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6-10-27 14:37 访问量:7688 信息来源: 朱佳发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这是林徽因诗歌名篇《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里的一句诗,这是林徽因一生的写照。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代才女的诗意人生及其作品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一件事。我之所以以这句诗作为发言的标题,在于我从中看到了一位女神的美,大美;美丽心灵下的爱,大爱——“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可以说,拥有一颗慈悲和悲悯之心,是美之极致,大美。外在的美只能给人转瞬即逝的感官愉悦,内在的大爱才使美得以恒久。
林徽因是民国女神,一位美丽的才女,她的美无处不在,在才华、学问、品格和气节各方面,无不充溢着诗意的美。对她诗意一生最好的表达,当属金岳霖先生为林徽因所作的著名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我们所处的当下,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女神的时代。在没有女神的时代,我们走近民国女神,阅读她的作品和人生,是多么的奢侈和不易的一件事,这说明,至少我们还有敬意,还有情怀,还有对美和爱的追寻。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一生诗意的林徽因的美和爱。
林徽因
我们分享的这本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品集,有散文、小说、诗歌、书信和关于建筑的文章,我与朋友们分享的主要是林徽因的诗歌和诗意。
本书的书名来自于林徽因的代表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么,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首诗,进入人间四月天般的美丽而温暖的诗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花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味和诗意出来了吧?
没错,林徽因以及她同时代的诗歌都是需要朗诵的。一方面,尽管自胡适开创了新诗之后,新诗对格律、平仄、韵脚的要求不像旧体诗那么刻板,字数也更自由了,但依然还是有押韵的,这就使得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这首诗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闻一多主张的“三美”)完善结合的一个典范,特别是音乐美和建筑美,朗读比默念更能出效果。
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新月派是上世纪20年代成立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孙大雨、卞之琳等。
早期新月派诗歌是唯美而热情的,后期则为了防止滥情而主张“理性节制情感”,也就是更为理智。而针对早期新诗过于自由的写作,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让新诗“带着镣铐跳舞”,并提出这“三美主张”:音乐美,是指要有平仄和韵脚;绘画美,就是中国传统的诗画一体,诗要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整首诗是一幅画,甚至每句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建筑美,主要是指形式,就是诗的句子和章节的匀称。
当然,随着新诗的发展,闻一多“带着镣铐跳舞”的格律化自然而然地不被认可,之后,特别是到当代诗歌,不再讲究格律。但这“三美”的诗歌观点或要求,却到现在还是受用的,特别是音乐美和绘画美,所不同的是,比如音乐美,它不再需要平仄和韵脚,但好的诗歌,都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即便没有韵脚,各行诗句也字数不一,但朗读起来依然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这节奏感也即是情绪的波动。
新月派诗人合影
林徽因是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她的诗与前期的徐志摩就有了一些不同。徐志摩诗歌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诗被称为“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对推动新诗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但徐志摩的许多诗似乎还是激情过度,以致显得过于直白。
而林徽因则不同,她的诗也激情四溢,但更为内敛,她更善于运用意象和隐喻。
比如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如果别人来写,或许会流于直抒胸臆,而直抒胸臆最容易使诗歌浅显寡味。林徽因则不然,你看:“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黄昏吹着风的软”“你是夜夜的月圆”,一个个清新、温馨的意象,不仅让你进入了温暖的画面,更让你听到了声音。
或许正因为林徽因诗歌的这个特点,使得她的诗歌没有大家都能记住的代表作或代表句,不像徐志摩有《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卞之琳有《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戴望舒有《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而这丝毫不影响林徽因诗歌的价值和地位。因为很显然,代表作这东西很不好说,人们熟知的代表作其实并不一定能代表诗人诗歌的水准,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进入课本的代表作,可它怎么能跟“黄河之上天上来”相比呢,这完全是高下不同的两人诗人的作品嘛;再比如,朦胧诗的几个代表诗人中,有代表诗句的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北岛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夜”。而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却认为,朦胧诗代表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北岛,而是多多和欧阳江河,因为北岛的诗有太多的格言、警句成分。而格言化却是诗歌的大忌。当然,还有更可怕的伪格言化,比如汪国真的诗。
诗歌提供的不是概念、观点、经验,不是鸡汤式的格言,而是诗人内心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体悟而来的灵魂对话:诗中的“我”与诗人的对话;诗人与天地和万物生灵的对话;诗人与古人和今人的对话,等等。而格言化语言进入诗歌,它就很容易成为鸡汤,不能算作纯粹意义上的诗。
林徽因对她所爱的人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却想对诗人说,您是爱的天才!
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这是作为女神的林徽因超凡的魅力所在,而她本身就是爱的天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人说写给徐志摩的,有人说是献给她初生的大儿子梁从诫的,其实大可不必作此猜测,我们可以说,这是林徽因献给所有她爱的人的诗歌,包括一切“卑微”的生灵。
林徽因与梁思成
这就回到了发言的正题——“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在林徽因的所有作品中,爱和怜悯是两大主题,她的散文如此,小说也如此。比如让我非常惊讶的她的小说,就是本书所选的几篇代表作品,除了《窘》里的主人公维杉和《钟绿》里的钟绿比较上层外,“吉公”、“文珍”、“绣绣”都是处于底层的普通小人物,对他们,林徽因不但“不曾遗忘”,而且倾注了所有的同情和爱心,与他们同在,平等地感受他们的悲欣、酸甜。这些主人公的结局都不好或前途未卜,但有一点,他们都有一颗渴望自由和幸福的、不甘于现状的心。这对于处在上流社会的林徽因来说是难得的,这非得有匍匐大地的姿势和慈悲怜悯的大爱。
林徽因的诗歌也如此,除了正面呈现自然和人间之美和愉悦之外,林徽因诗歌的视角也是向下的,比如《年关》这首诗中的:“这是年关,年关,有人/由街头走着,估计着,/孤零的影子斜映着,/一年,又是一年辛苦,/一盘子算珠的艰和难。”林徽因这类诗不多,但那种直面、再现低层民众悲苦的写作,是她对卑微生灵的致敬,这种写作成就的是林徽因作品的灵魂高度。
为什么能做到“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因为一身诗意的林徽因,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人,她的这种灵魂姿态,决定着她诗歌的纯粹、空灵和大气。
静坐
林徽因
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就是那样地
像待客人说话
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恬静,超脱的境界里,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影子都有颜色,有瘦细;而一个“拖”字,则让静谧的意境动了起来。多美的场景,多美的心境!
作为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建筑的研究、对古建筑的考究,1930年到1945年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了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长期在荒郊野岭跋涉,且还有北平沦陷之后的颠沛流离,居然还写了那么多纯粹的文学作品,体弱多病的林徽因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些诗就是答案。
心无旁骛,恬淡敏感,那么,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诗意的。比如,对笑,她是这样写的:“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笑》)“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深笑》)
说到大气,我们来看看她的另一首代表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林徽因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这首诗写于林徽因在香山病中。由于生的是肺病,梁思成又有事要做,病中的林徽因是孤寂的,但她没有作娇喘状地怨天忧人,却将自己放在了更为广袤的天地间,笑傲“死亡的痛”,“大胆的”爱着“这伟大的变幻”。而面对“恋爱的消失”“幻化的轮回”,林徽因更是说“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超凡心境下的天人合一,在“不息的变幻”中的超然淡定和怜悯生灵,使得这首诗开阔辽远、大气磅礴、笑傲天地。
而支撑大气的,是诗人怀揣的一身正气和凛然气节。
在《‘九一八’闲走》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如是说“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讲了这么一件事:“一九四六年,抗战已经胜利,有一次我同母亲谈起一九四四年日军攻占贵州独匀,直逼重庆的危局。我曾问母亲,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她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我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母亲深情地握着我的手,仿佛道歉似的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林徽因大儿子梁从诫
国难当头的热血和气节!
这就是林徽因,这就是民国女神:一身诗意,一身正气,一身傲骨,一身大爱!
我常常说,一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拥有诗心和诗性,“诗意地栖息”比写分行文字更重要。
祝愿朋友们在喧嚣浮躁的当下拥有超然物外的诗意,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简单、轻松和淡泊。
撰文:朱佳发
配图:网络
小编: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