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7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近代名人 梁敦彦(上)
他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他和他的同学们在近代中国都是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而他自己,不仅是耶鲁大学的高材生,更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他就是出生于顺德勒流龙眼的先贤——梁敦彦。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5集电视记录片《幼童》,“从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出洋留学一直讲述到他们的晚年,将幼童个人悲剧性的人生故事有机地镶嵌在历史的背景和结构之中”。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11月18日,珠海召开“‘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50周年’暨‘容闳与科教兴国’学术研讨会”。而在容闳倡导下而得以留学美国的120名留美幼童的部分后裔也应邀与会,在海内外引起重大影响。
在这120名留美幼童中,有两位是第一批留学美国的顺德人。一位是何廷梁,他出国时仅有13岁,回国后先分配在天津医学堂,毕业后成为海军军医,后居广东,可惜早亡。另一位就是至今仍不为顺德人熟悉,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常常闪动着活跃身影的梁敦彦。
在顺德,人们常说自己拥有“文武四状元,明清四尚书”。四位状元人多能详,此处不述。四尚书中前三位也人有所闻。他们是明成化年间陈村人张泰、万历年间杏坛人黄士俊、清道光年间大良人罗敦衍。顺德最后一位尚书就是梁敦彦。他留学回国后曾任清廷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后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梁敦彦参与主持过众多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决策,是个不该忘却的人物。
笔者几年来一直收集此人资料,并跟踪他的后人线索,并在2004年12月来到香港火炭区一间简朴的房子里,与梁敦彦的孙子、八十多岁的梁世平先生共话其祖父往事,重温远去的一段段历史。
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
凡是对中国近代史熟悉的人都会对上面这张照片不陌生。因为这是1872年夏日30名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合影。照片中这些满脸稚气、表情不一的小孩,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这张合影竟成为“中华始创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开端的标志,而他们自己也因命运的安排而成为开启中西文化思想潮流的先行者,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各自精彩纷呈的篇章。
2004年12月,在梁世平先生的家中。他指着客厅里这张照片里其中一名少年说,“他就是我的祖父梁敦彦”。
梁敦彦能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跟他祖父有关。因他祖父当年就在香港行医,少年梁敦彦则在中央书院读书,即现在的仁皇书院。因其英文已颇有基础,再加上聪颖灵活,闻一知十,他祖父又一直身处华洋混杂的香港,对海外世界颇为了解,因此,当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来到香港招收学生时,眉清目秀,资质明敏的梁敦彦自然脱颖而出,成为留美幼童。
作为官派学生,梁敦彦到美国后就读于哈特福特中学。这所美国第二古老的著名公立中学,接纳了他和后来成为民国第一位总理的唐绍仪等28人。哈特福特在当时是经济文化中心,马克·吐温、斯陀夫人等一批大作家都生活在这里,而马克·吐温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毕业时,梁敦彦作了题目为“北极熊”的演讲,论述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他将俄国比喻成一个穿着制服的小偷,更痛斥俄国是盗贼,演讲感情澎湃,引得听众阵阵共鸣,在当时引起很大影响,从中也可折射出他后来成为清朝外交大臣的禀赋。
高中毕业后,梁敦彦等22人入读耶鲁大学,他根据李鸿章和父亲的建议选择了法学系。这群英才少年秉承“功夫要上等学习”的座右铭,刻苦学习,成绩超群,举止彬彬,成为当时学生中名列前茅的佼佼者,更成为漂亮女生争相邀请的舞伴。
梁敦彦他们在大学里组成“东方棒球队”,名声显赫,而梁敦彦更成为其中神投手。不过,梁世平老人告诉笔者,他更注重和培养的是在锻炼身体过程彼此所形成的那种别样深厚感情。因为,只有这种共同目标,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才能带领大家将一个积弱成贫的国家走出群雄逐鹿、虎视眈眈的困境。
在开放自由的空气里,梁敦彦与同学们如初春摇曳的鲜花,尽情吸吮和煦的阳光,将根须深深扎进滋润的土壤,并将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思想融进自己年轻的血脉之中。
遗憾的是,由于国内顽固派的极力反对,他们在美国只攻读了3年大学就被迫黯然返国。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憾,若他们多读1年拿到学位,中国的历史可能又要改写。
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清末,这也是情理中事。那时,一切改革都如风中烛火,虽不时闪扑,但很快就火灭烟散。
成为张之洞得力助手
回国后,梁敦彦与同学们在李鸿章的安排下在北洋电报学堂教英文。正如梁世平老人所说的那样,那些学生基本没基础,只能教他们ABC。幸好,工作平淡,耶鲁出身的梁敦彦只好暂时随遇而安,静观其变。
不久,父亲去世。梁敦彦回到久别的家乡勒流龙眼。后事办完,本无积蓄的他一贫如洗,连回天津的船票都买不起,而李鸿章则因其逾期不归而到处通缉。那时,他穷得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只好将留学美国时的床单改成短衫。
天无绝人路。一天,穷困潦倒的梁敦彦在广州城隍庙中无事徘徊,恰好碰见当年天津电报房的学生。学生看见老师落拓如此,不禁大惊失色。细问之下,得知原委。于是便告诉老师自己在张之洞的电报堂当领班,电报堂正缺人才,力劝老师一同前往。一无所有的梁敦彦便走进两广总督张之洞建立的电报房,无意中,也跨进他辉煌人生的大门。
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在电报房里勤奋工作的梁敦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才干,深受张之洞激赏。
梁世平老人还跟我讲了当时梁敦彦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与他一起留学的何廷梁是大族人家。有一次,何家大宴宾客,同学梁敦彦也位列其中。布衣素洁,落落大方的梁敦彦端坐宾客当中。那些富家子弟看他衣衫不鲜,于是冷言嘲弄,但梁敦彦神情自若,淡笑不言。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对这帮轻裘少年说,这位青年虽衣着朴素,但器宇轩昂,将来可官高二品,你们最好不要胡乱欺负人。听这话后,这群少年止喙息音。从中,也可见梁敦彦学养风度确让人一看就知非池中物。
中法战争后,为发展电报线路,梁敦彦受李鸿章、张之洞委派,负责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电报线路建设,在崇山峻岭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出色完成了南方电报网络的建设,参与此项工程的不少技术人员从此投身其中,并成为中国电报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而梁敦彦亦因贡献突出而深得张之洞青睐。
张之洞后调任武汉任湖广总督,梁敦彦也跟随左右,成为亲信幕僚。他与一代奇才辜鸿铭担任洋务文案。这两位沐浴在西方思想下成长的近代英才,惺惺相惜,把臂入林,辜鸿铭更称他为“同志”。不过,辜鸿铭更佩服梁敦彦的杰出才华和断事敏锐,因此,每当自己侃侃而谈有点得意忘形时,梁敦彦偶尔插口略作更正,这位目空一切的奇才也屏声聆听。因此,辜鸿铭出版《中国人的精神》时,就是请这位“同志”亲自题签。他们的友情,可见一斑。
由于梁敦彦常在张之洞左右,且掌管文案,天长日久,对张之洞改良旧制,学习西方科技等思想产生重要影响。1900年义和团之乱时,由于梁敦彦冷静而周密的筹划,使两湖地区未发生波动,有感于此,张之洞将梁敦彦提升为“江汉海关道台”。1901年晋升为直隶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