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第十七期 理性的想象

第十七期 理性的想象

加入时间:2016-10-14 09:54    访问量:5902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 第 十七 期
《听盐生长的声音》
时间:10月12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嘉宾:王威廉
主持:张杰

张杰:王威廉是我同学,1982年出生,陕西西安人,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他的作品“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语言既有形而下的鲜活感,又有形而上的思辨度,其对人性的解剖鲜血淋漓,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与震撼力,显示了诡异而神秘的气质”。他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等。

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我觉得他不仅小说写得好,诗歌也写的很好,是一个多面手。为什么说他小说的语言非常精确美,这得益于他写诗歌的淬炼。现在博客上还有王老师的早期的诗歌散文,很多才多艺。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小说集《听盐生长的声音》。

 

王威廉:今天交流主要分两个部分,先谈谈我自己的写作之路,从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二部分讲讲这个小说集《听盐生长的声音》的创作。

我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那时候就有一个作家的梦想,那时觉得当作家是很容易的事情,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大科学都能写一手好文章,当一个科学家是很光荣的事情,可以探索宇宙世界奥秘,然后文章随便写一写也能够写出华彩的乐章,当时这样想的。2000年考上了中山大学物理学系,朝着物理学家道路迈出坚实的一步。来到广州后,开始学习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突然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高等数学的抽象远远超过日常生活经验,我发现选择理科是个错误。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梦想不断地生长,一个文学的梦想。2000年的时候,最火的80后作家就是韩寒。韩寒很早就成名,得到学生们的喜爱。韩寒的作品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些浅薄,无法得到满足。你会想去学更多的东西。那时候电脑还不是很流行,对网络很陌生,会比较热衷于纸本的阅读,这种生长背景和环境决定了我写作的路向。

 

85年前出生的孩子和85年后出生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网络,它会决定你的知识结构,会决定你的人生经验。所以我们会非常信赖阅读非常信赖书本,对好看的书有着非常大的敬意。当科学家的梦想熄灭后,我想成为作家,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奖让我有勇气转系,所以我就从物理系转到人类学系。中山大学有一种比较自由的氛围,这种氛围对我走向作家之路影响很大。当时就想写小说,现在再看那时的小说觉得很幼稚。小说是奇妙的,跟生活经验的关系太大了。小说是要有人生复杂的滋味在里面才能写好,小说是一种特别综合的文体,在小说里面可以容纳诗歌可以容纳散文都没有问题。今天的小说跟我们过去读到的小说比较不一样,那是因为今天的小说面对的世界和经验更加复杂了,跟我们七八十年代的小说不太一样。

小说要处理日常生活的经验,尤其是人生幽黯的部分,不足为外人道的部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相对独立的,在外人看来你很光鲜,那是别人眼里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在外表之下有另外一个你,就是你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个世界是很少被其它知识领域所探察的。人类学的学习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可以用古言概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际上让我们明白他者对自我的重要性。我们有时候尝试反省自我,但这种反省有时候是虚无的东西,但有他者的存在就不一样了,有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会有一种全然不同的认识,既能从自我的出发去了解他人,也从他人角度出发去了解自己。在这种交流之下对世界的看法也通透起来。这是人类学系教会我非常重要的部分。

 

毕业后,我在广州漂泊了一段时间,在漂泊的时候开始写小说。我2004年毕业,2007年才发表了第一个作品,大约是06年找了一个编辑的工作,工作也不是很繁忙,可以让我有时间进行创作。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家必须要有个职业,你要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才能认认真真地去写作,而不是简简单单把写作当成活命的东西。今天是新媒体的时代,除了阅读外,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上网、看电视剧、打游戏等等都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真正能够走进你心灵的东西还是不多的,好的文学作品有经典的魅力,需要今天的读者和作家把它延续下来,在今天继续散发光芒,重新照耀我们的生活。
 
《听盐生长的声音》是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盐的生长怎么会有声音呢?这是很有隐喻的。今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了,外国人转翻过来是听盐forming的声音。Forming是形成的意思,生长和形成是不同的,生长是带有指向性,带有跟人性相关的东西,这是我这篇小说的立意。小说不单单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还要创造处理人和世界和自然的关系。

 

小说的背景是有一年我去西藏,路过青海的盐湖,有个朋友很热情的招待我,带我去参观盐湖。我感觉很震撼。因为几亿年前,青藏高原是一片大海,现在,那些海水蒸发后只剩下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盐碱地。在这样一片白茫茫的地方,看不到绿色的植物,当你走到这个地方,左右前后望过去都是无边的盐的白色,有时候风卷起来还有黄土扑面,是非常苍凉的。一个人站在这样的天地上,一定会被这样的大自然风景所震撼的。

我们平时都住在城市里,非常方便和快捷,方便和快捷意思是让世界更加改造为我们所用,随时随地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发展技术的目的。在这个地方没有这些人性的东西,你觉得自己像一个药丸从药瓶里倒出来,暴露在苍茫的宇宙中,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感觉,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命,平时你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个完全没有生命的地方,你自己便代表着生命的存在,这是非常打动人心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个小说的灵感小说所在。

这个小说我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游客,我不知道该怎么讲下去。小说是有故事的,故事是跟人性有关系的。面对这个非生命的盐湖,如何构成故事这是一个挑战。再动笔的时候,一下顺畅了。因为小说的视角变了,同样是我,我不再是风尘仆仆的旅客,而是变成了在当地上班的工人。盐湖对于旅客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当我变成这里的人的时候我觉得世界就向我打开了。首先觉得有种特别苍茫的东西打动了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这个地方当一个工人,在面对残酷的自然,这种艰辛会迫使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背景下一切的矛盾会变得尖锐起来,关系变得尖锐,这样的情况下,人和人的友情、仇恨都会变得更加珍贵、更加尖锐。《听盐生长的声音》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非生命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


 
第二个小说《绊脚石》。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太平滑了,遗忘了很多东西。书里面有两条线索,犹太人和广东大逃港的故事。大逃港离我们很近,30年前的顺德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在那样的时刻,人们为了更繁华的生活,可以连命都不要,就是要逃到香港去。那种东西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钱和富贵,应该还有自由,人的天性中有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绊脚石》里面有个细节,二战后犹太人要回归故乡,但变化太大了,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犹太人不允许自己遗忘这些历史,他们有个办法就是做绊脚石,他们做了黄铜铸造的砖,砖上刻上谁住在这里的名字,放在原来家园的地上,而且跟当地政府说好了,这个砖放在地上的时候要高出一厘米,就是要绊你的脚的,就是不平滑的,绊倒你之后让你重新面对这段悲惨的历史。我有时候觉得严肃的文学创作也是像绊脚石一样,不像网络文学和电视剧一样去讨好大家,它恰恰相反,它有时候会提出令你不舒服的东西,会迫使你去面对自己,我想这种提醒和纠正是很必要的。

 

《书鱼》跟我们的古典文化很有关系。书鱼就是书虫,在古人的小说里,书虫是有灵性的,你读的什么书,它就模仿你读,实际上它是一种讽刺,比如说你是书虫,就是说你一直重复别人的观点。当然,关于书虫还有一种比较神秘的传说。我的小说比较侧重于书虫这种神秘的传说,所以你们看这小说的时候会感觉到轻松和神秘的元素,我想这就足够了。借传说的东西,跟今天的生活有一种对话的关系。书虫是可以很好玩的东西,今天的生活跟书有关的好玩的东西即将被我们遗忘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提醒吧。

《北京一夜》是一个爱情故事,写一个大学的爱情故事。我觉得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最美的,最美的时候也许是读大学的时候,读大学的时候是成年人,离家比较远,父母管不到你,你可以随心所欲。作家会把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故事写出来。那些感悟、情感、乃至伤感和高兴的东西,都是我体验过的东西。成长是一个人的生命觉醒后,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

 

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生都要处理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小我逐渐跟世界抗衡的,在世界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这过程是让我们的灵魂不断变大变强的过程。我们的信心不单单是来自于外在的东西,更要来自内心对于世界的感受。这跟你挣多少钱没什么关系,它是一种内心的强大。这种成长的过程是文学的特别重要的主题,这主题不单单是一个大学生要面对的,它触及到人的一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年龄大了,会遗忘你和世界的冲突关系。人最重要是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你的内心世界有多丰富,你看到的世界就有多丰富。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泛滥,这时候判断能力很重要,你要有对生命清醒的意识,而不被人牵着你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想牵着你走,我们很多人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影响别人,从而让别人顺从地掏出钱包来。这都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和珍视,生命质量除了身体的健康,更应该具备精神世界的饱满,而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和写作。
 
 
胡键:今天对这个主题特别感兴趣,国庆的时候去了山西盐湖,对盐湖从各个方面很有兴趣。《听盐生长的声音》,不是讲盐生长这个物理现象,讲的是人性,我们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生活在那里的人可能很难受。例如我们欣赏小桥流水人家,你到小桥流水人家那里住,蚊子和虫子到处飞咬你的时候会觉得美吗?但是把它放在文学坐标上,这就产生了美。我们要知道要在怎样的美学坐标上挖掘它去理解它才能编出个感人的故事。

 

冯绮敏:创作《听盐生长的故事》你的灵感来自于青海的盐湖,这一本书你觉得最深刻的片段是哪里?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威廉:我想哪个部分最触动最感动你,那个部分就是最深刻的。

 

彭佳:我觉得《听盐生长的声音》题目非常有韵味,有思考人生的方向。我也想去盐湖,体验一下那种荒凉感。王老师说每一代人的青春是最美的,我也非常向往大学的生活。我想问一下,你写这篇文章是如何定好标题的?
 
王威廉:我个人起标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说写完后,会选择符合整个文章氛围的标题,比较诗意的。第二种情况是我已经有个好标题了,我要为这个标题写一篇文章。

 

陈女士:上期德胜读书会分享《美的沉思》,其实美在身边只是看你有没有在观察。《听盐生长的声音》的名字特别美,被这个名字吸引了。今天台下有很多年轻人,我觉得王老师说得很对,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过有品质的生活。我很喜欢一句话“旅行和读书相当于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你是一直在成长的。小王老师之前是学理科的,如何华丽转型?
 
王威廉:这个问题太复杂,我尝试简单解释一下。这来自于人对自己全面发展的天性。我们社会分门别类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大。科学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古代人会认为知识面越广博越好,而在如今工业化时代,越专业越好,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我从小文理科都挺好的,从小喜欢阅读,我的父亲和爷爷对我有影响,我爷爷会跟我讲故事,父亲会让我写日记。写日记的过程锻炼了你某种敏感的东西,很多艺术的东西都是敏感的。要珍视自己的爱好,没有爱好的人生还是很枯燥的,我小时候的爱好是阅读。另一个是好奇心,我小时候上自然课的时候觉得里面描述的东西很神奇,觉得这世界是杂乱无章的,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保持人性的完整性,保持爱好,对人的一生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董平:听闻这本小说是因为一个契机拜访在盐湖的一个朋友,你本身不是生活在盐湖的,你只是短暂的游历。在创造的过程中,除了访谈观察,有没有特殊的技巧可以让你把握人物的心态?
 
王威廉:实际上我在盐湖逗留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这3个小时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小说是关于想象力的艺术,用你的想象力去推测,用语言去探索,这一切都是可信的。小说是编故事的,但不是瞎编。所谓的想象力都是来自于细节上的真实,它是在虚构,但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每个细节间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的。小说家不是在跟生活比编故事,而是比逻辑,现实生活是荒诞的,没有逻辑的,而小说家写作,是在表达他发现的生活的内在逻辑性。通过故事,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


 
王稳当:我有个朋友,他对他工作状态很不满意,但在我们的眼里看到工作也非常好,他说想去远方看看,感觉憋了好久最后约了朋友出去游玩了。如何平衡当下的生活和远方的精神?
 
王威廉:这问题让我想起一句流行的话,我们的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远方和诗。一个年轻人出去走走是很好的。这种去走走看看未必要亲自到这个地方,因为现在资讯太发达了,我们可以看到视频、图片、作品等各种艺术形式。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机可以经常出去走走,但远方的精神一定要有,不是我们要爱慕虚荣,不是说一定要搭车去西藏,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拉开距离重新看生活、看自己。
 


朱佳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小说。你站在小说创作一线,中国当代小说它的成就有人觉得不够,比当代诗歌比,究竟走到哪里了?
 
王威廉:诗的艺术成就,要分条件来看,以什么样的尺度和标准来比较。我个人觉得诗歌在艺术探索性比小说走得远,但是小说的艺术影响力更大。它们之间有个区别,诗歌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诗歌是在探索语言的可能性,我们看现代诗歌非常晦涩非常难懂,因为它是在探索,在艺术形式上走得更远。现代小说也有探索,但小说不一样,小说必须是获得中国社会整体社会文化的了解才行,小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归根结底,还必须是一种文化的形式。而诗歌创作是可以脱离文化形式的纯粹的语言艺术品。


 
陈平:《听盐生长的声音》很不错,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被第一段吸引住了。(开始背诵)“午后四点,我从厂房里走出来,看到白花花的盐碱地一直铺展到天边,我就想哭。这股冲动最近越来越频繁了。我刚刚接了个电话,是小汀打来的,他说他去西藏,路过这里,想见见我。从来没有人是专程为我而来的,都是路过这里,顺便见见我。我早已习惯了。这个地方,即便只是路过,都够你受的。我走到化验室门口的台阶前坐下,听到屋顶的高音大喇叭里宣读着安全生产的细则,夏玲的声音不再像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动听了,她的嗓音充满了干涩与生硬,和我们在厨房吵架时一模一样”。这一段出来主人公环境都出来了,这就是小说厉害之处。一个作家能刚开始把人物和环境描述出来,包括隐藏的人物也出来了,而且文字非常很简单。看小说要看环境描绘出来的东西,在荒凉的地方,人们可能温暖的走在一起,但也会被荒凉打败,还有在造物者的面前,人和盐都是一样的,生长是一样的,衰败是一样的。这小说是反映作家对社会的思考对人和环境、人和社会的思考,值得我们认真去看。

 

录音整理: ICE
现场摄影: 杨芳
海报制作: Foxinwood
本期小编: Claire

上一条:美正当时

下一条:德胜读书会第十八期:大历史中的顺德人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