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走进老街——鉴海路

发现顺德·走进老街——鉴海路

加入时间:2011-02-17 10:40    访问量:2852    信息来源:

2004年10月22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冼润洪      
 
鉴海路:昔日凤城商贸中心
   
    鉴海路前身是海傍街,南至与南乡(原八坊村)交界的祥和涌,北至与金榜外街交界的十八间。1931年顺中公路建成通车后,以伏波桥(现今跃进桥)为中界,往南称鉴海南路,往北称鉴海北路,昔日曾经是凤城的商业、贸易中心区。
 
 
经济发达  商贾云集
 
    顺德地处水网地带,境内河涌纵横交织,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历史上又是人多密度大、盛产经济作物、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邻近的中山、番禺县是大沙田地区,盛产稻谷。凤城自古便是顺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贯穿凤城的鉴江(现今大良河)往南分别经桂畔海、大门滘与北江干流相通;往北出黄麻涌经顺德水道与西江、北江干流连接,可直航中山、番禺、南海等县,以至省、佛、港、澳等城市。20世纪30年代前
后,每天满载旅客和蚕丝、塘鱼、畜禽、蔬果等物品的船渡,从凤城川流不息驶往各地;外地载满旅客和稻谷、山货、煤炭、竹木等物资的船渡又源源不断驶来凤城;县内载客、运货的大船、小艇,更是络绎不绝往返于凤城与乡村之间。加上顺中、南顺公路通车后途经鉴海路,使临近鉴江的鉴海路兼得水陆畅运之利,商贾云集,客似云来。那时,鉴海路栈铺鳞次栉比,商品成行成市,货物堆积如山,商贸繁荣兴盛。
 
谷米购销  生意兴隆
 
    抗战沦陷前的顺德,人口有80多万人,每年需要消费粮食20万多吨,除自产粮食4万多吨外,尚缺粮食15万多吨,占五分之四,因而成为南、番、中、顺地区粮食交易的大市场。当时农村早、晚二造收获稻谷后,来自中山、番禺等地的谷船泊满鉴江河面。许多做谷米生意的商人来到谷市上,经过讨价还价购买稻谷,就地委托辗米厂加工成大米,大部分装船分运外地,小部分就地设店销售。有的辗米厂既代客辗米,又购入稻谷自辗自销。有的商人则购入稻谷加工大米,就近租赁店铺,经营粮食销售。稻谷的贸易,不仅带动机器辗米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粮食购销的兴旺,使谷米贸易成为鉴海路最兴盛的行业。全盛时期,鉴海路各有颇具规模的钜德、信隆、永丰、裕益、穗丰等谷市,大信、大丰、大益、大生、大良、同福、顺成昌等辗米厂,谦信、有益、荣怡昌、裕昌隆等米铺多间。许多米铺除了销售大米外,还实行综合经营,有的兼售米糠,卖给农民做饲料;有的兼营酿酒,批发给小贩零售;有的利用米糠、酒糟,饲养肉猪,大多数经营者生意兴隆,获利可观。
 
鱼猪外运  历史悠久
 
 
    塘鱼养殖源远流长,是县域最主要的农产品。清代光绪年间,海傍街伏波桥南便有鱼栏数间。20世纪20年代,是顺德县历史上塘鱼生产全盛时期。据史料记载,1923年全县养鱼面积达26万亩,年产塘鱼7.8万吨。生猪、三鸟饲养也多。当年在鉴海路进行塘鱼交易的鱼栏有合益、同丰等,牲口栏有江盛、长安等各数家,多集中于鉴海南路鱼涌口一带,塘鱼、生猪、三鸟贸易盛况不亚于米业。塘鱼交易天天进行,畜禽交易逢农历初二、五、八见市。许多业务较大的鱼贩,除了把鱼船开到农村塘头收购塘鱼外,多数将鱼船停泊在鱼栏栏后河边,在鱼栏购买塘鱼后,即将塘鱼过落自己的鱼船,雇请汽轮拖往广州、佛山等地销售。猪贩在牲口栏购买生猪后,多数搬运到码头,委托来往省城、大良的花尾渡代运往广州出售。经营外贸的商贩,则在鱼栏、牲口栏购买塘鱼、生猪,用船运到容奇,委托来往容奇、香港、澳门的拖轮付运到港、澳去。三鸟的贸易,多由牲口栏和一些店铺兼营。
 
果菜交易  远近闻名
 
    鉴海路又是顺德最大的果菜集散地。县境属沉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暖,适宜果树生长。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蚕桑业日渐衰落,农民将部分桑基改种水果。据30年代中期调查,全县种植木本水果有2.6万亩,草本水果有数千亩。木本水果主要有龙眼、荔枝、柚、柑、桔、橙、桃、李、蒲桃、芒果、枇杷、番石榴,草本水果主要有香蕉、大蕉、木瓜、果蔗。同时,顺德县人口众多,人们对蔬菜需求量很大,农民除了大面积种植水果外,也安排许多土地种植蔬菜,供应城乡人民生活之所需。当时,鉴海北路的果栏路口一带,分别有果栏、菜栏多家,果栏路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果栏交易以本县盛产的香蕉、大蕉、荔枝、龙眼、柚子、果蔗,以及外地运来的名产水果为主。菜栏货源多数是本县乡村种植的蔬菜,少数由邻县的商人贩运而来。货品以时菜、瓜类为主,也有薯类、菇类、生姜、慈菇、荸荠、茭笋、莲藕等。本地和外地亦有商人在此购买水果、蔬菜外运到省、港、澳等城市出售。
 
山货销售  数额巨大
 
    由于顺德经济发达,人民富裕,产业独特,县内城乡建设、制造农具、蚕丝生产大量需要竹木、煤炭,从而又带动了山货贸易,成为鉴海路一大行业,生意十分红火。当时,山货行业的店铺多集中于鉴海北路十八间一带。最有名的是良材杉铺,批发零售,一应俱全。竹木的货源多数来自西江、北江山区各县,最兴盛时,杉排、竹排泊满鉴江这段河畔,一望难尽。煤炭是山货店铺的大宗商品,在顺德蚕桑生产鼎盛时期,全县100多间丝厂的蒸汽锅炉需用大量煤块。除部分厂家直接从香港购入进口煤外,很多厂家要靠鉴海路的煤炭店铺经手购买土煤使用。乡村众多手工缫丝作坊和蚕农焙茧所需的木炭也相当巨大,都要到煤炭店铺购买。土煤多由广州转运进货,木炭来自西北江山区的炭窑,集中到鉴海路的山货店铺进行交易。另外,当时居住茅房的人不少,城乡居民经常搭建竹棚,用竹加工而成的竹篾销售量很大。售卖纸类的店铺也有多间,多设在鉴海北路,较著名的有聚经昌、仁昌、广源等。
 
作坊开设  一枝独秀
 
    在鉴海路开设的制作加工作坊可谓一枝独秀,有多种行业。一是木制品作坊。在竹木铺购进木杉,加工制造水车、桨橹、木桡、担干、鱼桶、水桶、木盆、台椅等农具和家庭用品,规模较大的就有六七间。二是竹制品作坊。购进篾竹加工成竹篾、竹条,然后编织制造鱼篓、鱼箔、蚕窝、蚕箔、竹箩、竹筐、菜筛等农具和生活用品。三是铁制品作坊。在作坊内锻打制造锄头、铁锹、铁刀等铁农具和生活用品。四是纸扎品作坊。购进竹篾、纸类作材料,制作花灯、灯笼、儿童玩具和迷信用品等。五是油业作坊。多集中在鉴海南路,较大的有安兴、西隆、怡泰等,以经营土榨生油为主,兼营进口煤油及农用茶麸、生麸等。商人除在铺面进行销售外,有的还批发给各地油贩及油炸食品店。六是酱料作坊。当时,东泰、调珍两间酱油厂规模很大,其产品多数批发给县内城乡和邻近各县商贩。除外,还各有烧腊作坊、油炸食品作坊等多间,天然是当时较有名的烧腊店。
 
 
圩市贸易  长盛不衰
 
    鉴海路圩市贸易可追溯到明清时代。从明代中期起,顺德的商品经济趋向活跃。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大良堡鉴江傍便有名为碧鉴的圩市。清代咸丰年间,增设蚕丝市。光绪年间又增加鱼市、桑苗市、蚕种市、茧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鉴海南路天妃庙前一带成为凤城最大的圩市。每月逢农历初三、六、九为圩日,邻近乡村生产的生猪、塘鱼、三鸟、蛋品、水果、瓜菜,猪苗、三鸟苗、蚕种、桑苗、瓜菜苗,以及土洋杂货、手工制品等,集中在此开摊营业。圩市凌晨开市,中午散圩,趁圩(赶集)者熙来攘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顺中公路建成通车后,这个圩市迁住鉴江彼岸的石洛路继续贸易。鉴海路经济商贸的繁荣,商贾客旅的汇集,又促进了饮食行业的兴旺。当时在鉴海路开设的规模较大的茶楼、饭店、大排档有美南、天香馆、发记、宴乐、吴安记、吴成楼等多间,大都生意兴隆。
    顺德沦陷后,鉴海路伴随本县经济的衰落而衰落。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把鉴海南路、鉴海北路临近大良河一侧的店铺迁拆,将鉴海北路跃进桥至鸿图路口一段建成河畔公园,建起亭台,装上石凳,铺设曲径,构筑花圃,栽种树木花草。鸿图路口至凤山桥和鉴海南路建成临江长堤,种植整齐的遮阴榕树,架设粗大的铁管扶栏。公园经常有游人憩息,长堤早晚有市民散步,呈现一派祥和安逸的景象。

上一条:发现顺德·走进老街——华盖路

下一条:发现顺德·走进老街——碧江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