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顺德龙舟

走进顺德·顺德龙舟

加入时间:2011-02-18 11:56    访问量:1124    信息来源:

2006年01月20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舒翔
 
蕉身作艇敢为先
——顺德龙舟历史文化浅释
 
    今天,顺德龙舟文化展在顺德区博物馆展出。龙舟,作为顺德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顺德人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龙舟身上,我们可回溯到远古质朴的民风以及奇瑰迷离的信仰;从龙舟身上,我们可回首顺德人走过的经济轨迹和生活道理;从龙舟身上,我们更可体味一种精诚团结,奋勇向前,坚忍挺进,万折必东的文化精神。以下是一篇关于龙舟历史文化源流的文章,或许各位读者从中会领悟到龙舟所承载的悠久文化与厚重历史。
 
 
    青山、秀水、湖光、岛影,龙舟竞渡……顺德如诗如画的岭南水乡,水网纵横,长桥卧波,人文昌盛,民风淳朴。顺德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不同历史时代民俗文化的遗迹,结集了具有浓郁南国色彩的民俗瑰宝;加上近代海外民俗的影响和中西民俗文化的撞击,使顺德的民俗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古奥的色彩,也沾上了不少浪漫飘逸的洋味。这一切,早已引起了中外民俗学家的注意,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顺德龙舟历史文化就自然成为了其中的好课题。
 
开门见山  举步登舟
 
    地理环境跟人的关系从来都是血肉相融的,并且地理环境是人衣食住行的条件、资源。因此,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必然带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于不同地域,其文化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也正是基于此,谈顺德龙舟竞渡这种民俗文化的形成就不能离开其所处地理环境。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中部,为西、北江河口冲积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地形地貌。从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水牛、黑熊、梅花鹿、狗、青鱼、鳖等动物骨骼和砗磲等材料看,在西汉早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与河流和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捉鱼的渔猎生活。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陆事寡水事重”,舟楫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袁康的《越绝书》卷八记载:“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缔造一方文化。在顺德水网地带,人们以舟代步,走到哪里都需乘船。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竞渡这种民俗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断发文身
 
    一提起龙舟,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等。其实,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对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促使远古的人们开始将龙与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龙舟及其竞渡,实际上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现在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先秦文献多处说越人断(短、批)发文身,多为蛇、虫等图案。文身的目的,在于装扮成龙子和其它动物,以避免神(龙)伤害。这是基于“同类不相残”的朴素主观意识。而舟楫天天与水神打交道,倾覆之灾时时出现,为安全起见,人们采取与文身相同的办法,在舟身上饰以龙形,以避蛟龙之害。
    秦代至今数千年,龙母庙遍及西江流域,均祭祀者多,香火甚旺,是该地域重要祭拜神像之一。龙母信仰成为一种文化,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到今天已经成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华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海外同胞寻根问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对这神像的解释和拜祭的心态所内含的文化底蕴,却是充满着其文化的民俗性和大众性的特质的。在这种充满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这就是龙舟文化的最初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加深了,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岭南人慢慢地有了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渐渐地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分渐渐地减弱了,消失了,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的性质。人们在紧张的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仅仅剩下图腾的痕迹。
    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自从人们用以纪念屈原,便多在端午了。它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固定的习俗,使人们误以为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屈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从那以后,代代相沿,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方。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顺德龙舟源远流长,自明代景泰三年建县开始,龙舟竞渡距今至少有四百年历史。顺德人的龙舟精神可以说是锻淬千年的古越精魂与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明清两代,顺德龙舟名扬四海,特别是清代,屡屡折桂。龙舟运动在顺德各镇皆盛行,已经是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活动。
    据载,苏仁山小时喜看龙舟,一次看得忘情,落入水中。旁人嬉笑他,他振振有辞地反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既仁且智,乐水何妨?”
    县志《梁元柱传》记载了梁元柱小时候“尝观竞渡”。梁元柱是明朝万历年间勇抗魏阉的顺德籍良臣,距今四百多年了,这可能是顺德龙舟竞渡的最早记载。
    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他著的《广东新语?舟语》一书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初顺德赛龙的情况。
    清咸丰年的《顺德县志?舆地略》里,记“顺德端午斗龙船,村村皆然”,并详细记载清中期顺德龙舟竞渡的比赛规则。
    《顺德县志》记:“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得全胜者,……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金紫阁藏版《龙山乡志》记载的龙江龙舟:“士女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扬旗打鼓。好事者赏以酒,各埠俱有龙澳”。
 
桂畔渔歌
 
    顺德有西江、东海、容桂、潭州、陈村等多条水道分布,许多水道河段都符合龙舟竞渡“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的要求,在历史上形成几处著名的龙舟比赛地点。顺德大良,有大小适中的河流穿城而过,将城一分为二,两岸房舍河堤,便于观看;河流平稳,便于划赛,是附近大而有名的竞渡地点,“鉴海竞渡”成为当时“凤城八景”之一。桂畔渔歌也是凤城八景之一。在桂畔海竞渡,风景如画。龙江龙舟历史上名气隆盛,很多龙舟赛事在龙江举行。
    龙舟竞渡的类型就形式而言,龙舟竞渡可分为“游龙”和“赛龙”两大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龙舟有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种。在顺德,杏坛高赞的龙舟制作用的是上好杉木,舟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浆桩,一直以精美坚固、快如利箭而名扬中外。其中杏坛北水村的“慈悲”船曾是三百年前珠三角的冠军,“北镇”船是全国最长的龙船之一,有13.8米,杏坛麦村的“步云”船是嘉庆年间制造的。
    顺德勒流冲美龙舟,口大张,长舌头,双眼似铜铃突出,双角似鹿角,整个龙头鎏金,还长着长长的金须,龙尾多用整木雕成,布满鳞甲。龙头和龙尾要到竞赛前才装在船上。
    顺德鸡公头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
    在乐从水藤一带,流传着赛龙谣:“秋风吹转五羊城 ,合军齐奏凯歌声;扒船来助兴,点定人丁十一名。十三名内有罗伞拎,今番第九亦光荣,追上五名称好景,三名前内夺绣屏,锣鼓在后送人丁。”
    在顺德范围内,还流传着另一首龙谣“龙船扒入涌,大把姑娘睇老公,龙船扒入窦,大把姑娘睇老窦”。
 

上一条:走进顺德·顺德会馆

下一条:走进顺德·顺德过年风俗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