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走进老街——碧江

发现顺德·走进老街——碧江

加入时间:2011-02-17 10:41    访问量:2582    信息来源:

2004年10月29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禹戈
 
碧江泰兴大街  尽展祠堂文化  
 
    在北滘碧江,除了那脍炙人口的金楼古民居群,还有好几处连片的历史古建筑。其中,泰兴大街近300米的街道两旁,原来就有8所祠堂和楼巷、西厅、半边镬耳等特色鲜明的古民居。虽然部分老屋已被改建为现代楼房,麻石大街也铺上了水泥,但在这道历史走廊上,如今仍保存着从明代到清代的大小祠堂5所以及古老的巷门洞4座,堪称一条用祠堂古建串起来的珠链。
 
五间祠:顺德祠堂老大哥
 
    泰兴大街古属墩头坊,是苏氏定居碧江后早期开发的街区之一。大街的北端,朝东遥对大涌口,坐落着一所古老的大祠堂。由于处在古村的东北隅,这座古建筑一直以来备受冷落,甚至连本祠堂的后人,也只晓得它叫“五间祠”。
    其实这所祠堂原名尊明祠(前曾误作尊德堂),昔日大殿中有“兹德堂”匾,是祀奉碧江苏氏南房十三世祖苏祉的祠堂。考族谱资料并察建筑风格,五间祠当建造于明嘉靖年间或更早一些。顾名思义,五间祠是一座面阔五开间的祠堂(“间”是古建筑的计量单位,两根立柱夹着的空间为一“间”),明代祠堂的规模形制与族人的官阶功名挂勾,朝庭对此有严格规定,五开间的祠堂级别已相当高。顺德现存五开间的祠堂不过才六七座,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比较,别的祠堂有它这样大没它这样老,似它这样老又没它的等级高,五间祠怎么说也能当上顺德现存祠堂的老大哥!
    五间祠现存一路二进,首进头门阔五间深二间。第二进大殿阔五间,总宽32.45米,深三间,加上前后挑檐,纵深14米多。在省内现存的五开间的古建中(包括寺观、庙宇、学宫、祠堂),如此宽敞的尺寸实为罕见。著名古建筑专家吴庆洲教授带着他的博士研究生们到这里考察时说,凭这尺寸规模和典型的明代梁架,五间祠就足够条件申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珍贵的岭南殿堂式古建筑实物标本。三角硬山墙,龙船脊,瓦面举折明显,瓦当、滴水齐全。第一进头门的梁架分别用了驼峰斗拱式、瓜柱式和筒拄式等式样。第二进大殿梁架全部施以驼峰斗拱,与12根内柱清一色使用粗达50多厘米的铁力木精雕而成,支承前后檐的鸭屎石八棱柱更是明代中叶或以前的建筑特征。(鸭屎石又叫咸水石,采自大海边,明代实施海禁后已没有开采,所以在珠江三角洲见到这种石料,基本可定为明代的建材。)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对五间祠的评价是:其建筑梁架及石柱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形制为民间祠堂中少见的五开间,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其大殿建筑风格雄大而不失优雅,细部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解放前,乡人们已借五间祠那宽敞的大殿来演戏,解放后,五间祠曾用来作轻木厂、纸箱厂,先后成了加工软木塞和纸箱的工场。如今,居委会已令纸箱厂迁出,经补漏暂作环卫工人宿舍。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木料枯朽、结构残损,亟待全面抢救修复。
 
 
明清祠堂、古老民居举目皆是
 
    从五间祠的后檐墙下沿南行,这条古老的大街西侧次第保留着澄碧苏公祠、丛兰苏公祠、逸云苏公祠和何求苏公祠等明清祠堂和错落的古民居。
    澄碧祠也叫藻德堂,祀奉的是苏氏北厅房十世祖苏员泰。苏员泰别号澄碧渔隐,所以祠堂全称澄碧苏公祠。该祠三间三进两天井,前门有塾(祠堂前门外两侧次间不设前檐墙,其敞开的空间称塾。)两边有青云巷,是一所中规中矩的祠堂。除了二进大殿保留了一些有明代特色的建材构件外,从建筑中的瓜柱梁架和镬耳山墙看,它是一组典型的清代建筑。为什么说十三世祖的五间祠是明代建筑,却把这十世祖的澄碧祠定为清代建筑呢?我们要知道,鉴定一所祠堂的建筑年代,不能只着眼于这祠堂被供奉者的生卒年代,因为祠堂可能是隔了一两代人或者十代八代之后才建造的,而且还有始建和重修的区别,内中大有学问。
    澄碧祠南边,隔了一条青云巷,是祀奉苏氏北便房二十世敬德堂祖苏呜恭的丛兰苏公祠。苏鸣恭号丛兰,与村心街那座精美的峭岩苏公祠供奉的苏吉臣同为北便房的疏堂兄弟,但丛兰祠的建筑年代明显较峭岩祠稍晚一些,为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所建。查族谱丛兰公卒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也就是说丛兰祠建于丛兰公去世后的第39年。这例绝对纪年再一次告诉我们上述那判别祠堂建筑年代的常识。丛兰祠也是三间三进两天井,前门有塾。瓜柱梁架镬耳山墙,恰似隔壁澄碧祠的孪生姐妹。但其前门仍保留着由苏鸣恭的曾侄孙、诗人苏鹤题写的“丛兰苏公祠”石匾,此外,祠堂中座金柱使用了造型秀美的瓶式柱质,后寝墙头绘有壁画,这些都是丛兰祠的可观之处。
    上世纪30年代,澄碧祠和丛兰祠曾作过小学校舍,新中国成主后,澄碧祠用作中药厂仓库,丛兰祠则为生产队部,两祠的建筑主体和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痕迹基本保存,2004年经居委施以抢救性修复,让我们能一窥相连的两所祠堂原貌。
 
座座祠堂承载段段家族史
 
    坐落在泰兴大街22号的逸云苏公祠又另具一种韵味。关于本祠的沿革,目前仅知是北厅房所属。从现存的风格来看,逸云苏公祠属清代中后期的建筑,是一座体量较小的私伙祠堂。全祠只有二进深,面阔三间,头门心间开门,凹肚式门洞,水磨青砖外墙,无塾。二进大堂减去两根前金柱,瓜柱式梁架前端借次间前檐砖墙支承,结构有别于常见的四柱大厅,更难得的是大堂内仍完好地保存着用红砂岩石雕砌的祭坛。在碧江,大至五间祠,小至逸云祠,无不承载着一部中围人的家族史——这就是祠堂文化。
    何求苏公祠,门牌泰兴大街17号。苏观佑号伺求,苏氏北厅房十一世诅。何求祠始建于明代,这有院内的一眼明代水井和明代墙基为证,重修于清代,这有庭中的牌坊可以说明。现存建筑面阔三间,深三进(古建习惯庭内牌坊也算一进),头门有塾,龙船脊。本祠最大特色是在天井中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坊顶饰以精美的砖雕和灰塑,坊额“博学鸿词”,由广州知府、雷琼兵备道刘庶题写,纪念该房二十一世祖苏珥。苏珥于清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是广东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也是顺德有史以来惟一获得这项功名的学者。
    到泰兴大街走走看看,我们就能够基本通读顺德祠堂建筑风格演变和发展的脉络,细细欣赏500年间岭南建筑艺术的奇葩,从而印证一下“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而莫盛于碧江”这段《顺德县志》上关于顺德祠堂的记载。

上一条:发现顺德·走进老街——鉴海路

下一条:发现顺德·走进老街——容奇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