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残存资料中的登洲区氏脉络

走进顺德·残存资料中的登洲区氏脉络

加入时间:2011-02-22 10:41    访问量:2127    信息来源:

2007年04月21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浮萍破处见青山
———残存资料中的登洲区氏脉络
 
    陈村区氏族人多称南宋率众南迁的区端为始祖,其实区姓家族来顺德经过两个历程。 
 
唐宋两代,区氏家族都曾居登州
 
  【或许是一种冥冥难言的血脉气息指引,或许是遵从先祖遗训,分别生活在唐代和宋代的两支区姓族人都从中原力排重难,辗转南迁来到登洲古村才心定气松,找到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虽然前后睽隔这片土地至少400年,但他们似乎很熟悉这里的河涌桥头、瓜棚豆架,甫一安居便有条不紊地开始晴耕雨读、春种冬藏,赓续那千百年来中国耕读人家的生活和梦想,也不动声色地演绎着各种后人看来精彩不断的历史片段。】
 
  最早来顺德的是唐代区册的先祖,当时他们是长沙望族,不知何故落户登洲一带。后来区册驾舟到阳山拜访韩愈,相与畅谈,令昌黎先生的郁烦一扫而光,更写下名文《送区册序》。区册的弟兄区弘也跟随韩愈入荆门、游丹阳,韩愈也为他写下《送弘南归》诗。对此,许多人深感纳闷,当时顺德一带荒山野岭、河汊纵横,哪能引得中原人士青睐频频?其实,当时顺德不少地方已渐成陆地,杏坛马宁一带更已是繁盛市场,青山绿水的顺德渐为南迁人士的理想隐居地,唐代大诗人罗隐就曾在今天的大良锦岩山结庐幽栖,吟诗赋歌,后来还到龙江诗酒醉红颜、散发弄扁舟呢!
  言归正传。区册后随韩愈进入中原,定居南京。经历八代安稳生活后,天下渐乱,尤其是宋高宗靖康之变(1126年)后,更狼烟不断,区端便举家南迁,从浈昌、曲江、茶陵、太和、棉圃等地,一路南下,辗转来到广州烧鹅街,这位仁兄见白云山一带山清水秀、松密草茂,便决意安居,他见一溪蜿蜒,秀色历历,便自号“文溪”,后世尊称他为“文溪祖”。区端有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区志平来到登州,次儿子区志柔来到西滘,这正好与当年区册居住地不谋而合。历史总是这样的惊人相似,真不知当年他们择地定居是源于血脉神秘启示还是遵从先祖淳淳遗训?
 
两座祠堂大有来历
 
  【虽然坐落在登洲和潭村的两座破旧祠堂看似风雨飘摇,但细扣里面的一砖一瓦,细读砖瓦背后的一字一句,就会找到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雪泥鸿爪,在附上散落零碎的当年文字后,这些消失在远去的历史中不为后人知觉的先人却一个个如同吸上一口仙气,慢慢复活起来,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目睹着他们的一笑一颦、一喜一悲,甚至是一世一生。】
 
    在登洲村,有座古老祠堂,乡人多称“凤山学校”或“九世祠”、“凤山公”。观其形制,是典型明代建筑,后经修建,新旧掺杂,但仍古朴厚重,可想当年辉煌。
  据村中父老回忆,昔日祠堂上有明朝佛山石头村名臣霍韬儿子霍与暇的题字:区氏家庙。
  说起南海霍家,其实跟登洲区家很有渊源。因为霍韬的母亲和夫人都是登洲区姓女子。村民所称的凤山公为区氏九世传人,他叫区达甫,号凤山。他出生于元代泰定丙寅年(1326年),卒于明永乐戊子年(1408年),他的妻子是本乡儒生何姓人家次女。凤山公“少而歧嶷,长能力学,好奇书”,乡荐出仕为官,他力辞不就,到明代洪武年间,他建造大量房屋,希望能承传先祖血脉,果然三个儿子连绵迭出,而儿孙们喜读书索理,或登科入仕,或抱道高隐,诗礼相崇,彬彬有礼,区氏后人都称颂这位再度开创区氏郁郁文风的“凤山公”。
  明嘉靖年间,裔孙区弘忠想建一座纪念凤山公的九世祠,他细察地形,选好地段,为万无一失,他邀请精通堪舆的亲戚霍与暇来登洲视察地形。霍与暇四周一走,东察西看,到最后还是回到原地,他啧啧称道对区弘忠说:这就是整个登洲村建祠堂最好的地段。区弘忠一听,大喜,马上召集族中兄弟商议建祠堂事宜。很快,他们就购材施工,时仅半年,就大功告成。这一年是嘉靖壬戊年(1522年)。这也是祠堂上悬挂着霍与暇题字的缘由。一直到解放前后,凤山公逐渐演化为村中小学,据老人回忆,当年祠堂前有三座古坟,他们小时候还常常攀爬。据区氏后人提供信息判断,这三座古墓的主人分别是凤山公的三个儿子:兰庄公、菊庄公和梅庄公,如今已踪影难寻,不过菊庄公倒留下一座祠堂,叫“菊庄书舍”,现仍存村中,当年族中太公分猪肉就在那儿举行。
  根据看现在地貌和知情人回忆,这座凤山学校范围颇大,曾有一片操场和草木葳蕤的后花园,一派古风,可惜现坍毁欲坠,亟需维修。
  那天在登洲调查,闲聊中得知区氏一族曾迁居附近潭村,且有一座古老祠堂,相传为区适子儿子区鲁卿所建。笔者大喜注心,匆匆前往,几经周折,在一鉴池塘前寻得这座孤寂祠堂。但见它古拙迹陈,似无人问津,不过柱粗石厚,木雕精美,花窗素雅,散发出一缕独特的古逸气息。于是再三细问,得知并非区鲁卿所建,略感失望,不过穷追不舍地旁敲侧击后,乡人直言他们一直不知主人是谁,只知道祠堂主人叫“乐潭公”。
  笔者记住这个“乐潭公”,细查古书,竟得知乐潭公的一些线索。他是区姓七世祖,生于宋嘉熙己亥年(1239年),卒于元朝大德乙亥年(1299年),叫区以一,字懋德,号乐潭,后世称为“乐潭公”。这位乐潭公与邻村的区适子同宗共祖,且同一年代,应颇有交往,可惜尚无文献记录。不过他的父亲欧仁恭倒是跟区适子父亲区与有一段关系。这位欧仁恭生于南宋嘉定庚辰年(1222年),卒于元朝至正戊子年(1292年)。欧仁恭不仅容貌英俊,具丈夫气概,更“英勇好谋,善骑射”,常常与村中兄弟策马弯弓、舞刀弄棒,当时区适子父亲区与在德庆任参军,便想让这位族中老兄担任“右镇”这个官职,但这位老兄“婉辞不就”,他醉里挑灯看剑只是喜欢玩玩而已,血染沙场来真的倒是不喜欢。他后来在当地溪潭之北筑建别墅,优游度日,因地处潭溪之北,人称“北隐公”。“潭村”此地名字需略作解释,当年这里有古潭一口,深不可测,因而村即以潭为名,但现在不少潭村附近路标都写上“谭村”二字,显然不知来源,望文生义。
 
守墓一守八百年
 
  【今年春节前,笔者为印证残存的区氏族谱记述的真实性,在区氏后人的引领下来到白云山,跟着他们来到山上,果然找到区端墓,仔细观察地形和墓志铭,与族谱记载吻合。不过,更叫人称奇的是,墓山下面的大披村竟然是当年守墓人的后代,几百年来他们从一家人发展到一条村,世世代代为区氏先祖守墓,直到今天仍赓续不断,让人读出一部用民间质朴无华的文字撰写出来的另类历史。】
 
    据残存广东省图书馆的区氏族谱介绍,区氏先祖叫区端,号文溪。区氏后人多尊称他为文溪祖。他曾任海清节度判官提举、江洲长平茶叶公事。他出生于1089年,1161年去世。海清节度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军区最高领导,在当时极有实权。区端去世后埋葬在白云山一带。那天,我们来到白云山登洲区氏始祖墓前,但见此墓枕山面河,远处一山如案,极为开阔,可见选墓者极精堪舆。
  区氏后人介绍说,自宋元以来,山下就有一条大披村,村中黄姓人家一直就为区氏始祖守墓,几百年来绵绵不断,直到现在仍承袭此职,每年清明,他们都如同自己先祖一样为前来拜祭的区氏族人做饭送水,而平时则去草上香。几经转折,我们终于找到黄姓人家,质朴腼腆的他们淡淡地诉说着自己先祖几百年来父子相承的这一义务,毫无矜色。至今仍主责墓事的黄振彪说,因为当时区端等区氏人家有恩于他们先祖,并为他们先祖在山下买下一大块田地,供他们平时耕作自足,春秋二祭节时清理墓坟。于是他们世世代代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也不忘恩德,于是父传子承,一守就是几百年。黄振彪说,小时候,墓前有一拜桌,青黑大石,古老沉实,他还说曾见过古老的墓碑、墓志铭等,可惜都毁于历史波澜之中。
 
    

上一条:走进顺德·杂谈区适子

下一条:走进顺德·《三字经》的启蒙特质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