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6-10-08 16:10 访问量:6409 信息来源:
愿
蒋勋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
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
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
为你再一次的圆满
……
如果啊,如果------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个愿------
与你结来世的因缘
叶琳琳:今晚我们分享的是自台湾著名美学家、作家蒋勋的《美的沉思》。蒋勋于我并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我走向传播真善美领路人。导读嘉宾晓阳,也是在蒋勋老师的启发下走向传播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道路。晓阳曾经是世界500强公司活动策划与推广负责人,2014年辞职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法,在2015年的夏天,她创办了物心手作工作室,选择做一名木工的手工艺人。
麦晓阳:工作十年后我辞职成了一个无业游民。看了一本书叫《孤独六讲》,当时觉得“孤独”两个字也可以写成一本书,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情理孤独,居然有个作家可以用这么细腻的情感来描述,很不可思议。随后,阅读了《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此生·肉身觉醒》。让我对于生命有另外一种理解,由此接触到广州美学群,接触到了木工。在我用这个刀刮木头的时候,我很享受安静的刮木的声音、观察木头的每一个纹理。在菁木老师的帮助下,开了木工工作室。
蒋勋会问工作人员,在这里工作5年了,公司门口那一排叶子的绿色会在阳光里发亮的树叫什么名字。结果没有人知道。后来,一个员工跟他说现在每天下班都会先看看小叶榄仁再回家,脾气慢慢变好了。他也问蒋勋老师现在5岁的女儿将来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好?蒋勋老师说你现在11点多才下班,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蒋勋说的都是人和情感,如果这个艺术没有人的情感在里面,那它就是空的东西,它没有情感的意义,只是卖弄而已。美学没有那么高高大上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叶琳琳:蒋勋讲他生活经历的时候讲到,他在大学教书,早上上课时候看到一群同学们逃课躺在大草坪上望着校园的大树,他很生气。上完课回来看到同学们还在躺着。他说天啊,我的课你们都不要听了,你们到底在这里干什么?!他的学生看着他说,老师你不觉得在最好的光阴下最美好的角度望着最好的树很美好吗?也正如此,蒋勋辞职去巴黎开始了他学画画的旅程。繁忙的“忙”字是竖心旁加个亡,当你说很忙的时候,其实你的心死了。
麦晓阳:蒋勋提及他美的启蒙者是妈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大。他家里的被都是妈妈亲手绣的图案。被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到河边去用木棒洗,每一次洗完后用洗米水浆过,然后放在太阳底下去晒。所以他每一次盖着妈妈绣的被面,由太阳光充分晒过的被子,上面有很浓的情感,有妈妈的记忆,所以他说妈妈是他美的启蒙者,包括跟妈妈一起摘菜。我感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父母对美的选择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最喜欢妈妈边打毛线边跟他讲故事。
《美的沉思》是入门级的中国美术史,也可以把它当作是工具书。这里囊括的内容特别多,有铜器,还有书法、绘画等等。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到感兴趣的地方还有蒋勋的观点。
彩陶:上面有很多图案,很多人认为它是美观的作用,实际上它是原始巫术的图腾含义。因为定居了,因为从百物的生长中知道了季节的更替、生命的从灭亡到复苏,中国陶器中的纹饰除了图腾符号的简化之外,又仿佛有了一种静下来观察万物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这上面的图案从大自然的植物里带给它的启发,再运用到彩陶上。少数民族都会有图腾的概念,比如云南的白族。
青铜:从岩石到石器,发生了形状改变。从石器到陶的过程中,因为运用到了水和火,随着对火温的控制,附着于陶器上的铜熔解了,经过冷却,模印了图案,于是,铜的另一种性质被发现。青铜器时代分了四个时期,郑州期最大的特质是它很素朴;到了安阳期,也可以说是石器最繁华的时代,所以它是很华丽,其器多鼎,带更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宗族图腾崇拜观念。西周中期的时候比较端庄,这个时期是脱离殷卜辞尚鬼时代的神秘迷狂的精神状态,注入人文精神。战国时代,华丽与庄重消失了,工艺的巧思达到极致,从典礼与礼祭祀宠物下降为装饰珍品。
人像:我觉得很有意思。希腊人像可以看到有微微曲线,比较质朴、雅致。中国人像就很奇怪,中国人有一个观点就是人像似乎是死后的事,最早期就是兵马俑。到后期,中国的人像会塑造成英雄,神话人物。
符号:我觉得符号是时间岁月沉淀下来的人文的东西,符号背后有着庞大的历史。很多展开来看都是很深的内容。它分了自然类、人造物和抽象形状。文化符号,是文化漫长的累积,是一个部族在漫长历史中最后归并成的一种记忆形式,即抽象形状。金字塔是埃及的文化符号,长城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反宇:反宇主要是讲建筑,《小雅·斯干》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是形容建筑的,《大雅·绵》中的“缩版以载,作庙翼翼“也是形容建筑的。在中国古建筑里面,用小鸟的翅膀飞翔的动作来形容反宇,我觉得只有中国才可以这么形容。以鸟的飞,鸟的翼来形容建筑,使建筑也有了情感的记忆。建筑上的反宇、起翘,几乎是和隶书上的波磔一起发展出来,“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兼顾了实用与美观。《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唐诗》蒋勋会跟你描述这些作者作诗的背景,适合小朋友看。
魏晋名士风流:汉代的时候,百姓都很安定,所以汉代只要是农耕捕鱼的话题。到东汉末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历史背景,诗人们都会感受生命的无奈,诗中都有面对生命的悲凉的感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的一段话:“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我觉得把它拆开来去每一笔做这么美的分析,这个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它使到中国书法去到一个艺术的层次。其实这段话可以去细细去解读。我想起蒋勋老师说过一段话,他说你形容一个事物好,你不能只是说他很好,这样的形容是很苍白无力的,你要用形容词来形容它的好。
石窟:中国有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云冈石窟(山西)最大的本尊大佛高达15米左右,以石刻著称,依山开窟,总计造像51000躯。云冈石窟可谓世界雕刻史上的奇迹之一。开凿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北魏文成帝,草庐式样马蹄形的圆顶洞,用以容纳大佛。第二期窟室平面改为方形,有前后室,有的窟中部立塔柱,窟顶多雕平基,汉族木结构建筑式样移入。第三期是不成组的中、小窟,补刻的小龛。窟顶门崖面上出现雕饰,越晚越缛丽
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你可以看到每个不同时期的壁画风格都不一样。北魏壁画是犷悍悲烈与静定题之美的矛盾组合,主题集中在表现释迦牟尼佛传故事。汉代壁画洋溢着现世的安乐。北朝壁画出现不安、战粟、戟刺我们生命最黑暗的底层,“鹿王救溺者“、“尸毗王舍身救鸽”、“萨埵那太子投身饲虎”都描绘了痛厉又崇高的生命情态。
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其姿态、风格、意境,随着不同的时代在不断的演变。唐代的时候主要在大型经变画中,散花、礼赞、供养,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西魏到隋的时候会比较创新,中西合璧飞天。五代到元已经开始衰落,图形动态无所创新。
绘画:有一个观点叫墨分五彩。五代以后,色彩褪淡为“水墨”。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烟嶂山岚、云烟疏雨的水乡泽国,使水与墨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助力。云的交融、水雾的迷漫流荡、光的游移,使南宋绘画产生了特别灵动诗意的画面。初唐时就开始视觉上的留白,到了南宋,人就消融在层层叠叠的山水中了。宋元人爱上了无色,是在无中看到了有,在墨中看到了丰富的彩色,在枯木中看到了生机,在空白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空白:空白是一切,是初发,也是终了。空白不是没有,而是更大的可能。古琴里的音,一点也不华丽、悠扬,不使人沉溺于音的煽情。相反,它朴拙,低回。好像是来自大自然界的声音。捺、拧、按、抹、拈……,使音呈现了它最初始的音,是洪荒的初音,使人对音反省沉思。中国的素琴,回归到了音乐上的零——空白。
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暴雨过后是怎样的味道?
戴建华:灰尘的味道。在广州街头上,暴雨过后我坐在公交车上,你会看到街道上的水快速地从两边流动,空气被洗得很干净,被洗得很干净之前就是灰尘的味道。你会觉得这场暴雨是非常可爱的。
阳光的声音呢?
潘绍森:是鸟的声音,春晓后小鸟开始活动叽叽喳喳的声音。
麦晓阳:我提这个的原因是因为有一天我去寺里,太阳很大,我在想我的心事,这时候寺庙的义工在扫落叶,一扫落叶,只要在阳光很充足,空气很干燥,就有“沙沙”的声音,很享受,我觉得这是阳光的声音。回归到《美的沉思》,我们有没有对美的思考,上天赋予给我们五官,我们有没有去感受到这些美?包括眼睛看到的美,耳朵听到的美,触摸到的美?我们身边很多美,能否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一碗白米饭,回归到最普普通通的生活当中?
黎仁刚:《美的沉思》被誉为台湾版的《美的历程》,30年前的我看《美的历程》讲到美,我觉得今晚我们很奢侈。白天很焦灼,我们看到物价上涨了,楼价又往上飞了,我工资没涨,甚至还缩水了,所以非常焦灼。在这么焦灼的情况下讨论这么美的东西,很奢侈。我觉得有句话讲得好:我们眼前的苟且和远方和诗是可以打通的。生活不仅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晓阳是看了蒋勋的书才出来创业的,创业就是把现实和美打通了。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天生的,是一步一步积淀的。我们今天的焦灼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来读美学,而是能够从不同精神文化素养中吸收精华,能够创造更好的生活。
陈宇莹:《美的沉思》是从大格局看美,却很细腻。本书里很多细节,在看的过程,通过实例融会贯通。蒋勋的观点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美的观点,很多东西都是美的,关键是你怎么体会它发现它。像晓阳所言暴雨后的味道和阳光的声音,不同的人对这些有不同的解读,解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用心对很多事情解读感受这些东西,这个过程就是获得美的过程,寻找美的心思,发现美的目光,听到美的声音。
陈平:这本书是美术史的断代史。它不是李泽厚《美的历程》那样的美学著作。仅仅是美学入门的导读书,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但是美学是很高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三十年前,我们从西方的美学中提出的,最成熟的观点是柏拉图,在中国,最成熟的是老子。现在中国美学分四派,三派都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社会和个体的统一,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美,不同的阶级还有相同的美。学美学是非常枯燥的,《美的沉思》是对美的追问,不是对美的发现。
陈斌:美正当时,多点沉思。听到美在开花的声音,在现代实用的喧嚣下,今晚我们来读一下这本书正当时,我是老师,我们也在引导学生读这些书,我觉得学生应该还有这个悟性可以看一下这些书。听到陈平的分享,有很多共鸣。读书会可以多点沉思,可以更多点文本细读。蒋勋是想超越《美的历程》,他在沉思美的本质是什么。没有沉思没有美就成不了文明,所以我们需要多点沉思。
录音整理:ICE
现场摄影:Claire
本期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