为什么金融业会这样?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市场的特殊性。以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为例,他们需要从LP(有限合伙人)那里募资,但在投资行业极速膨胀的时期,比如2014年前后,很多投资机构的成立历史都很短,没有长期的投资业绩作为背书。那么,如何让LP相信它们的投资能力?
于是,很多机构开始拿员工学历做文章,它们开始设置苛刻的学历门槛。显然,好学历会带来一些额外“暗示”:首先,好学历意味着分析师很聪明,他们不但能做出好的估值模型,从行业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最强的。第二,好学校在很多领域有着强大的校友网络,可以让投资机构找到更优秀的投资标的。
用大白话来说,投资机构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成立不久,没有长期的投资业绩作为参考,但你看我这里的人都很厉害。所以,放心把钱投过来。用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来讲,员工的学历是一种“信号”,降低LP对投资机构的筛选成本。
和投资机构相比,在对学历的苛刻方面,一些外资战略咨询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类咨询公司的客户是政府、国企或大型民企。但咨询业务本身有一个巨大缺陷,它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无法量化。1个咨询项目,付费1000万以上,值不值?在这个时候,员工的学历又有了用场。它至少说明,你们虽然花了高价格,但至少聘用了一群聪明人(咨询师)。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金融、咨询等吸收大量光鲜学历拥有者的行业开始收缩。比如,外资咨询公司要拿到一些特定类型客户的单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而在此之前,这一类客户是最慷慨的咨询业务买单者。当行业的岗位一下减少了,大量学历光鲜的毕业生只能“下沉”。
学历贬值,很可能只是开始。除了和经济换挡有关之外,这一趋势也和经济结构有关。2023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这个比例已经不错,但比一些发达国家要低20%以上。高端服务业,如金融、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是名校生的最大吸收器。但我国是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基础的国家,某些服务行业过去的膨胀,现在都有回归“常态”的趋势——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且,回归才刚开始。
供与求,是任何市场最底层的逻辑, 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明白这一点,就能更平静地看待名校贬值,也更懂得如何顺应趋势,去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