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5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笔底波澜 纸上风云
——活跃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顺德人
早在晚唐,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不过,中国近代大批名播华夏的报人却诞生在岭南,他们引经援史,笔挟秋霜,毫底鸣雷,令洛阳纸贵。这些意气风发,倚马可待的俊逸英才,不少就是顺德人。
黄节、邓实《国粹学报》
1902年,在上海,两位年轻人创办了一份在中国新闻史和近代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杂志:《政艺通报》。他们就是英俊奋发的年轻学者杏坛人黄节(1873~1935)和乐从人邓实(1877~?)。他们利用这份杂志大量介绍西方文明,大力宣传爱国思想,“以学术思想养成国人之政治思想”,“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专制,为变政之根本”,《政艺通报》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将变革图新思想从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辐射到整个中国文化界。
1905年,黄节这位出身右滩,饱读诗书的才子变卖家产,与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邓实等学界巨擘在上海创办国学保存会,并创办《国粹学报》,刊登大量宣传国粹论文。王国维的名著《人间词话》就是连载于此。同时,收集当时国学权威著作六七百种,明末遗民及清代学者遗文几百篇。此外,他们还大规模从事古籍校勘整理,编辑出版《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国学教科书》等著作,他们通过这份杂志阐发学术传统,宣传反清思想,张扬民主主义,发布革命消息,使国粹主义在当时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思想界立场鲜明的一面旗帜,他们更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国粹派领袖人物,为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正是这位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国学大师的黄节,后来主编《广州旬刊》、《拒约报》等报刊,揭露美国华人受迫害的悲惨生活,情真意切,笔扬波澜,一文既出,众口成碑。1911年,他又与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同盟会元老潘达微等人创立《天民日报》,宣扬民主,伸张民意,痛斥贪官,论惊四座,成为引人注目的著名报人。
康门弟子 报刊主将
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一直利用报刊宣传其维新思想,作为康门弟子,一批顺德才子也投身其中。1897年,康有为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徐勤任笔政,顺德弟子吴恒炜、刘桢麟等人便担任主笔。《知新报》很快便风行海内外,成为戊戌变法时期大力倡导维新运动的三大刊物之一,与《湘学报》《时务报》鼎足天下,彪炳一时。不过,众弟子中最杰出者要数麦孟华(1874~1915年)。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与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麦孟华与梁启超担任主笔兼报务。此报从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积极推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宣传变法维新。《中外纪闻》每期刊发1000多份,他们便将报纸免费派送到达官贵人家中,以扩展他们的视野,争取他们支持变法,对维新运动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1896年,上海出版了梁启超担任主编的《时务报》,作为同学,麦孟华辗转上海,为《时务报》撰写大量稿件。该报旨在宣传变法图强,梁启超更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文,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深表忧虑,他们倡言变法,抨击冥顽,深受欢迎。当时这份报纸“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后来,麦孟华担任主编,他在主持编务之余,挥毫撰文,鼓吹图强,如他说:“今欲振中国,在复民权。欲复民权,在举其分所当为、力所能及之事。事者,民之事也。民不任则权之君,民能任则归之民。以家人而复亲家事,则米盐部署,不遗琐屑;手足经营,不虑隔绝;买心讲求,不忧膜视。不及十年,必着大效。”
他的这些议论,开风气之先,令人耳目一新,往往一论既出,不胫而走。后来,他在日本横滨主编《清议报》,并以“伤心生”为笔名撰写大量文章,深刻剖析当时中国国情,时而忧思满纸,愁肠百结,时而沉着痛快,慷慨悲歌。如他讲“今日之中国,非老大之时代,而幼稚之时代也。今日之国民,非垂死之国民,而初生之国民也”等,让读者在惨雾觅见一丝阳光。
另外,麦孟华弟弟麦仲华夫妇也甚值一提。作为康有为女婿,麦仲华曾编撰《经世文新编》,专门采集近人通达事务的言论,希望能渐开风气,启发国民。他曾留学英日,学贯中西,深得康有为钟爱。而他的夫人康同薇,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担任澳门《知新报》翻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她与梁启超夫人李蕙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成为中国最早由妇女创办、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妇女报刊。
文化三杰 激扬文字
在近代岭南,黄节、卢信、廖平子以报刊为阵地,秉笔直书,宣传变革,被称为“文化三杰”。
1903年,勒流人卢信担任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中国日报》记者,并与陈少白、冯自由等一起加入同盟会。1905年,他东渡日本,攻读政治学,与孙中山形影不离。1907年,他来到美国檀香山任《民生日报》主笔,因斥责西太后而报刊被撤。于是,他另创《自由新报》,继续宣扬反清革命思想,并与孙科创办的《大声报》和《自由新报》遥相呼应,与保皇会刊物《新中国报》展开激烈论战。辛亥革命前,卢信任《中国日报》这张“中国革命的机关报之元祖”笔政,他才思敏捷,议论纵横,月旦古今,入木三分。
与卢信一起进入《中国日报》当记者的还有勒流同乡廖平子,他一直为广州《平民画报》、美洲《大汉日报》撰稿,笔锋所及,对手披靡,人们读之皆引以为快,他鼓吹民主革命,宣传抗日救亡,殚思极虑,不舍昼夜。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抗战时期,他避居澳门,虽一贫如洗,仍心系抗日。于是,他独力手书《淹留》诗刊杂志。此杂志以诗画形式,痛斥日寇,宣传抗日。这本杂志,都是他独自创作、亲自作画、亲笔誊写、自己装订、自个发行,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作为半月刊,《淹留》每期手抄15册,每册销售10元,他就是靠这每个月300元资金支撑全家生计。《淹留》共出版40期,后改名《天风》,又发行了14期。最后,他寄居曲江,将刊物易名为《予心》,仅出5期,终因贫病交加,撒手尘寰。如今,这份弥足珍贵的杂志已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品。
伍宪子与陈荆鸿
在顺德,曾走出一位担任中国民主社会党副主席的伍宪子。不过,他更擅长办报。在清末,他协助徐勤创办《香港商报》,代表保皇党与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进行激烈笔战。1907年,他又与徐勤远赴新加坡主持保皇党机关报《南洋总汇报》,与当地革命派《中兴日报》进行论战。同年,他回到广州,创办《国事报》,继续宣传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后,伍宪子到北京与徐佛苏合办《国民公报》。后来,他任冯国璋总统府咨议。1918年秋,他又在北京办《唯一日报》。次年,他来到香港主持《共和日报》并在1926年创办《平民周刊》和《丙寅》杂志。1927年,他来到美国旧金山,担任民宪党机关报《世界日报》笔政。1935年他在纽约创办《纽约公报》。伍宪子确实是一辈子跟报刊打交道的报业奇才。1957年,伍宪子封笔归隐,在香港联合书院担任中文系教授。另一位也在香港各大专院校担任教授的顺德人是陈荆鸿,他在抗战胜利后在广州担任《越华报》社长兼总编,后来他出任我国以政论称著的报纸《循环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成为名闻一时的文化大家。
纵观顺德人在近代报业史上濡墨挥毫、笔走龙蛇、奔走呐喊的身影,我们不难感觉到他们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无畏的精神,纵横的笔墨,感受到他们引领时代思潮,宣传变革思想,坚守理想底线的可贵精神,同时,更叹服他们著书不为稻粱谋,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高尚品德,特别是他们为党派建立舆论阵营提供了成熟模式,对后世所起的滥觞之功,不可抹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