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顺德文塔

走进顺德·顺德文塔

加入时间:2011-02-22 10:38    访问量:2875    信息来源:

2007年02月09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张永锡
 
顺德文塔话沧桑
 
    2月1日,位于勒流街道勒北村的七层文塔(龙江文塔)修复竣工开门迎客。如今,这座经历了250多年沧桑岁月的清代古塔经有关部门采用的“青砖砌筑及修补技术”新工艺进行修缮,并根据不同墙体对砖块的要求、数量进行分类,且长度和厚度均以原有青砖为标准,同时根据墙体尺寸做适当调整,保持门、窗口两边的砖数对称一致,保持了文塔原貌。现在,又一座目睹了顺德两百多年历史沧桑兴衰的古塔屹立在碧苍的大地上,它不仅成为人们了解认识顺德文化历史的一个切入点,也成为顺德文化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而人们更可通过这座文塔去延伸走进散落顺德各处的几座文塔,从而深入地了解顺德水乡深处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斑斓杂博的民俗民风。
 
龙江文塔
 
  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龙江堡建成五层文塔,文塔坐落于歌滘口东岸,惜毁于大跃进年代。两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里人周天柱发起。周天柱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累官至四川篷州知州,并主持建成龙江七层文塔。文塔矗峙于东胜坊外龙江河畔东浒,红砂岩基础,六角形,券门口,内设梯木盘旋而上,由于塔高七层,故又称七层文塔。文塔首层曰“光昭云汉”,周天柱题字。二层为“文阁”,三层称“大观”,四层曰“捧曰”,均无落款。但从字体的方正饱润、雍容严整的风格来看,似同出周氏手迹。五、六、七层无石匾、无题名。据载:文塔于道光年间遭雷击,五至七层被击毁,翌年重修时将题匾补上。至建国初,楼层木料尽圮,塔顶破败,塔身爆裂,塔地野草丛生,一派荒凉。2006年,在顺德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持下,由顺德区、龙江、勒流共同出资重修。重修时,并将五、六、七层重新冠名:为“揽月”、为“拱辰”、为“重霄”,同时泐石补镶于塔上,如今已重新开放。
 
顺德文塔始于明代
 
  顺德建县于明中叶。正值这个时期,葡萄牙人强占了澳门,并开辟了一条通向西欧的水上航道,把岭南的生丝、丝织品、瓷器、糖、棉布、茶叶、中药材等商品运往西欧各国谋利,成为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引发了蚕丝价格的上涨,客观上为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的转型、整合,当时顺德就出现了一股弃田种桑的热潮,弃田种桑的结果是加速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经济兴而文风盛”。当时顺德就掀起了一股建书院、重文化、兴教育的新风。然而,在封建时代,读书人最终目的和出路是应科举,通过科举途径出仕做官,去实现读书的价值和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举业的兴衰,学子应试名次的高低,成了一个地方文化教育水平的尺量,还成了衡量这个地方官员施政能力与政绩的标准。所以,经济取得一定成就之后的顺德,文化、教育、科举、出仕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浦县人倪尚忠出任顺德知县,两年后,他出于为振兴顺德文风,为一方保土安民的良好愿望,倡议各堡捐资建“太平塔”。太平塔于同年(1600年)十一月建成。“塔高七层,八面形,砖木结构,入口券门,空其中,缀梯缘上,而实其外”。太平塔是顺德境内最早的一座文塔。
  一年后,又是这位倪知县,他再次发动邑人捐资建“青云塔”(原名神步塔),翌年(1602年)完工。“塔高十有二丈,七级(层),级有扶栏,可登临”(《清咸丰·顺德县志》)。青云塔同是呈八面形,与太平塔不同的是其塔基上塑有托塔石俑武士八个,八位武士托塔姿势各异,成为岭南古塔中的一大特色。
  青云塔迄今已逾400年历史,其中经历过多次损毁,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在1985年,由当时顺德县政协副主席李本立先生等人倡议,并由华侨、港澳同胞赠款重修,同年重阳节竣工迎客。
  不过,清代也有几座文塔断续修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1年),桂州人胡俊主持建成桂洲文塔,文塔坐落于堡中振华村内。高七层、六角形、每层有石楣泐字,曰“飞出上青霄”,曰“秀甲狮阳”、曰“聚奎阁”、曰“题名处”,曰“涵高下”、曰“凤鸣”、曰“灵照”。无落款,传为胡俊所书。建国前,塔内木梯楼板悉被毁拆,塔顶破烂,于上世纪80年代重修,恢复原貌。
  有清一代,顺德还修建了多处“文阁、奎楼”,但目前保留较好的只有杏坛的“五乡文阁”及勒流扶闾的“近光阁”两座。
 
民风民俗的历史见证
 
  文塔是时代风气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顺德文塔、文阁滥觞于明、清两代,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它一方面印证了晚明以来顺德农业经济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也体现了顺德在晚明、清代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其次反映出学子们对科举出仕那种安身立命终极理想的依赖;同时我们又从侧面看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天下学子的沉重压力。纵观顺德的文塔,不论从造形、结构、方向都不尽相同。这除了时代建筑风格的差异之外,更主要的是每座文塔在历史上都蕴含着自身不同的深刻文化内涵。
  文塔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原始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其基本精神是“道”,道是宇宙万物永恒皆依的根本。不论是天(自然环境)还是人,阴阳失调,合理的秩序就会出现紊乱。“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它们此消彼长,“如是循环,永不止息”。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们可通过阴阳五行的调节,去克服运尽而衰的现象,去达到永恒的“盛”。于是,阴阳学家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并借助《周易》古经中的“八卦”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理论,进一步创造和丰富了建筑学说。正因如此,当文塔建筑时,就会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及人们祈求“盛”的内容差异去进行选址、定形,力求“置之得地”。这就使文塔的形制、结构、方位、落点、坐向不尽相同,形成文塔建筑风格的多元。
 
岭南建筑文化的奇葩
 
  文塔是岭南历史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昭示了明清时期岭南建筑艺术的进步,我们今天可以从文塔的形制、结构中看到岭南明清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地方特色,感悟到当年岭南建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韵。
  顺德的文塔,有威矗在山巅之上、有雄峙于江浒之滨、有耸拔于村野之间,或雄健恢宏、或雅丽挺秀、或浑穆典雅、或古朴端严……。数百年来,它们宛若支支秀丽的文笔、冲天的花柱,为清澈的珠水之湄点缀出诱人的魅力,也为顺德800平方公里大地平添了几许人文形胜、几许威仪、几许刚阳雄风。
 
  

上一条:走进顺德·墟市

下一条:走进顺德·细说区适子.下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