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7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与罗家宝话顺德粤剧
顺德粤剧简介:
一说到顺德粤剧,人们就会眉飞色舞地从千里驹、白驹荣、马师曾、薛觉先一口气数到今天的李香琴、白雪仙、罗艳卿、罗家英、李宝莹,更津津乐道于粤剧五大流派中的薛、马、白三大名家都是顺德人。
确实如此,直到今天,顺德的均安、容桂、大良等三个镇(街道)成为中国曲艺之乡,整个区戏剧曲艺家协会拥有会员250人,全区有省曲艺家协会会员16人;全区形成近100个曲艺社,其活动骨干有数千人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粤剧之乡”。
采访人物:罗家宝(顺德均安人。 粤剧名家。师从薛觉先,马师曾,白玉 堂等。独创“虾腔”,名扬省港。)
采访目的:探究顺德粤剧在粤剧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时,探讨顺德在粤剧发展史上重要的源头作用。
昨天,记者采访了准备参加“佛山琼花艺术节”的罗家宝先生。他一听是家乡报社的采访,十分兴奋。于是,我们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薛觉先的吐字方法和嗓音运用对我影响很大
记者:作为薛觉先的高足,您觉得这位名家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罗家宝:应该是唱腔的规范。他吐字清晰,引人人胜。其实他的嗓音并不特别优美,但善于扬长避短,根据曲词度韵,所谓“问字求腔”,舒展自如,婉转徐疾,曲情达意,创立了字正腔圆,面紧心松的薛派艺术。这种根据自己特点进行艺术探索的风格对我影响很大。
记者:那么您的“虾腔”是否受他的启发?
罗家宝:是的。因为当年薛觉先指出自己唱什么都用“呀”音,不问字求腔,没有特色,其他大老倌也这样指出,于是后来就逐渐琢磨出这种适合自己特点的“虾腔”。
记者:薛觉先后来以白话入曲,这应是对粤剧发展的一大贡献吧?
罗家宝:那当然。当年他曾去过上海、北京,与俞振飞、梅兰芳等交往密切,并从他们身上学了不少杂西,后来他探索融南戏北艺于一体,使京剧粤剧化,有力地推动了粤剧的发展,这一点应该大书一笔。
记者:另外几位名家对您的影响应该也很大吧?
罗家宝:白驹荣在我扮演《山乡风云》的老裁缝时,提醒我用公脚韵来唱,效果一下子就凸现出来。名师确实可令人一日千里。另外,马师曾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十分欣赏我,并对我叔叔说,如果我愿意跟他当三年徒弟,肯定让我红。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失之交臂。不过,我们两人一直亦师亦友。
三大流派风格各异
记者:顺德这三位名家您是怎么评价呢?
罗家宝:薛觉先的表演矫健俊逸,细腻潇洒,公子哥儿,小姐太太十分追捧。而与薛觉先平分秋色的马师曾,他独辟蹊径,以丑生著名,风靡一时,另外,他独创的“乞丐腔”起伏跌宕,七情上面,更兼他丑、净、生、旦、卓然成家,所以,我们行内人士评价这两位大家:薛觉先是“阳春白雪”,马师曾是“下里巴人”,各有千秋。而白驹荣唱腔好,能唱出人物感情,特别是他将听众难解的官话改为广州方言,以平喉代替假声,风行至今,被欧阳予倩称为“粤剧艺术一大改革”,你听过他的《二堂放子》吧,那就是他唱出感情的代表作。另外,《白云松涛》《竹伯返唐山》简朴流畅,极富乐感,露字独自,都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精品。
记者:到了今天,顺德虽然有不少粤剧新秀,但名重一时,卓然成家的似乎不多,您觉得如何改变这个现象?
罗家宝:多请名家来指点,长期扶持有潜力的青年新秀才能使顺德粤剧名家辈出。
顺德不断诞生重要的粤剧编剧家和理论家
记者:据我所知,马师曾也能编剧,有这回事吧?
罗家宝:确是如此。他是比较少有的既演戏又编剧的粤剧名家。不过,这似乎是顺德的传统。
(记者补白:在顺德粤剧发展史上,有一个现象长期为人忽略却至关重要,那就是不断出现重要的粤剧创作名家和戏剧理论家。
最早的要数陈村弼教人、诗书画三绝的黎简。他曾撰写《芙蓉亭乐府》二册,曲道自身感情经历,扑朔迷离,词精句妙,为顺德最早的曲本,也是岭南历史上难得的曲本。另一位是中国戏曲史上引人注目的伦教人梁廷楠。他曾撰写《红梅梦》、《圆香梦》、《昙花梦》、《断缘梦》,合称“小四梦”。梁廷楠是岭南少有的既创作戏剧又撰写理论专著的多面手,其论著《藤花亭曲话》一直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意境说”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粱廷楠早在其曲话中系统地提出过,其滥觞作用鲜为人知。因此,日本戏剧理论家青木正儿曾说:梁廷楠与明代海南戏剧名家丘溶同为“岭南历代最有成就的戏曲家”。
另一位在北京鼎鼎有名的就是大良人罗惇曧,他不仅悉心扶持指点程砚秋,使他声誉鹊起,成为程派艺术一代宗师,他更为程砚秋和梅兰芳等名家创作曲目,而他的《麴部丛话》对京剧变迁、艺人生活娓娓道来,具有深远价值,而他深厚的学养,无疑根植于顺德这片肥沃土壤。
去年仙逝的陈冠卿,也是位举足轻重的粤剧编剧家和曲艺名家。他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活跃的艺术灵感,创作出至今仍不绝于耳的《断雨残云》、《情僧偷到潇湘馆》、《柳毅传书》,而唱遍岭南的《荔枝颂》更是其代表作。
几位不同时期编剧名家和理论英才的出现,不仅成为这片粤剧沃土的参天巨木,更令这片沃土绿荫满地,杂花生树,并滋润出大批令人艳羡的大家名角,使顺德粤剧整体水平上升到别人难以匹比的高度。)
顺德在粤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地位
记者:您觉得顺德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著名粤剧演员呢?因为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说法,即所谓“锐意创新”之类的表面解释无法真正剖析出其原因。
罗家宝:可能与顺德口音有关,因为顺德口音容易唱粤剧。
(记者补白:不愧为粤剧名家,说到点子上。顺德音韵与粤剧的关系一直是记者研究的课题。粤剧萌芽于南宋,雏形于明代,定型于清中,兴盛于近现代。
因源于外省,早期粤剧多含中原戏剧余绪,如弋阳腔、昆山腔等,所谓“昆腔苏白”,而明清时代,粤剧与粤曲如井河两水,泾渭分明。早期佛山地区盛行的是深深根植于民间的粤曲,如木鱼书、南音、龙舟、粤讴等,但顺德正是这些曲艺的滥觞之地或流行之所,如龙舟歌就是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顺德龙江,后才流行各地。如今,杏坛北水的两位老艺人成为这一民间艺术的最后传人。木鱼书盛行于顺德、南海、番禺、广州一带。前天记者采访何国先生,他说,至今,顺德不少老妪仍能清唱《背解红罗》,动情处,还潸然泪下。南音,除杭州人缪艮的《客途秋恨》外,伦教人何惠群的《叹五更》,以格严词雅,婉转悠扬,曲诉衷情而风靡城乡,成为这一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这些散落在村头巷尾,随风飘散的民间小曲,不断与粤剧融合,从而使后来的粤剧演绎成深具群众基础的本地剧种,因此,粤剧蕴涵着丰富的顺德粤曲基因,也正因这一原因,粤剧中不少曲牌源于粤曲,而顺德音韵的大量渗透,使无论是鱼户小贩,还是老翁幼童都轻易地入腔成韵。同时,也使得众多顺德籍粤剧名家更游刃有余地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创立流派,而遍布城乡的发烧友和私伙局,更成为顺德粤剧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当年郭沫若挥笔写下“万家灯火万家弦”时,那悠扬的粤韵恐怕是顺德给这位大文豪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吧? )
(记者在采访时得到何国先生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专家评点
顺德粤剧名家
潘邦榛
白驹荣曾是广州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并长期担任广州粤剧学校校长,桃李满园,当今活跃在粤剧舞台上的众多知名花旦小生都是他的学生,而他的几个女儿如白雪仙等都卓然成家。所以,他是行内公认的艺术名家和卓有成就的粤剧教育工作者。
马师曾除众所周知的戏路广、造诣高外,还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期间,他公演的众多戏剧都具有丰富的抗日救国内涵,激励人们一致对外,这一点值得大书一笔。虽然他一直以丑生著名,但他晚年由丑生入老生,演出的《搜书院》、《关汉卿》、《屈原》都达到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在粤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又是许多评论家所忽略的重点。
至于薛觉先,技艺精湛,造型多样,自不待言,作为万能泰斗,他对后辈的影响之深远,看看他时罗家宝的培植便可见一斑。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陈冠卿,他的成就众人皆知,但他近几十年创作的小曲,如《萧萧斑马鸣》、《曲水流红》等早已被人们广为使用,但大多人并不知道其作者就是陈冠卿。特别是作为粤剧界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粤剧编剧人才,人们对其知识产权的轻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注意,这样才更有利于粤剧乃至文化的发展。
(作者为著名编剧家,原广东粤剧院艺术室主任,现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作品多次获全国、全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