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迁居佛山的顺德人

走进顺德·迁居佛山的顺德人

加入时间:2011-02-18 16:04    访问量:1373    信息来源:

2006年06月02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半是侨居半故家
———清代迁居佛山的顺德人
 
    清代的佛山,已成为岭南大都市,佛山人冼宝干说:佛山,岭南巨镇也。商贾辐辏,据西北江上游……民乐其居,商乐其业。此外,佛山还是“省垣西南重镇,四面环海,气运所钟,商贾辐辏,人文奋兴,于今为盛”。因此,这个“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吸引着越来越多各种人物荟萃到这万方云集之地。当时就有文字记载说:“四方迁徙者、侨者、从学而来者、宦成而归者、权缗起家者,执艺事以自食其力者,咸以风淳俗美,乡有贤耆,梯航登笈,鳞萃云集,偕来而卜居焉”。
 
  
 
清代佛山外来人口顺德人最多
 
    在源源不断的迁居人物中,达官贵人颇多。如原籍南海、曾任湖广总督的大书法家吴荣光;原籍花县、平定石达开于大渡河的四川总督骆秉章;原籍南海西樵的军机大臣戴鸿慈和顺德龙山人左必藩、均安人李文田、杏坛人梁僧宝等。据统计,清代定居佛山的显赫人物共有84人,最多为南海,共31人,其次为顺德,22人,再次为新会,9人,其后为三水、香山、鹤山等。
  不过,从侨居人口总量来衡量,顺德最多。清代顺德人龙廷槐在《敬学轩文集》中就讲得清楚:若论民物繁富者首推南海,南海繁富不尽在民,而在省会、佛山、石湾三镇,三镇客商,顺德之人民居其三,新会之人居其二,番禺及各县、各府、外省之人居其二,南海之人居其二。
  让我们倒回去再细加分析刚才的那些著名人士的社会身份,我们发现官员最多,共8人,有左副御史左必藩,内阁中书梁蔼如,礼部侍郎梁僧宝,工部右侍郎李文田,知县梁翰、区士安,把总梁禹甸、梁寿年,郎中蔡宗赢。巨商次之,共6人,有乐从水腾人梁俊伟、龙江人蔡锡麟、杏坛麦村人梁国雄等,他与儿子梁玉成一道经营盐业,至梁玉成已为名重佛山的巨商,如今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就是他们当年其中一处的家业。另外一类是自由文人,如均安人冯达昌,他迁居佛山,因工书法,尤善作擘窠大字而名播佛山,三绝奇士黎二樵也曾迁居佛山。另外,吴炳南、苏长春等人皆以书画名传禅城,至于设帐佛山的名儒塾师如刘潜蛟、马信道等人传道授业,从者众多。
  这些迁居佛山的顺德人与佛山本地人和其他外地人一道,共同携手推进着佛山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并成为佛山历史上受人尊重与敬佩的人物。
 
乐从水腾梁俊伟与佛山梁伟号机房
 
    乐从水腾人梁俊伟,在康熙年间到佛山投资纺织业,他因诚实笃信而名播远近,因而“商业遂振”,其产业经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年代而长盛兴旺。道光九年(1892年),梁伟号机房仍为其后人继承,后来,梁氏家族“子姓繁衍,科甲隆起”。他们的后人更通过科举从商业资本家逐渐走进官场并转化为官僚资本家,并与社会各阶层构成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成为佛山几大家族之一。
  当时佛山的衣帽行就有梁俊伟的机房200家。据《梁氏家谱》介绍,乾隆年间,在佛山社亭铺猪仔市,也就是梁氏的地产上就有很多机匠站立于此等待上岗,刚开始只有百余人,后来多达过千人,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劳力市场。梁氏族人只好请求政府禁止逗留时间过长,以防民众滋事,从中可见梁氏产业的兴盛,同时也可看出当时佛山纺织业的繁盛。
 
金融界笃守信义的顺德帮
 
    清代,不少顺德人投身金融业,当时广东金融界分顺德帮和四邑帮两大集团,而顺德帮不仅比四邑帮成立更早,资产更雄厚,人们也因顺德人精明诚实守信进取而任用不疑,故有“顺德帮”之称。当时就有人指出:“广州银业多由顺德人经营,故顺德人向执银业界之牛耳”。因而,广州市银行的行会组织忠信堂,经理人大多为顺德人。这些早期的顺德金融巨子经过多年发展,逐渐走向香港、上海,他们的很多经营思想和商业守则都成为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滥觞。
  当时佛山有梁迪生和梁璧生两兄弟都投身这一行业,他们因“信义而商场重”在商场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成为金融巨头。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在佛山开拓市场的顺德人士资本宏巨,不可低估。且举一个例子,嘉庆二十二年,顺德人何朝钰在佛山开设中泰银店,其店员暗中挪用银款一万多两,直到后来查账时此事才曝光,但此前却无人可知,中泰银店资金运作的庞大从中也可见一斑。其他顺德人独自运作企业的资金数目也不难推断。
  龙江人蔡锡麟的先祖在康熙年间迁往佛山,嘉庆年间,他子承父业,经营服装,他将所得资产“报效军需,至再至三,捐款以数万计”,后来又捐款修筑大路围,又拨款“培育祖尝”,成为佛山第一批经营致富的巨商。
 
迁居佛山的诗人黎简
 
    黎简于1787年来到佛山,我们不妨从几句黎简的诗歌中领略当时佛山的情景:“佛山江水如渠沟,行船壅塞成急流。”“中流回首万瓦顶,尘气炎炎动光景”。看来当时佛山的水道并非河宽道畅,故令行船挤塞。另外,“万瓦低密暗日明,古墙灯壁乍寒生”,可见当时云集着四周移民的佛山那繁盛景象。因而,原籍顺德,出生在佛山的梁九图曾说:舟车云集此天涯,半是侨居半故家。据统计,明代佛山只有14个姓氏,而清代乾隆年间,也就是黎简移居佛山的年代,姓氏多达95个。不过,看得出,相对于他们得心应手的顺德同乡来说,这位疏狂的才士在佛山过得并不得志,如“经年忧患茫无语,两日盘餐不讳贫”,这,只好归因于性格使然。
 
李文田等几位成名于佛山的顺德人
 
    马信道本为私塾先生,他却热心公益,而其子马德熙“尤精算学”,光绪年间成为大魁堂值理,管理核算佛山义仓数目及田心书院的资产,他“悉心调查,按址清丈,追复原物,堂款赖以充裕,镇绅咸服其明,为破常例连年充举值理”。本来,大堂值理一般不得连任,而马德熙因清廉公正,分厘不贪而得以连任。这位顺德人可谓成功的移民。
  顺德北滘人郑际泰,少年随兄长学习,借居佛山金鱼之颖川书院数年,后来他登进士,入翰林,成为唯一参与编撰《大清同一志》的顺德人。他也算是一位通过传统科举走向成功的顺德人。
  在佛山学业最成功的自然是均安上村人李文田。道光十三年(1833年),南海烟桥人,著名塾师、大学者何铁桥迁居佛山,设馆授徒。咸丰十九年(1859年),“少贫嗜学,负笈请业”的李文田拜见何铁桥。何先生见李文田目朗神清,闻一知十,就讲:子天才实绝,必能早致青云,贫者,士之常,奈何以暂困辍学?一番话,打消了李文田本来弃学养母的念头,何铁桥还为他交纳学费,令他得以庚续学业。后来,他父亲的朋友,佛山大名士梁九图“一见器之,招至家,与子僧宝同学,后同登进士”。因梁家“藏书极富”,李文田日披夜览,获益匪浅,十八岁就考取县试第一,后来更得中探花。因而晚年也寓居佛山,似乎在咀嚼回味着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

上一条:走进顺德·方言试考

下一条:走进顺德·方言试考.5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