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3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千年花乡 诗人故里
弼教村简介:陈村“弼教”原名“佛教”。相传大唐元复年间(901-904)有一木雕佛像从江上漂流到此处,村民以为吉兆,于是安像立祭,村名便称“佛教”。这故事有点像杏坛龙潭,它也因龙母木雕顺水而至,村民建庙拜膜,后演绎为端午群龙争雄地,不过,弼教没成为锣鼓喧天、急涛溅雪的五月龙舟竞技场,相反,经千年手口承传,倒成为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的岭南花乡。直到清代,才因诉讼纷争,改“佛”为“弼”,不过花乡一名,至今仍远近飘香。另外,弼教村还在乾隆年间出了位诗书画三绝才士黎简(1747-1799年,号二樵),令这花乡名闻四方。
对话人物:冯振强(现年87岁。晚年一直生活在弼教村。喜好文史,对村中历史如数家珍。)
采访目的:了解这个古老花乡的历史和诗人黎简的遗事。
先有弼教 后有花地
记者:您可否介绍一下弼教村历史?
冯振强:弼教历史很长。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时代就有24姓在这里开村。以前村头有块碑石。上面记载着乾隆年间这里的鼎盛情况,当年这里有2万多人,大多数都从事花卉种埴。
(记者补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长安上林苑建“扶荔宫”,一内里的荔枝、龙眼、金橘、桂花等花果多出自陈村。宋代陈村更负责进贡奇花异卉。明代大学者屈大均描述此处“渔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弥望皆为花”。
作为花乡重地,弼教到清代仍拥有陈村最多的花圃。天长日久,村民们对移花接木,接驳修剪技术十分精通。因此,广州大多著名园丁都出自弼教,他们的技法也流通广远。作为千年古村,弼教在陈村花卉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的民间说法也进一步印证了弼教是陈村最古老的花卉发源地)
记者:你还记得当年弼教人从事花卉产业的情况吗?
冯振强:我小的时候,就是民国年间,这里有200多个花场。种值金橘、米兰等花果。人们从国外寄信来,不用写弼教,只消写上“广东花村”就能收到信。可见当年的知名度多高。
(记者补白: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这条百花村仍有花圃188个,花地百余亩,盆花数万,基围通植米兰,全年鲜花产植高达50万斤,各种花卉远销全国各地)
记者:黎简诗文告诉我,当年这里曾种植桃花、李花,如“桃花红照李花白”;又种橘子、柚子,“橘柚花多村气凉”,现在村民主要种植什么花果?
冯振强:以前确实大量种植桃花。不过现在多种白玉兰、米兰和含笑花。
(记者补白:据悉,2003年弼敦村花卉总产值达3676万元。而陈村整个镇去年花卉交易额高达16.5亿元。花卉总产值达5.03亿元。全镇约有花场7300多个,花卉从业人员多达2万。)
百花村里百花香
记者:在黎简的诗文中,经常出现“百花村”,是不是弼教就是百花村?
冯振强:不是的。弼教分五片。其中有一片叫“百花村”。黎简生活的地方就坐落在百花村。
(记者补白:此时,同行的弼教 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周兆荣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在最近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块黎简题写的“百花桥”石刻。正楷大字,舒展大方,十分珍贵。是当地农民在河中打捞上来的。故老相传:先有百花村,后有百花桥。
记者在研究黎简诗文中了解到,当年这个“杂花万树多”的水村,诗人出门也要“俯首出花林”,举目都是“花绿淡亦深”、“万树千红似夕阳”。每当“东风吹雨涨春江”时,便“百里春林落绣霞”。新春佳节,更是“绯挑枝间碧挑开”。下雨时“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籍落花眠”。晴天时“绿荫三里草,红压一层花”。村内小河贯穿其间,因此,小舟轻荡,也是“船头花影垂簇簇,亲见饥鱼嚼紫烟”。现在漫步村中,仍是满目苍翠,花香阵阵。)
记者:在黎简诗文中,经常提到村头木棉树,如“一树烧天木棉红”,又经常提到街西的一棵老树,如“高枝啼霜鸟,落影动柴关”,现在还有没有?
冯振强:木棉树还有。以前我们还看到它开木棉花。现在在弼教小学前。
(后来,我们三人来到那棵古老的木棉树前。可惜,此树已枯,只剩下两人合抱大的树干直直地挺伸向苍天,让人留连感叹。)
(记者补白:中国传统画作中,将木棉树入画,黎简是第一人。他作画时以朱点点缀于树梢上,仿佛满树红霞,十分绚丽。《红棉碧嶂图》更是其代表作。他经常以此为题赠送四方朋友。所以,这棵老树对黎简的创作十分重要。红棉后更成为岭南画家的重要题材。)
记者:据资料显示,当年这里曾种植桃花、李花,如“桃花红照李花白”,又种橘子、柚子,如“橘柚花多村气凉”,现在村民主要种植什么花果?
冯振强:以前确实大量种植桃花。不过现在种白玉兰、米兰和含笑花。
三绝才士黎二樵
记者:黎简作为村中名人,你可以介绍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吗?
冯振强:他只是个秀才。不过,在弼教也留下不少传说。当年他看到“逸津祠堂”的题字十分精彩,就只顾欣赏赞叹,一不留神就掉到河里,成为一时笑话,不过,也从中可看出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记者:据我所知,他的字在当地也十分抢手。据黎简自己说。春节前,常常是他一贴好对联,次日就被人取走,他也不恼,笑眯眯地再写一 对贴上。有这样的事吧?
冯振强:有的。另外,他在伦教的书画也不少。因为他喜欢吃羊额烧鹅,别人一请他吃,他就挥毫。
(记者补白:幽谷多隐士,花乡出诗人。绵绵千年,一直躬耕花田的弼教人,终于在乾隆年间走出一位诗精画妙字佳,人称“三绝”的奇士黎简,可谓花乡之幸。作为足不逾岭南而名满京华的平民诗人,黎简的诗作大多反映家乡风物和个人情怀,隽洁峭异,清丽明快,融画入诗,一读难忘,与他久负盛名的书画不同,这位远离科举,癯瘦多病,一直生活在草根阶层的敏感文人,总用一双锐利的眸子,注视着这浮华背后的阴影,并用手中诗笔,记下当时真实生活。所谓“黎简生盛世,独抱古忧患”,具有独特价值。
一生多生活在百花村的黎简,他更关注的是与自己音同腔近的乡民命运,如看到土地干旱,百物凋零,仍“三目无雨云”,他自己也“回首百不安”;当看到久旱逢雨,看着“一雨苍生百万家”时,他马上欣喜地联想到“天南性命及桑麻”;当他与村中父老喝酒时,听到“谷丝久倍寻常价,老父休谈少壮年”时,挥笔写下当时物价飞涨,令人蹙眉难舒的现状。
作为交游颇广的诗人,我们可从他笔下看到二百多年前广州、佛山、大良、杏坛、桂洲等地的景象,同时,更能读出当时太平盛世下种种的不平事,如大饥之年,大户勾结官吏囤积居奇,令走投无路的市民群起抢米;大荒之后,连降暴雨,变旱成涝,满目稻田,颗粒无收,这些景象,历历在目,而这些诗歌,也可成为信史。
后来,我来到如今已成为一般民房的黎简故居。当年诗人吟诗作画,对月怀友的五百罗峰堂只剩下静静老墙和寂寂小草,随着有点秋意的清风诉说着发生在这老宅里的前尘往事。)
(百花桥石碑图片由周兆强提供)
心平气和说“狂简”
——闲话黎简
李健明
背着“狂简”的名号,在当时人和后人心目中,黎简似乎是位骄妄不羁,出言不逊的狂士。其实,若能心平气和地分析其人其诗,我们会发现:重情厚友,淡薄宁静,抑郁与自信偶尔有点混杂的二樵居士才是其真面目。
虽然,同代人多讲他“高自期已许,意稍不含,虽馈以千金,必持之不去,缘是有狂名”,他自己也因此自号“狂简”。虽然,他在作画后曾大呼:五百年后必有识者!平时也讲:作元白诗,不愁作不及,只愁写不及。虽然,大诗人袁枚到广州时欲登门拜访,他又讲别人是“大嫖客”,然后拒而不见。
但是,在一个推崇唯唯诺诺的时代,他如此谔谔兀兀,只是直白地自抒己见而已,虽然方式直了点,偶尔让人脸红红下不了台,但一个“狂”字不能涵括他全部本性,相反,一个“真”字,倒能点出其灵魂。
他所居百花村,同村人每有奇花送给他,他都挥毫泼墨,以作回赠,点画之间,精妙绝伦,人们都奉为珍宝,他也以此为乐事。后来,他发现民间有人仿他字画出售,他也不追究,而是心平气和,希望能用自己的名声去让人摆脱穷困,即使“我则自卧病,亦所大欢喜”,如此洒落襟怀,毫无张狂乖戾痕迹。不可否认,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时确实有点恃才傲物,但这并非其本性,看看他写给朋友的诗歌,那种深情与关切,常叫人感动,如“夜来送尔伤春心,徘徊屐齿花泥深”,“稍别相疑病,还来互慰穷”等。况且,他虽偶尔说:“小子狂简非偶然”,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强调:“中年心情不敢狂”、“便号狂简元非狂”。另外,他若过分张狂,目中无人,就不会有翁同龢、黄仲则、李调元等国家级大腕朋友争相来结交,并四处说项,更不会与本地的张锦芳、黄丹书、吕坚友笃情深,生死相望,合称“岭南四家”。
更要特别指出的是,“狂简”二字并非黎简自撰,而是出于《论语》,它也并非我们望文生义的“张狂”之意,且看原文:吾党之小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我故乡这批年轻人,抱有进取大志,文才斐然,还不知怎样剪裁。可见,“狂简”指“积极进取而有大志”,这,才是黎简灵魂深处的心声,他只是借“狂”字来偶尔宣泄自己久蓄的抑郁与“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心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