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1-02-21 16:30 访问量:1687 信息来源:
2007年01月12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郭存孝
中国教育前辈和外交官巢坤霖
编者按近日,《顺德文丛》编委会有关负责人将一份手写稿件推荐给本专栏。原来,前段时间,身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看到《顺德文丛》后对顺德整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十分赞赏且兴趣浓厚,恰巧的是他多年来一直研究一位在澳大利亚贡献甚大的顺德籍外交官巢坤霖,并撰写了他生平的文字过万字,于是他通过网络与《顺德文丛》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寄交了这份珍贵的稿件。本栏目编辑细阅稿件后,决定摘取部分精彩片断连续刊登,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位大半个世纪前曾为教育、外交、民生奉献出自己智慧与辛劳的乡贤。本栏目也欢迎各位读者提供各种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顺德历史方面的文稿,我们将精选并刊登以共同将这个栏目做成顺德历史文化发掘和弘扬的一扇窗。
他是顺德人。他出生在香港。他曾留学英国,他更执教清华大学并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同事。他的同学后来都是鼎鼎大名的大学教授。他的学生如梁实秋等也都出类拔萃。他是中国早期英语教育的先驱。他更是中国抗战时期外交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就是——
巢坤霖(1885~1953年),顺德人。早期献身于中国英文教育,后期倾注全力推动香港中英文教育。他还在抗战时期出使澳大利亚。但是,由于他一生低调,不事张扬,再加年代久远,资料散佚,后人知者不多。
最近,笔者从上海图书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发掘出已尘封六十余年的旧报刊原始档案和日记原稿,据此解开了巢坤霖的精彩人生之密码。谨首次披露,填补历史的空白,并飨读者。
留学英伦执教清华
清末,翩翩少年的巢坤霖刻苦聪颖,先后进入圣保罗书院、圣士提反书院及皇仁书院等香港著名中学,由于聪慧好学,一直成为这些学校的早期优秀生。
1908年,23岁的巢坤霖,在香港通过“牛津地区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被在港的英国主教业德看中,后带去英国读书。巢坤霖在英先在圣约翰学院读了三年神学,毕业后按理应该去做牧师,可是他家庭不同意,无奈,他便考进了多伦(Durham)大学,获硕士学位。不甘心已取得的成就的巢坤霖再考进英国著名高等学府伦敦大学,继续攻读师范课程和英国文学,表现出色。
巢坤霖在英国一住便是十年,真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苦、十年磨一剑。
1915年(民国四年),三十岁的巢坤霖与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戏剧专家的王文显、刁敏谦等同窗一起应聘回国到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英文部任教,主要教授拉丁文和英国文学。
早期的清华学校,拥有多位名望的教师,当时与巢坤霖同事并同教英文的有王文显、林语堂、刁敏谦、孟宪承、周辨明(著名语言学家)、马国骥和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等,外籍同事有美国人贝德(MissBaeder),至于国文部同事,则有梁启超、王国维等。
据巢坤霖的学生、后来的著名作家梁实秋回忆说:“巢先生是在英国受过教育的,英文根底极好”。
巢坤霖在校除了讲授英国文学外,还教授拉丁文。梁实秋说:“巢坤霖先生是我的英文老师,他的英语流利而风趣。我记得他讲解一首伯朗宁的小诗《法军营中轶事》,连赞带做,有声有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巢坤霖在校还担任过第二届童子军总司令,中等科的学生参加童子军训练和活动,童子军分大队小队,时任第一大队长的是梅贻琦,第二大队长是席德柄。童子军穿统一制服,据梁实秋回忆:“帽子上宽宽的帽檐,烫得平平的。”活动如在室内“以结绳始,有‘渔人结’‘帆脚索结’‘八字形结’‘方结’等”;户外活动也比较有趣,就在隔壁的圆明园露营并野餐,“野径盘纡,荒阡交互”,梁实秋在巢先生的指点下,用一根火柴生火炊饭,他说:“煮成焦粑或稀粥,也觉得好吃,做了一年多的‘生手’才考上了二等童军”。
巢坤霖在清华学校六年,从许多学生的回忆中,足见他已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皆成了名人,真是印了中国一句古话:名师出高徒。
毕生推动香港教育
据巢坤霖与之有十四年友谊的作家学者柳雨生回忆,巢氏于1921年辞去清华教职返回香港,往后的大半生的日子是在香港度过,返港后他应聘担任港英政府的教育行政工作达25年,这种教职一直到谢世为止。
巢坤霖先在北角月园隔壁创办了一间私立兼用普通话教课的清华中学。他又接受港英政府之委任,担任新成立的官立文商专科学校的首任校长。那时候香港还没有中文大学,文商专科学校借用香港大学实行夜间上课,颇有汉文大学的意味。
巢氏在清华中学内继续推行他三十年前在北京清华学校时的童子军训练,身为校长的他与教职员和学生一样,自己也穿规定的短裤,风采依旧。
巢坤霖在香港教育界还有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他对改造提高教育水准的热心和责任感,以及努力使殖民地的香港和祖国在新思潮及中华传统文化上保持紧密联系,这是我们如今都不应忽略的。1935年,巢坤霖的好友胡适来香港接受他生平三十八个博士中的第一个博士时,身为香港华侨教育会负责人的巢坤霖,为胡适主持了有两百个中小学教师参加的报告会,胡适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中文和白话文教学是香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的演讲,巢坤霖支持胡适的观点。香港各报转载并加评说。
胡适在《南游杂记》一文中,特别提到巢坤霖,赞扬他对改造香港教育的热心和努力,使香港和祖国在新思潮及教育水准上发生密切联系的功绩。柳雨生更称赞巢坤霖“关心祖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即使是浸沉数十年在外国文学和生活的探索里的学者如巢先生其人,也会和其余的同胞们一样的不落伍并且步武也许更要健实呢!”
巢坤霖虽然筚路蓝缕地工作,但和国内的许多学者好友,依然保持着温馨的私谊,像胡适、蒋梦麟、余日辛、柳雨生等,每抵或路过香港时,这些贵客都是巢府的座上客。不仅如此,1940年9月,巢坤霖曾邀约柳雨生来香港,还代为介绍他出任港府文化检查官,按柳雨生所说,其性质是研探当时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动态,这责任是和我的兴趣很接近的。巢坤霖谢世后,柳雨生感叹道:“巢先生平日对我们就是那么诚恳,这一点,我想,最能够见得出他的为人了”。柳雨生在香岛十八个月后,离职去广州,后转往上海,继续他自由人的写作生涯。
1949年国内解放,巢坤霖十分惜才,他即给心爱的学生写信,梁实秋后来回忆说:“时先生任职港府,辱赐书欲荐于香港大学,我逊谢”。此事虽未成,梁实秋却非常感动,因为他是个顽皮的学生,他“在班上发问答问,时常故作刁难,而先生却不以为忤”,他“感谢这位老师尚未忘记几十年前的一个顽皮的学生”。
1952年,巢坤霖已是患病之老人,但他犹关心他仕文商专科学校校长的后继人的工作,这年他邀请香港新闻界前辈吴灞陵和袁昶超等人,在自己的赤柱别墅共餐叙旧。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