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延伸阅读 >萧红记

萧红记

加入时间:2016-08-01 11:18    访问量:5802    信息来源:

在那个残缺的年代,一个弱女子辗转大半个中国,身在漂泊,心也在漂泊中挣扎,却洋洋洒洒的留下百万文字,这是用生命在滴血写作,直到生命的尽头,无不让后人所震撼与惊叹。她就是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生于1911年哈尔滨呼兰县,著有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鲁迅称其为民国最有前途的作家。其所创萧红体,文风朴实、自然,融合小说、散文、诗歌手法,颇具代表性。萧红一生,坎坷崎岖,颠沛流离,情感不断挫折,从一个悲剧走向另外一个悲剧,最后用尽生命最后光阴写出其代表作《呼兰河传》,一举奠定民国文坛地位,号称民国文学洛神,然而终究花逝香港,年仅31岁。近年来,萧红研究作品,甚多,电影《萧红》、《黄金时代》的上映,让世人再次聚焦那位才华横溢却凝聚悲剧色彩的萧红。




2006年五一期间,我去了一次长春末代皇帝溥仪博物馆,再次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后转至哈尔滨,行进的火车上,透过窗子,蓝天下裹着几朵悠闲的白云,平整的黑土地上伫立着寥寥无几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我走在中央大街,深深呼吸着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城市和建筑。东北,一个物产富饶的土地上,盛产着豪情万丈的情义,我用自己的身体融合进那方的土地,那方的文化。


今天重读萧红的作品,让我再次燃起对北方文化的兴趣,更让我深刻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萧红,短暂生命中的男人们,第一个就是其祖父,一个没落的地主,张维帧,萧红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就是陪祖父度过的,祖父的离去,对萧红的影响又是深远的。父亲,张廷举,其固执封建的思想,开启了萧红后面的悲剧人生,导致萧红离家出走,至死却再也没有回去过。汪恩甲,资助萧红读书,也曾给她过温暖的肩膀,却在萧红怀其骨肉时,选择了无情的离开,萧红也由此陷入人生的困境,萧军的到来,给了萧红生的希望,两人并肩创作,合创《跋涉》,然而在萧军“爱就爱,不爱就放弃”的观念下,两人感情缝隙日渐增大到不可弥合。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一个绅士家的少爷,流落到香港后,却几度离开,萧红最后的生命时光是在一个叫骆宾基的人陪伴下走完的。


萧红,从二十岁到三十一岁,人生最为黄金的时代,却是从一个悲剧的落幕到另一个悲剧的开始,悲剧、苦难、寂寞成为萧红人生中最显著的字符,然而,有一个人却对其作品影响巨大,那就是鲁迅。




撇开苦难的忧伤外,萧红的文字中弥漫着一种自然朴素、童真般的芬芳,有人说,这就是典型的萧红体,属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衔接体,其书写风格上融合小说、诗歌、散文的特色,我们小学时学过的火烧云就出自其之笔。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为其《生死场》作序,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与萧红作品中的后花园,其风格极为相近。萧红对先生的离去,异常伤感,在她的心中,先生不仅是其文学生命中的导师和灯盏,更像是其精神上的依靠和慰籍,在萧红短短一生中,带给她成长快乐,只有两位,一位是她的祖父,一位便是鲁迅先生了。




萧红一生生过两个娃,前一个送人,后一个夭折,关于对这两个孩子的描写,从萧红自己的作品以及研究者的作品中,所找到的相关内容,确实很少,如第二个夭折后,萧只是说死了就死了吧。今天的我们无法想像这种别离之痛以及萧红内心复杂的纠结,如果说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说苦于生计生而不养也算一种爱的话,都未免是牵强的,从这一点上说,萧红确实不是一个好母亲。


但如果重新置于那个年代下,第一个娃苦于困境穷迫无可奈何送人,是可以理解的,旧社会养不起而送人情景为数甚多,新社会迫于计划生育高额罚款送人者又何其少呢,电影中把养者给的钱还给养者留给孩子用,这何尝不说明爱的无奈。但这两个娃,恰恰又是在前任男人或被抛弃或离开下出生的,孩子是爱情生命的延续,孩子送人或是夭折,就意味着这段感情的完结。




萧红作品中充满童趣般欢乐,萧在其作品越发成熟时,自己心理年龄却似乎一直长不大,对一个30岁以前经历过两次与娃别离经历的萧来说,其作品更像是萧红的孩子,更像其生命的延续。


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哪怕是一介草民,终究都会化作泥土,融进土地里,我仿佛看到璀璨的星空里,一颗流星划过,留下那最美好的回忆。


活着,就是人生最好的注脚。



撰文:刘同强

配图:网络

小编: 韫暄


上一条:英国脱欧公投与乌合之众

下一条:《菊与刀》的分享笔记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