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前尘往事——顺德文人

发现顺德·前尘往事——顺德文人

加入时间:2011-02-17 14:49    访问量:2767    信息来源:

2004年12月24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学海书楼与顺德文人
 
 
    人们到香港,大多喜欢购物观光、吃喝游乐,但是,在这个人潮如涌的国际大都市里,其实隐含着极为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从清末开始,特别是抗战时期,许多国内的硕学鸿儒都曾逗留香港,如蔡元培、陈寅恪、郭沫若、茅盾、巴金、许地山、萧红等,他们不仅在这里著述演讲,更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因而,在熙来攘去的街道里,人们常常惊讶地与一些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乃至文化传统不期而遇,人们甚至在交换名片时会碰到一些风云人物的后代。在香港文化界享有盛誉,并得到香港普罗大众交口称颂,历八十余年风雨而书香仍浓的学海书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2月5日,学海书楼更因其对文化的杰出贡献而获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学会颁发的“文艺复兴奖”。
    近日,笔者趁参加学海书楼赠书清晖园仪式的机会,又一次来到位于九龙尖沙咀的学海书楼,在那书香浓郁的古雅气息中,在那叠叠线装书里,细心寻找顺德文人在这里留下的文化与思想痕迹,接驳出顺德与这座古老的书楼同近百年来的文化脉络。
 
第一位讲学者便是顺德人
 
    讲到学海书楼的历史,自然要涉及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廷覆没,一批广东籍的前清翰林隐居香港。其中有增城人赖际熙,番禺人吴道镕、张学华,南海人区大典、区大原、桂坫,东莞探花陈伯陶,清远榜眼朱汝珍,顺德桂洲人岑光樾、龙山人温肃等。
    赖际熙深感海隅一角,文化凋零,遂仿效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广州社坛讲学的模式,弘扬传统文化。于是,他们聘请顺德杏坛马宁人何藻翔登坛讲学。
    说起这位何先生,他在清末历史上留下两个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其一是清朝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后,举国震惊。官仅七品的何藻翔在众人诺诺的情况下,与同乡罗凤华联名上书,谴责慈禧太后的宠臣孙毓汶丧权辱国,最后,在众人弹劾下,这位权倾一时的军机大臣只好引咎辞职。何藻翔的果敢行为博得朝野的一片掌声。康有为也撰写《顺德二直歌》颂扬这两位耿直志士。
    另一件事是他随张荫桓出使西藏,在印度议定《藏印商约》时,据理不屈,毫不退让,规定不准英国人和印度人擅自进出商埠以外地区,一切行动必须服从中国政府管理规定的条约。在当时国弱势微,强盗如林的境况下,他力抵强顽,保存国体,且不亢不卑,舌战群儒,使这个商约的签订被认为是中国订约史上最能争回国权的一次重要外交大事。
    如此一位国学深湛、清正刚直、见多识广的人士在那儿吐珠溅玉,自然引得听者日多,闻者津津。于是,在一批热心巨商的资助下,这几位翰林学士在1923年正式成立学海书楼。后来,他们还将书楼藏书开放给公众,希望人们能“相与讨论于其间,以收辨惑释疑之实益”。于是,学海书楼也就成为香港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几代顺德文人执教学海书楼
 
    在绵绵八十多年的传道授业里程中,从第一批翰林学士开始便一直闪动着顺德人的身影。顺德龙山人温肃,这位相传抱着溥仪皇帝登上龙床的太史公,一直勤勉教学。除讲授诗歌源流外,他还阐述伦理道德,忠孝义节,而顺德最后一名翰林岑光樾则传授诗书,弘扬儒学。当年听课的人士曾用生动笔调描绘昔日讲学境况:“……在书楼设坛讲学,每周二次,每当太史公登坛,全场肃静,鸦雀无声,听众屏营,毕恭毕敬。太史长衫布履,雍容端坐,听众起立致敬,然后坐下。讲课既毕,致礼如仪。斯时授课,以《四书》、《五经》为主,阐扬孔孟之道与《春秋》微言大义,冀扬国粹,挽救世道人心于失坠之余。”
    在此后几十年间,学海书楼经历了沦陷书毁、搬迁停办的沉痛历史。1945年光复后,陈荆鸿、潘小磐与一批文士联袂登坛,重燃薪火,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伍宪子、温中行等人力接火炬,七八十年代,李棪斋、苏文擢、何叔惠、何乃文等一批学术文人更导滞开蒙,诲人淳淳,他们不少人家学渊源,且几代人都讲学书楼。书法名家、大学者陈荆鸿便是明末岭南三忠之一陈邦彦的后人;温中行就是温肃的儿子;书法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棪斋乃咸丰探花李文田的孙子;香港联合书院教授苏文擢更是清末书法大家苏若瑚的孙子;至于伍宪子更是了得,他是康有为的学生,历任广东省内务司司长、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三藩市《世界日报》主编,这些国学深湛,见识卓越的顺德籍学人与黄维昌、郑水心、陈湛铨、梁寒操、唐君毅、饶宗颐等一批大学者一起淳淳善诱,孜孜不倦,他们出众的学问与深邃的智慧,无疑为学海书楼八十多年屹立不倒,风姿依旧倾注了澎湃活力,而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和顽强乐观、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学海书楼虬枝劲健,老树著花的生命源泉。
 
父女同心协力 服务学海书楼
 
    在学海书楼众多人士中,邓又同先生和邓巧儿女士无疑是引人注目的父女俩。邓又同先生的祖父邓华熙,是顺德历史上唯一一位担任过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的高官。这位举人出身的龙山人,干练清廉,历任安徽、山西、贵州巡抚、署漕运总督,锐意改革,建树良多。
 

 
    邓又同自幼便在一群前清翰林挥亳泼墨,吟诗作对中长大,自然是锦心绣腹,经书娴熟。遗老们顺手拈来,娓娓津津的宫中闱事,政坛秘闻,更听得邓又同如痴如醉。这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的熏陶,使邓又同获得大量珍贵的原始素材,也为他日后在文史研究领域上风骚独领铺垫了一层厚厚的底色。几十年间,目睹昔日杏坛风流,如今数度变迁,但学风犹盛的学海书楼,邓又同自然感慨万千。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担任行政秘书以来,他不仅诚邀术有专攻的教授专家前来讲学,吸引着大批文史爱好者,还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积极带动本地学术文化的发展。邓又同先生更利用自己交游洽广的关系,将讲座继续向全港各大小图书馆拓展,造成深远影响,闻名远近的公共教育机构。
    此外,他还查阅大量典籍资料,文不按古,探赜索隐,撰成《学海书楼藏书目录》、《陈湛铨先生讲学集》、《学海书楼讲学录汇集》、《学海书楼主讲翰林文钞》、《邓和简公奏议》、《李氏泰华三世及其事迹》等多种书籍,对收集整理本地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又让更多后来者系统地认识学海书楼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他与幼承家学,游学国外的女儿邓巧儿一起,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海书楼的发展,直到遽归道山。如今,邓巧儿女士接替父亲担任行政秘书一职,孜孜乞乞,任劳任怨,秉承家风,令人敬佩,成为这座古老书楼里另一道柔和亮丽的色彩。
    正如学海书楼主席、前清翰林赖际熙的儿子赖恬昌先生所说那样,学海书楼有很多顺德人。是的,几十年来,讲学者、赞助商有不少顺德人,前任主席、建树良多的何竹平先生也是顺德人。在商业气息如此浓厚的大都市里,这座读书楼仍能岿然屹立,每期都吸引各阶层人士前来静心细听,文化的魅力,确如松柏清香,千年不散,同时,也从中折射出顺德人笃行孤往,一而贯之的内在精神,以及他们传道授业,弘扬文化而不计得失的纯粹信念。近日书海书楼赠书清晖园,更以书籍为纽带,更延续并增强了顺港两地文化的交流。

上一条:发现顺德·前尘往事——顺德状元

下一条:发现顺德·文化精英——顺德英才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