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灯下看吴钩
——南宋诗人区士衡
当人们将目光锁定在南宋那段叫人欲说还休的历史上时,眼前总不自觉地浮现出文天祥、张镇孙等挥兵抗敌,转战沙场那匆匆而模糊的身影,并为他们矢志无悔,死节报国的义胆忠肝而击节拍案,但人们绝少会注意到一位曾上书罢相,呈文献策,倾家纾难,戮力救国,以笔代戈,奔走抗战,最后埋恸空山,名节自励的乡间布衣,他就是不为大众知晓的南宋顺德陈村诗人区士衡。
繁台宾客更何人
【只身来到杭州的区士衡本来想看看京城厉兵秣马,重整江山的意气风发景象,但他却处处听到从青楼酒馆中飘散出来的靡靡之音,且军队偏安一隅,帝王沉迷现状,奸臣狐假虎威,深感失望的区士衡在藕花初绽的西湖跟朋友品尝了一碗宋嫂鱼羹后,写下了一首有点沉重的诗歌,便匆匆南归。】
区士衡(1217~1277年),字邦铨。少年时代已颖异绝人,读书过目能诵,绍定年间(1208~1233年间),他随父亲在史局尽读平生未见书,渐生惊世报国之志。后来他只身来到京城杭州,但他看到当时军队“恬嬉湖山”、“直把杭州当汴州”,深感失望。当时胡尘未靖,北方各路群雄狼窥虎视,而南宋文官武将仍在浅斟低唱中品味歌台舞榭间掩映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区士衡为数不多的诗歌中,一首名为《与客西湖上感事》可折射他的当时心情:湖头双桨藕花新,五嫂鱼羹曲院春,只道西陵松柏下,繁台宾客更何人。在藕花初吐,曲院荷风中品尝宋嫂鱼羹,本是人生快事,但区士衡深恐明年今春,松柏之下,繁台之上不知此时相见言欢的宾客能否再见?一股惆怅暗涌心头,也可看出他对国事日非,来日难测的忧虑。
回家后,区士衡对父亲说:杭州并非守险要地,天下民众都希望大军移师淮河一带以图恢复大宋江山,当今皇上岂能像晋元帝那样偏安一隅呢?难道现在我们已难有击楫中流,闻鸡起舞的仁人志士了吗?其父一听,大吃一惊,马上变色直斥:你这小子,口出不敬之言,当今皇上自有退敌安邦妙策,以后别再乱嚷嚷!区士衡虽口中诺诺,心中却戚戚。
到今国事计恩仇
【在京城入读太学的区士衡跟同学们日夜讨论国家大事,更对奸臣弄权,帝王昏弱忧心忡忡,报国心切的区士衡跟同学们一起集体上书,演绎出两场轰轰烈烈的请愿大行动,虽然略见成效,但无法改变积重难返的历史轨迹,事危身险的他只好匆匆南归,隐居乡间。只有偶尔北望,才断续回想起当年捋袖奋起,举臂高呼的片段。】
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区士衡应举入太学读书,研经注史之余,区士衡仍将忧虑的目光凝视着文恬武嬉的朝廷,尤其是权臣国贼们的鹿马乱指,覆手云雨,令他心焦难耐。他与同学刘黻、邹沨等人一起日夕“谈二帝三王之道,内外合一之学”,后来更一起上书请求罢免专权独断、排斥异己右丞相史嵩之、参政李鸣复的职务,皇帝果然撤免了史嵩之等人的职位。
后来,区士衡又率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等诸生上书朝廷,直斥贾似道私卖公田、滥发纸币、中外朋奸等罪行,集体请求解除贾似道职务,但贾似道大权在握,再加上众多既得利益者来言阻隔,声势浩大的集体请愿后来石沉大海,区士衡见报国无门,再加上贾似道随时都可打击报复,于是愤然写下“褐衣曾替衮衣愁,肉食谁知藿食忧。
斩马尚方无可借,夜深灯下看吴钩”。此时,元兵铁骑早已扬起万里征尘,京城内一片惊恐,贾似道正忙于跟元兵首领商议投降事宜,还没来得及抽手处置区士衡,区士衡闻风后匆匆买舟南下,潜遁家乡。
回到家中,他心有余悸,看着深明大义的妻子,一丝愧疚涌上心头。他笔倾思绪,笔走龙蛇,写下“刍荛计已非,戆直得全稀。久病畏风露,深居思蕨薇。豹藏宁是隐,鸟倦早知归。但有黔娄妇,犹堪老布衣。”确实如此,虽豹藏虎隐,俱非所愿,但倦鸟早归,与老妇日夜相对,把酒话桑麻,也不失为另一种快意人生。
亦醉田家老瓦盆
【在家乡,区士衡筑九峰书院讲授论语孟子,他不喜字斟句酌地传授圣贤陈言,而是要求弟子将圣贤思想精粹“守一躬行”,化为日常为人处世的点滴行为,这种不惟上不惟圣的理性思想,摆脱了当年繁琐的经文注释窠臼,相反朝着更贴近人性的需求来引导学生领悟圣贤精华,深受学生钟爱,被称为“九峰先生”。】
不久,区士衡筑九峰书院讲学授徒。当时岭南书院始兴,顺德已有羊额书院、乐从的义斋书院。区士衡后来更对自己能有惊无险,全身而还深感庆幸,也对人间的曲直善恶有更深刻认识,他对前来探访的好友刘黻说:我真高兴能以诗书礼乐教小孩。他常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散发给学生,更对学生说:六经论语之类都是圣人的糟粕,程颢、朱熹等人的注解更将这些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最关键的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将圣贤的观点“守一躬行”。他的话语虽颇为偏激,但也道出“贵疑自得”的思想。当时从业者二百余人,人称他为“九峰先生”。教书著述之余,他也偶尔写点诗歌,抒发内心所思:“蓬窗竹户小园东,湿书残红又浅红。羡杀乌栖深树稳,豆花篱落花流中。”他在五十岁时写下一首自咏诗,也颇能回复当时状貌与心态:“早衰方五十,短发已成翁。客向闲居谢,诗因老病工。残更啼络纬,细雨落梧桐,明日晴当出,看山兴未穷。”短发老病的乡间儒生,虽对花落残更深有感触,但趁晴出门,看山兴浓,跳跃着一股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的一片深情。可惜,不断传来的战报却将区士衡设帐授徒,点染笔墨的理想一片一片地撕成碎片,随风飘散。
不胜愁思满潇湘
【在宋元两军兵峙将对时,区士衡上书良策,欲挽狂澜,可惜时命不与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亲闻崖门兵败,帝亡相死的区士衡悲愤难遏,但身为布衣,无力回天,只好倾其家产,招募乡勇,准备一死报国,可惜宋军连连败绩,加上自己年迈病沉,最后他绝食待死,以保全身为大宋子民,为这场历史悲剧响出一阵银瓶惊碎之声。】
1276年,元兵俘虏了宋恭宗和皇太后及太后,挥戈南下。张世杰拥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并颁发诏书,区士衡从诏书中似乎看到大宋江山的一线微机,便挥笔写下:“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并上书丞相陈宜中,建议兵分几路,互为犄角,抗击元兵,并力劝利用南军熟习水性,元兵不惯酷热的优势,一鼓作气,灭敌汪洋。可惜陈宜中刚登相位,尚未能洞悉事态走势,且一介布衣,洋洋千言,议论纵横,代他调兵遣将,心中自然不快,再加上陈宜中与贾似道私交极深,不顺手收拾区士衡已经很客气,于是一纸良策,束阁蒙尘。其实,正如区士衡所分析,当时南宋正规军有二十万人,各路兵马有十七万人,如趁敌人阵脚未稳,结船连营海上,利用春夏渐近,元兵难耐酷暑,再兵分几路,挫其锐气,也不至于后来败北连连,损兵折将,最后官兵星散,败颓山崩,落得个帝亡相死,国倾祖灭。
眼看着自己苦心谋划的良策被弃若敝帚,怏怏独归的区士衡感叹道:荆轲何用咏,剑术转堪羞。
后来,元兵命令宋太皇太后下诏全国投降,区士衡愤懑难言,他也知道大乱将至,便写下《纠集乡兵书》,号召乡中壮丁闲时勤操练,战时齐出征,拿起干戈,保护家园,自己更倾尽家产,招募乡兵八百人,组成义兵,并修筑栏栅,打造军器,派出游船四处巡逻,用烽火台以报军情,且一切听从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张镇孙指挥,可惜后来文天祥、张镇孙等人率领的战役连连失利,区士衡也久忧疾生,在兵荒马乱之中,绝食就死,他在去世前欣慰地说:吾得为宋家完人,幸也。他要求子侄不要树碑作文,只求大宋一片净土,其“危言劲气,屡触权奸,当国家板荡之际,抱节而死”的一生确叫人感叹之余心生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