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墟市:顺德乡村经济的滥觞
每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杏坛北水一神庙前的大榕树下,也就是“社学榕荫”前的地堂上热闹非凡。因为这是好几百年来一直热闹不断的一年一度的神仙墟。直到如今,每当神仙墟日,不仅是北水,就是勒流、众涌、锦丰等附近的农民都要过来“赶趁墟”。
神仙墟源于乾隆年间就开始的传说。相传当年一艘满载缸瓦的货船因暴风雨无法北上,只好在北水庙前暂作停留。但是风雨连日,难见晴天,他们只好就地摆卖,但出乎意料,销路奇佳。第二年,他们再度在这里摆卖,也同样一售而光。后来人们相传,当初卖主在摆卖的众多缸瓦中有一个小瓦器物,上书“有福者来”四字,当时有一老翁买下这个小瓦器并放在箩筐中便隐身而去,于是他们的销售如有神助,人们就相传这是神仙下凡,助人发财。这个地方后来慢慢成为“神仙墟”并发展起来。因神仙墟日已年近岁晚,摊位多摆卖年货,特别繁盛,或许是摊主心情特好,他们对即使顺手牵羊的小孩也格外宽容,更奇特的是,几乎每年神仙墟日都要下点雨,让人更感一种奇妙的神秘色彩散发其中。这就是北水充满乡土气息的神仙墟。传说归传说,但墟市在顺德历史悠长,更是顺德经济历史重要的滥觞。
说到顺德经济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最原始但仍至今活力澎湃的墟市。古人认为,日中为市,聚则盈,散则虚。“虚”、“墟”同音,后人就沿用这个“墟”字。
有趣的墟日
墟最早的用途不外是农民在闲暇时光凑在一起相互交换日常用品的集散地。所谓“晨朝趋至,迄午为罢”。摆卖的时间长了,就多约定俗成地成为各种货物摆卖的专用场所,如早在明代或以前,龙山就有大冈墟、杏坛就有逢简墟、龙绪墟、马宁墟等,天长日久,不少墟都逐渐形成固定的墟日,如杏坛逢简的丝墟为三、六、九日,杂货墟则为二、五、八日,而马宁则在农历一、四、七为墟期的桑市、丝市、鱼仔市。在清代一首竹枝词中就涉及墟日,读来不仅知道当时摆卖情景,且将男女幽情融入其中,颇具意趣:一四七日大墟期,侬卖茧绸郎卖丝。丝爱织成绸爱剪,剪来容易织来迟。墟作为一个自然形成的经济结构其实是顺德从农业经济转向小农商品经济的重要源头。
“墟”、“市”不分
墟与市初始时期确实有点区别。如“乡镇贸易之场,百货骈阗,其朝趋而午散,远方咸集者,曰墟。备朝夕之求,供饔飧之用者,曰市”。也就是说,供应日常用品的地方为墟。提供食品的地方为市。其他地方也略有区分。如新兴则“在城为市,在乡为墟”。东莞则“大曰墟,小为市”。
不过,顺德的墟虽以供应产品类型自然生成,但越到后来就越与市的界限越模糊,到最后更互相交融,墟市混用。于是,大良有细墟、大墟,陈村有新墟、旧墟,平步、葛岸有乐从墟,勒流有人和墟,而伦教的茧绸市以及各乡的丝市则称市,这些墟市脱离单纯名称的限制,逐渐形成各种专业市场。
墟市渐成物产集散地
顺德并非一个单纯的稻谷生产基地,因此各种农副产品必须寻找销售场所,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墟市大幅增加,到明朝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年到1566年,顺德已有大型墟市11个,到明朝末年更增加到41个,并逐渐出现按产物品类销售集散地形式的专业墟市,如龙江的丝市,在明初每年土丝销售就达4000多斤,成交金额高达1000多两白银,陈村的花果秧苗墟市以及大良的龙眼墟市等也在当时鼎盛一时。
到清代,蚕丝业迅猛发展,墟市业朝着更加精专的分类方向发展,如桑市、蚕市、鱼市,甚至是猪市、牛市、布匹市等。这些墟市仍然保持附近乡村农民将手中剩余产品拿出来进行交换所形成场所的传统状态,所谓“日中为市,各相交易,所卖不过布帛菽粟,是其口食,鸡豚牛驴,是其畜养,即布帛花绵以及蔬果等项,无非肩挑背负,图以糊口。”
到清代中后期,顺德墟市共有62个,其中专业墟市就占有48个,多以丝业和蚕业为主体。当年诗歌中这样描述墟市盛况:十日三墟百货场,逐尘碌碌趁晨光。请看于止亭前路,为问终年几辈忙。
墟市成为重要贸易枢纽
由于顺德河汊纵横,交通便利,因而以舟作车的水上运输业令货物交易流转迅速,逐渐形成一个日趋成熟的贸易网络,而将县城各乡村贸易交流接驳并催生出各种新产业的重要基地就是各处自然出现的墟市,如容奇的茧市、陈村的花市、龙山的丝市,它们不仅自身迅猛发展并成为当地重要的贸易中心,如清代的杏坛就形成以齐安墟、麦村墟、马宁三角市、高赞大成市、右滩滩墟、龙潭悦来市等大型墟市并构成以齐安市为中心,呈辐射性分布的商业贸易网络。因此,当时马宁就有“三墟六市十八镇”的佳誉,也可看出当时贸易繁盛的景象。不仅如此,当时的一些墟市更成为连接本地与外乡甚至省城的枢纽,它们自身也蜕变为省城重要的贸易基地,如陈村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成为省内货物中转的重地,而它自己也发展为省内洋米进口第一站,当时广东省的米价就看着陈村米价的上落而波动,后来陈村成为与广州、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之一,而当时的陈村旧墟“烟户稠密,铺舍连路,百货辐辏”,到乾隆十三年,“续开新墟尤旺,远近皆就市易,一县适中地也”。如今,陈村仍称不同地段为新墟旧墟,可见当年盛况。也可知道新墟开设时间为1788年。而容奇茧市也因船通四洋而发展为广东省内重要的贸易场所。龙山大冈墟在明代洪武年间,就“货聚行列”,“乡邻商贾交易其中”。那首著名的顺德龙江竹枝词更成为明代顺德人,甚至是顺德乡村女性通过丝市参与国际贸易的明证:呼郎趁早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墟市的不断出现,逐渐打破小农耕作的传统模式,而物物交换的出现,使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因而不少人从昔日的农民逐渐蜕变为小商品生产者,他们身兼多重身份,既养鱼,又种桑养蚕,更经营买卖,商业生产突破原来家庭副业的传统地位而成为主业,大量多种经营主业的出现,催生出各种专业生产市场,为顺德后来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和经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