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女性专题——顺德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发现顺德·女性专题——顺德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加入时间:2011-02-17 14:55    访问量:1939    信息来源:

2005年3月4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莫道女子不英豪
——顺德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在传统视角中,顺德女性一直似是烟视媚行,俯首低眉。其实,在顺德历史长河中,聪颖勤奋的她们总是偶露峥嵘,让人刮目相看,在经济文化领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某些阶段甚至不让须眉,自领风骚。可以说,没有出类拔萃的顺德女性的早作夜劳,春耕秋耘,没有顺德女性的贞静娴柔,内和外顺,“岭南壮县”、“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等耀目成就必大为逊色。因此,客观回复她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成就,无疑能让一个更真实的顺德浮现眼前。
 
一片巧思 十指春风
 
    顺德是广绣重要发源地。绚丽夺目,针细工巧,充满岭南特色的刺绣工艺一直是心灵手巧的顺德女性的得意杰作。清末以来,广绣七成从业人员都是顺德女子,她们在宁静的绣房里飞针走线,埋头劳作,偶尔跟姐妹们嬉闹谈笑,很快又目送手挥,锦绣迭出,成为当时充满诗情画意的一角景色。那时客商大多来自国外,订货一次就是半年甚至一年,因而形成顺德十分稳定的支柱产业。据记载,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件普通3.3尺四角花巾就卖40~50元港币。当时港币币值还略高。当时l元钱可买20斤大米或7斤猪肉。报社编辑的月薪是40~100元。由此可见当时绣女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921年~1926年,西班牙政府全部高价包销顺德刺绣产品。民国后,顺德刺绣产业多销往印度。三十年代,顺德刺绣行业仍十分鼎盛,特别是北滘一带,超过九成女性从事这一行业。她们每个月最高工资为白银25元,最低也高达10元。当时白银1元就可买16斤大米。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费只需6块钱。因此,大量精美的刺绣精品源源不断地走向市场的同时,也为顺德积累了大量财富。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保存继承广绣技艺精华的同时,顺德女性刺绣技工还不断创新,推出了西洋画、人物画、绒绣珠绣等新产品,其中《百鸟朝凤》绒绣画片还在1982年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一眼毫针,一束彩线,一双巧手,一片笑声,绣出了个斑斓顺德,绣出个膏壤沃野的岭南壮县。纤纤顺德女子,功不可没。
 
缫丝女工 产业大军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从这首诗歌中,我们知道,从明代开始,顺德女性便投身到轻拢慢捻的缫丝产业之中。清代中后期,顺德丝织品出口为全省之冠。据《顺德县志》记载,“计吐丝一项,全省每年所出约4000万,吾邑占四分之三。”光绪末年,“又有孖结丝一类,与车丝并行欧美,输出额亦占粤丝三分之一”。我们再看一个数据,19lO年,生丝每担1500元。1912年,暴涨为每担价格为2400元。从这些数目中,我们可看出当时顺德的经济实力非同小可。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顺德拥有6万产业工人,超过上海和天津的工人总和,其中大部分就是顺德缫丝女工。一次世界大战后,顺德缫丝工人达20万人,蚕丝年产占全省48.4%,年货币周转量多达1亿银元,广东30%的货币资金都掌握在顺德人手中,而其源源不断的泉眼,就是自数十万日夜不停植桑浴蚕、纺织抽丝的顺德女性。因而,当我们啧啧称道“一船丝运出,一船白银归”、“一担桑叶一担米”时,“姑嫂相约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的素手红颜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幕后英雄。
 

 
马冈雕版 异军突起
 
    一直以来,中国的刻书中心分布在河南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等处。广东书籍,大多贩自江浙。广东虽偶有木刻精品,也为数寥寥。所以,前人说:初粤省虽号富饶,而藏书家绝少。坊间所售,止学馆所诵习洎科场应用之书,此外无从购买……而本省板刻无多,其他处贩运来者,价值倍昂,寒士艰于储蓄。
    但是,自从阮元在嘉道年间南来督粤,以朴学课士,且首倡刻书,他先后组织刻成了《学海堂初集》、《皇请经解》等书,影响深远,于是,上行下效,木刻印刷之风逐渐盛行。省城广州,更是书坊林立,在当时,名扬远近的刻印名店就有一百多家,影响所及,佛山、南海、顺德也逐渐风行起来。
    一直以“市盈货侑,农力耕稼”的马冈人,也闻风而起,全情投入。他们以商人的精明,农民的质朴,文人的精细,将这一新兴产业按商业模式操作,直接以利润盈亏为标准,筚路蓝缕,绵绵相承,逐渐开拓出一个带有浓郁书香且利润丰厚的特色产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支庞大的木刻书板大军里,闪动着一群群水灵清丽乡村少女的身影。这些女孩大多虽目不识丁,但凭着独特的悟性,灵巧的双手,她们按线样描摹,精雕细刻,繁简字样,居然多能雕刻得毫厘不爽,印出来的书籍墨亮字清,秀雅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诱人的是,这些乡间少女,只需在家中操刀弄错,如拈针绣花,免却头顶烈日,脚踏泥泞之苦,因此,也乐此不疲,她们更将耕田耘草的专注精神溶注到一刀一笔之中。于是,沉闷的工作,在她们的笑语中,也荡漾着几分春色;呆硬的木板,经她们双手的摹挲,也充满天然灵秀。
    当时,曾有人描述过马冈盛况:岭南妇女,多不缠足……最奇者,广东顺德县剞劂手民,多系十余岁稚女,价廉工速,惟讹字太多耳。
    虽有误刻讹字,但《顺德县志》还是不吝笔墨地大书一笔:“今马冈镂刻书板,几遍艺林,妇孺皆能为之。男子但依墨迹刻划界线,余并女工,故值廉而行远。近日苏州书贾往往携书入粤,售于书肆,得值,则就马冈刻所欲刻之板,刻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染,分售海内,见者以为苏板矣。”
    与江浙比较,马冈的木刻书板因是女工批量生产,价钱相对便宜,而且成货神速,工良技精,于是,往来于粤苏之间的商人,从这令人振奋的差价中颠来奔去,乐此不疲,因为,这滚滚财源,正是从这些娟娟女子指间汩汩流出,流到他们鼓胀的腰包之中。不过,趋利逐货的结果,倒也使马冈这个全国刻书出版重镇名扬华夏。
    当时游粤的文人也说:书板之多,以江西、广东两省为最。江西刻工,在金溪县之许溪,广东刻工,在顺德县之马冈,均以书板多者为富。可见,马冈,在当时读书人和书商心目中,确是个金漆招牌。
    清代中后期,顺德书院林立,私塾星布,科甲鼎盛,藏书家层出不穷,大学者来往频繁,也与马冈高度发达的木刻印刷息息相关。而马冈也在浓浓的书香中含英咀华,推陈出新,形成文化、商业、教育融为一体的繁盛景象,而阵阵书香之中,抹不却顺德女子的辛勤身影。
 
作育英才 自咏情怀
 
    顺德一直是个文士辈出、文风郁郁之地。这其实也与“勤俭慈惠,人无闲言,庭帷课读,训秉义方”的顺德女性大有联系。
    明代名臣梁储的伯母黄惟德,谙熟典章,充任司宝,长期掌管宫廷宝玺符节,深得皇帝信任。后来她成为梁储启蒙老师,宫中遗闻,诗书典籍,都亲为教迪。因此,梁储后来入阁为相,游刃有余,多得益伯母幼时指点。清代名臣梁兆棠的母亲冯氏,自从夫亡后一直悉心教育儿子,使他金榜题名。后来,梁兆棠任官期间,每逢疑难,冯氏必温言指点,甚至以身作则,垂范子侄,对梁兆棠成为清末直臣产生深远影响,她后获朝廷褒奖的“教忠励俗”牌匾可谓名至实归。
    顺德历代才士多是在书击与机声相间中,在母亲温厉并兼的引导下,精俊奋发,折冠踏鳌,声闻远近,衣冠渐盛。
    另外,少承庭训,手不释卷,作品惊神泣鬼,流水行云的顺德才女代不乏人。据女历史学家冼玉清教授统计,明清两代广东女子艺文著作共106种,顺德占22家,番禺19家,南海1l家,占广东首位。
    明万历年间的容奇人刘雪兰,天性敏悟,形貌端庄,所作诗词,端雅秀丽,如咏竹“孤高撑落日,劲直扫秋风”、如力劝丈夫全心攻读的“杞菊径荒成独往,草茅路长莫教除”,无不内涵丰富,深沉隽永,诚为一代才女。清晖园中龙家四小姐龙芗也佼佼其中。她是龙廷槐的曾孙女,龙小姐曾撰《蕉雨轩稿》,言语隽永,多抒情之作。另一位余大姑,其诗作“杜鹃花”借亡国之恨,表深隐之意,读来让人回味不已。“踯枝头影自斜,暮春开遍赤城霞。谁怜亡国千秋恨,上化啼禽下作花”。此外,梁廷楠的女儿梁媞玉的《同怀剩稿》、黎兆棠女儿黎春熙的《静香阁诗集》等,无不清新脱俗,淡雅出尘。这些折荻为笔、亲课子弟的女性,这些握笔沉吟,晴窗诵读的女性,如春深芳草,散布各处,她们虽一直影踪绰绰,难辨面目,但其实都是顺德一股不可忽略的文化力量。
 
 

上一条:发现顺德·文化成就

下一条:发现顺德·女性专题——顺德古代才女及其真实生活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