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7-30 17:08 访问量:27 信息来源:
今年7月2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肝炎日”,我国宣传主题聚焦“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核心在于提高认知、消除歧视、推动行动。为助力这一目标达成,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走进医院“健康直播间”,以直播科普的形式,为大众揭开肝炎防治的神秘面纱。
发病:成因多危害大 防控形势严峻
“肝炎”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红介绍,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反应,可由病毒、酒精、药物、脂肪堆积、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是最常见的类型。
李红指出,肝炎危害大,其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任由其长期发展将可导致肝硬化(肝脏组织纤维化,功能丧失)、肝癌(乙肝、丙肝是主要诱因),甚至是肝衰竭(危及生命,需人工肝、肝移植)等严重后果。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约3.25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或丙肝,每年导致110万人死亡。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目前约有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1000万丙肝感染者,肝炎相关肝癌病例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防控形势严峻。
筛查:可防可筛可治 “三部曲”能阻断
肝炎的危害那么大,能预防吗?“当然可以!”李红指出,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肝病三部曲”,但通过早筛、早诊、早治,完全可以阻断这一进程。
预防肝炎的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乙肝,戊肝);避免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确保医疗操作无菌,选择正规机构文身/穿刺/医美;控制饮酒、保持健康体重(预防脂肪肝)等。
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陈晓巧介绍,乙肝/丙肝感染者家属或性伴侣,以及有输血、手术、纹身、穿刺等经历者等是肝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她指出,市民可以在日常体检中,选择血液检测进行筛查。其中,肝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肝损伤的程度,病毒标志物(HBsAg、抗-HCV等)可以明确感染的类型,病毒标志物(HBV DNA/HCV RNA)可以确诊病毒的复制情况,凝血功能检测(如PT)则能评估肝脏的合成能力。
必要时,市民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FibroScan(评估肝纤维化/脂肪肝)进行肝病的筛查。
至于筛查频率,医生建议,乙肝携带者每6-12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HBV DNA、AFP(甲胎蛋白)及超声;丙肝抗体阳性者应立即检测HCV RNA,确诊后尽早抗病毒治疗;而普通人群建议至少筛查一次乙肝和丙肝,尤其4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