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三字经》的启蒙特质

走进顺德·《三字经》的启蒙特质

加入时间:2011-02-22 10:41    访问量:1493    信息来源:

2007年04月28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一书可当十三经
——《三字经》的启蒙特质
 
    在中国古代,篇幅最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无疑是《三字经》。自它出现后就马上流播乡间,在相对稳定的明代初期,更渐行其道。明代学者吕坤(1536~1618年)就描述当时乡村教育情景:初入学者,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广东学者黄佐也在乡中规约中要求后辈先读《三字经》。此后,清代到民国,更是家藏一册,口诵心记。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让千百年来的人们诵读不已?其高妙之处何在?为何到如今仍翁童能诵,流传广泛?其实,这也是一直让人深感兴趣的话题,现在也不妨让我们细读文本,探赜索隐,去尝试剖析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切合小孩学习特征的识字课本
 
  【撇开科举等功利目的不说,《三字经》首先是一本不动声色的识字课本。古本《三字经》共有1056字,其中常用字占九成,十画以下的汉字占七成,三画以下的汉字有30多个,反复出现的汉字占五分之一,这些简单笔划汉字的不断出现,让小孩在口诵耳闻,目视心记中达到熟能生巧,一见难忘的目的,有些字虽笔划繁多,如糓、韫、橐、囊、籝等,但因少时熟诵,往往铭记终生,一旦偶遇,也能脱口读出。】
 
  作为一本效果显著的蒙童识字课本,《三字经》最大的特点是文字重复而不觉烦厌,造句屡出新奇、新旧参杂、回环往复,让人口舌生香,回味不已。
  其实,这本书只出现过550个左右汉字。笔划为8者最多,15画以下超1000字,占全书字数90%。出现最多的三个字是“子”、“人”、“不”。其中,“子”出现22次。“人”,出现12次。“不”,出现12次。这三个字准确传递了作者的一个关键思想,那就是:蒙童后生的人生基调、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判物断事的理性底线。这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也是一个人能否脱颖而出,名于当时,扬于后世的文化鼎足。
  在550个常用字中,出现两次以上的字就有200多个,小孩面对这些反复出现,笔划简单的汉字自能巩固熟悉,目睹心思,最后望文知义。而这500多个常用字,大多是当时甚至是现在小学儿童都必须掌握的汉字。看来常用字古今相似,也可看出作者的苦心一片和对儿童教育的驾轻就熟。
  在古代,教育者十分注重因材施教。朝诵夕背,目遇神通者,便在完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基础上渐入《孝经》、《论语》等传统经典训练,为登科折桂作学术铺垫,而一些鲁钝难语,指鹿为马者,经过几年的耳闻口诵,也可大体目能识丁,且可观榜听书,记账写信。让他们受用终身的《三字经》,也可能成为他们一生中唯一能与文字这个神奇世界握手问好的书籍,因此,从混沌初开的村头农夫到倚马可待的风流才子,《三字经》其实是引领他们走进领略前人智慧的一双温暖大手和透射到他们脑海深处并让他们渐悟乾坤奥妙的第一束智慧光芒。
 
超越前人的创新
 
  【虽然三字一句,教育蒙童的文本读物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南宋更是流行于启蒙读物中,但将这种形式固定并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效果的典籍,《三字经》无疑是首立其功,并成为后世来者不断模仿的范本。】
 
  三字一句的启蒙读物并非《三字经》首创,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曲礼》中就有“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等儿童教育语句,而隔行成韵的体例则从汉代史游的《急就篇》中就已渐定型,如“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商群兵”等,至于南宋陈淳的《启蒙初诵》更有“性相近,道不远”、“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等句式,所有这些启蒙读物,显然都是《三字经》的滥觞,《三字经》作者大量消化前人智慧精华且理智规避先贤学术缺陷的基础上潜心创新。
  在古代教育者心目中,背诵是人生读书第一步,而启蒙读物只是告知儿童事实和现象,至于其中道理和深沉原因则待到他们人生历练的不断积累和学问的日渐丰厚而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这种因人而异的理解结果,可谓不着文字,直指人心,实比一大早就将一堆标准答案摆放小孩面前高妙得多,因为这可让小孩一生不断寻找少年时代的疑惑,最终多有正果。
  启蒙教育时代,老师并不多作解释,只要学生认字背句,而《三字经》就是这一典范。虽然历代注补铺天盖地,注者总希望让自己的一肚子学问让后辈学生去领略欣赏,但这与作者的初衷有所偏离,因为作者当初就考虑到这只是识字课本,他全文三字一句,实是突破了前人四字一句,缓慢沉闷的缺陷。相反以短促轻且快,类似儿歌,清浅明了的句子来组成,且宽严有度,易记成诵,令蒙童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双手将这一逐渐固化的蒙童教程、奋力往前推进一步,终于将中国启蒙教育的文本成熟并完备于自己手中,区适子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启蒙教育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一本充满趣味的“小书”
 
  【如何让老是心不在焉的小孩能目注耳静地听自己述说那遥远的历史和繁杂的物类,这确令私塾先生们最蹙眉头痛,但《三字经》却用故事穿插形式,将三纲五常、天文地理、数字方位、历史演变、伦理道德有条不紊地编排演绎,让小孩在瞪大眼睛和摇头晃脑的当儿,顺道将这些前人智慧、民间俗语、典故史实不动声色地根植到心中,在解放了无数促手无策的私塾先生的同时,也令这本启蒙经典越发凸显其越发不凡的魅力。】
 
  作为一本传播正统儒家思想和传递启蒙知识的读物,作者突破了以前启蒙课本一本正经,充满说教的误区,改进了当时启蒙读物大多字数寡少,零星散碎的缺陷,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同是小孩的典型人物贯穿整本书,增加一种潜在的亲切感和轻松感,因此,无论是引人向善,强调后天教育的孟母三择邻居,窦燕山教子成才,还是宣传三纲五常,尊老敬幼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以及借古人勤奋苦读,终成大器的孔子问学、苏秦刺股、苏洵发奋、梁颢夺魁,无不以儿童喜好的有趣故事丝丝入扣地引导他们向善崇德、自强不息,也从中略知古今人物、人情世故,这些结构大多是结尾以精警句子画龙点睛,让蒙童混沌渐开、铭记终身,如“玉不琢,不成器”、“上致君,下泽民”等,不少更成为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
 
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篇幅最多的是历史叙述,不少研究者甚至认为这只是一本历史启蒙书,不过,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历史叙述典籍,而是将作者所代表的宋代传统知识分子对历史的理性判断和对人生的积极信念融汇在字里行间,成为蒙童在未来人生中审视历史和年长后回眸生平的第一个文化参照。】
 
  《三字经》最引人激赏的是将本来混杂纷繁的常识有条不紊地提炼出来,然后分丝拂缕地妥贴安排,可谓看似容易最奇崛,作者将数字、四时、五行、六谷、七情、八音、九族等一股脑儿地推出来,但仅用96字,精炼干净,要言不烦,且清浅明了,隔句叶韵。可想像当时这位区适子下笔时的精殚虑竭,一涂三改和书成后的泣鬼惊神,月朗风清。
  更叫人称道的是历史叙述。自曦农三王五帝一口气说出来,其中渗透着作者清正客观的历史视角,斥暴扬善的人文关怀,尚古追往的理想温情,让后来者从一吟三诵中领悟并接受这种来自岭南乡间正直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和内心深处的历史史观,可谓终身受益,因而前人为它颁送“袖里《通鉴纲目》”的称誉。因作者是宋末人,古本《三字经》只是叙述到宋代,而后来者不断增补,一直补到清代,成为整本书中最厚重的部分,而蒙童在熟读后更可将中国历史沿革娓娓道来,并可略加评点,编著者的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还以女子为范例让蒙童学习,如孟母、蔡文姬、谢道韫等,虽然她们都只具陪衬色彩,但也折射出作者虽身处男尊女卑的主体话语结构,但仍多少能保持着对杰出女性的一种平视态度,自然,这也是昔日珠三角一带女性在两性社会里与男性在相互折衷、婉争微让的过程中受某种程度尊重的微弱折射。
 

上一条:走进顺德·残存资料中的登洲区氏脉络

下一条:走进顺德·《三字经》的盛衰沉浮.上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