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05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洋船且有号龙山
———顺德近代丝业经济
顺德丝业,人多述评,但大多直引书籍,殊少原始资料。近日,笔者细读大量顺德丝业档案,再将顺德近代丝业历史略加整理成文,但愿能使读者对当年顺德丝业情况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从手工缫丝发展到机械织丝
据《龙山乡志》记载,在道光八年(1828年),乐从已有丝市。但此前,其实各处丝市和桑田已渐成规模。当时龙江一带丝业对外贸易已成规模,一首竹枝词可作例证:乡名久播岭南间,俗美风淳语不蛮,外认乡音人仰重,洋船且有号龙山。连外国商船也以龙山为号,可见当时龙山丝业在国际贸易的知名度。
当时人们还是用最原始的缫丝工具,那就是用炭炉瓦钵,手摇绕丝轮,左右分工,效率不高,质量劣差。不过,当时容奇的同桂行已经专门销售这种丝织品,后来南海人陈启沅用蒸汽缫丝,建厂名为继昌隆,人称大偈,专门出口“洋庄丝”,而顺德在次年也迅速涌出大良的怡和昌、鹭洲的永和纶等机械缫丝工厂。所谓“大偈”,其实是源于英文带齿轮联动机这一单词的音译,那就是当时最早的机械缫丝机。所以后来人们称缫丝机甚至缫丝厂为“丝偈”。到1887年,顺德已有丝偈42家,其中出口生丝已成为当地最大宗的产业。
顺德生丝出口外国后的出路
一直以来,顺德丝织品的生产都惯于外销,当时质量颇佳的绫罗绸等多出自顺德,而现在名闻一时的香云纱、黑胶绸等在当时也行销东南亚,但需着重说明的是,一直以来,珠三角特别是顺德一带丝织品的质量并非全部都如我们想象般出类拔萃,其实不少都不如江南湖州一带的生丝,顺德出口的部分生丝因质量难以抗衡江南而无法进入西方主流市场,这些生丝出口后大多只是用来作为西装的辅助面料,香云纱在当时也只是普通农民或渔民的日常衣服,只是价格相对便宜且产量颇多而成为出口大宗业务。所以那时竹枝词也说“大偈缫丝色要莹”,就已提出这个问题。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纺织品奇缺,许多军队,尤其是空军的降落伞需要大量生丝制作,因而价格飙升。1915年,生丝价格每担港币680元,1920年升到1550元,1922年暴涨到2200元。那时中国还没有卷入战争,珠三角一带更迅猛发展战时丝织品,人们逐利追财,不计成本,形成顺德当时满目丝厂的繁盛但畸形的市场,也为后来一跌狂泻,不可收拾埋下可悲的伏笔。那时广东蚕丝产量约为10万担,顺德占一半。全省蒸汽机厂202家顺德就占145家,而配套产业如炭炉、气喉等也分布各处,随时提供最完善的配套产品,顺德渐成当时广东丝业中心。
花尾渡与顺德生丝
1922年,顺德专卖蚕茧的市场也就是蚕市就有18家,其中容桂的盛丰年等三家贸易额就达1500万元,全县其他地方的十多家的产值加起来也只有1000万元,可见容桂蚕市的经济实力非同小可,茧蚕大多经中间商在茧栈转手外销,当时每年蚕茧的资金周转量超过一亿元,因而银庄极多,就容桂一地就超过14家。那时每天往来广州顺德的丝艇俗称花尾渡源源不断。花尾渡是当时比较主要的内河渡轮,上为餐厅,中为客舱,下为货舱,装饰雅致,晚间更有满身霓虹灯作饰,游弋河中,状若灯山,那时许多生丝都经花尾渡运到广州,每天从广州运回顺德的白银多达80万两,因而船上多有自卫队保护,当时清晖园的主人龙渚蕙也曾参与丝业贸易,不时往来顺德广州,保镖护船,威风凛凛,一时传为新闻。那个时候广东蚕桑面积150万亩,顺德就占去66万亩。1921年,略降到44万亩,年产蚕茧25万担,生丝5万担,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据统计,1909年,顺德产丝所生发的产值达到154万两白银,1925年达到7200万元。因而当时的顺德,经济丰裕,物阜民丰。不少乡间女子传统假日都喜欢结伴到店铺买饰品以增色韶华。古诗写道:梳慵妆束最趋时,窄袖提篮壳斗眉,爱与货郎调软语,金隆店昨买胭脂回。
不为人关注的水斗
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生丝的销售其实有一批获利丰润的中间商运作其中,这些人叫“水斗”。他们从桑农手中买得蚕茧后便转手卖给茧栈,他则每次交易中斗能活得至少十分之一的利润,但因各种茧栈价格不一,茧农不谙市道,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靠水斗穿梭其中,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左右逢源,日进斗金,但整个市场也确实需要这些谙熟门道的中间商牵线搭桥,而这些水斗老板因获利丰厚而逐渐发展为各种地方势力。
那时候不少丝业老板已经有所觉悟,他们积极地到广州寻找经营出口贸易的丝庄,但那些农民出身的老板对世界贸易两眼发黑,只知道生产和运输,因而又掉进另一个陷阱,他们不但要交付巨额佣金,而且对国际丝价波动一无所知,往往赚的最大利润者就是巧舌如簧的中间商。顺德的丝业老板不同于江浙商人,放手让下一代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参与企业管理和对外贸易,他们大多满足于单纯的业务往来,长期处于封闭盲目的原始状态中,即使是国际丝价暴跌和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仍袖手旁观,似乎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丝毫没有想到波及池鱼,这也是导致顺德丝业“其兴勃然,其败忽然”的其中一个原因。
缫丝女工一天收入达九角
不过,他们虽然对外所知不多,但对员工的管理却颇为严苛。据笔者采访,那时工人一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就是家常便饭。中午只有半小时休息吃饭。不过,这些老板也设立奖金,也就是工作满十五天就有一天的奖金,因而工人们大多憋足劲加班。因为那时收入确实可观。一名工人每天收入为九角。二十年代一斤猪肉只需一角二分,大米三分。
1926年,猪肉每斤两角,油每斤五分。那时候即使是北京,小康水平的四口之家一个月的饮食费用也只需要十二块钱。两元钱的一桌酒席十个人也吃不完。当时住砖塔胡同的鲁迅雇用的保姆月收入也就是两元钱,但也非常宽裕。可见当时一名缫丝女工一个月几乎是三十块钱的收入可谓一点都不低。不过,她们每天都在几乎100摄氏度的缫丝水旁边工作,又没降温设备,工作条件恶劣,而且他们没有假期,不上班就没有工资,如生孩子生病更是不几天就被解雇,因而她们身体极差,面无血色,手损腰弯,人称“鬼女”。但因收入可观,仍有不少人每天巡逻其中,看见有人晕倒就马上替岗,人称“执死鸡”。再加上老板认为女子工作后生小孩不专心工作,所以招工条件非常严格,这也导致那些女孩子渐渐加入自梳女行列,当时不少士大夫对此大惑不解,曾写诗说:未必双亲留汝养,如何过激自加笄?但他们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自梳女的无奈与困惑呢?
抗日战争的爆发,满天的烟火将顺德人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与对未来的完美梦想连同隆隆炮声一并摧毁,更摧毁顺德人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丝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