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顺德文丛·顺德华侨华人》
对家乡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贡献
捐资兴办家乡福利事业
顺德的广大旅外乡亲,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他们虽然身在他乡异域,却时时眷恋着家乡的山水草木,牵念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希望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改革开放给顺德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华侨华人、港澳乡亲的爱国爱乡热情。为支持家乡建设,他们满腔热情,慷慨捐资,纷纷为家乡捐赠兴办公益项目。侨捐项目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捐赠面覆盖区镇、乡村,涵盖了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敬老、慈幼等各个方面。截至2004年底,顺德共接受华侨华人、港澳乡亲的捐赠近16亿元。这是一个具有强大震撼力的记录。我们铺开顺德区域图来看看,华侨华人港澳乡亲的捐赠项目确实是星罗棋布。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交通环境,无论是敬老慈幼,还是医疗卫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顺德的侨捐项目都是令人瞩目的。
顺德的广大旅外乡亲,不仅在家乡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时踊跃捐资兴建公益项目,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依然热情不减,源源不断地、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为家乡发展公益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一、捐资兴办教育事业
追溯到50年代初,整个顺德仅有5间普通中学,100间小学。即使到了70年代,教育依然发展缓慢,而且校舍普遍简陋陈旧,设备仪器更是少得可怜。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旅外顺德乡亲的爱国爱乡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家乡的每一个变化,尤其关注着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罗景云先生出生于容桂马岗的一个商人家庭,十三四岁就跟随大哥到香港经商。1958年开始从事地产生意,在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兼经理数十年。事业有成的罗景云,时时惦念着家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发展与繁荣,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1979年,家乡的建设刚刚起步,罗景云就回乡支持家乡建设。那时,家乡的一切都还比较落后,交通条件也不发达,罗景云于是发动旅港乡亲,为马岗修建了一条4公里多长的水泥路,改善家乡的交通环境。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带头捐资兴建马岗书院,捐建罗景云大礼堂,并于1981年发动乡亲成立马岗书院校董会,设立奖学基金。这是顺德第一个由旅外乡亲捐资设立的奖学基金,为推动顺德奖教奖学的蓬勃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对顺德教育事业捐资早、贡献大的首推旅港邑贤李兆基先生与郑裕彤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李兆基与郑裕彤率先捐资为家乡兴教办学,他们各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后来在该校设立了维修基金,郑裕彤还以先翁名义设立纪念郑敬诒奖学金。李兆基原籍大良,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1948年离开家乡独自到香港创业。20世纪60年代,他与冯景禧、郭得胜携手组成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扩展经营地产及金融投资,广购地皮,兴建屋宇,被誉为当时香港地产的“三剑侠”。1973年,李兆基独资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大举进军房地产,成为香港地产巨擘,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1995年在香港被授予“亚洲企业家成就奖”,并名列榜首。他荣登香港十大富豪之列,并于1996年排名全球富豪第四名。
郑裕彤原籍伦教,出生于一个纱绸商人之家。日寇侵华期间,他才15岁,便独自离乡到澳门谋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他从澳门移居香港,在同乡周大福开设的珠宝行打工。后被选作东床快婿,从此得以施展才华,振翮而飞。在他的锐意经营下,周大福珠宝金行遍布香港以及澳门。他是“999.9”纯金的首创者,香港最大的钻石商,饮誉东南亚的“珠宝大王”。李兆基与郑裕彤历来以贡献社会为人生目标,对自己的家乡更是一往情深,倾注满腔的爱心和活力。李兆基常说:“顺德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美好的童年回忆常萦绕在心头,支持家乡建设是我多年的心愿。”肺腑之言,表达的是一种朴素的心声,转化为慷慨捐资为家乡兴办福利事业的惊人壮举。1994年,顺德华侨中学准备拆迁,李兆基又一次与郑裕彤各出资8000万元人民币兴建两所甚具规模的高级中学:李兆基中学和郑裕彤中学。为完善李兆基中学的配套和鼓励学校培才育英,李兆基于1996年捐赠200万元兴建游泳池,同年又捐资500万元设立李兆基中学奖学及维修基金。1996年,顺德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李兆基与郑裕彤各捐资150万元,并亲自参加全程活动。1999年,顺德筹建职业技术学院,广大旅外乡亲得知喜讯,无不为之雀跃,纷纷慷慨解囊,他们共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捐资一亿九千多万元。其中李兆基和郑裕彤就各占5000万元,再一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李兆基与郑裕彤之外,还有一大批旅外乡亲积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他们当中有父女、父子、兄弟、夫妻等。
原籍杏坛北头的梁銶琚先生,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荣居“香港十大慈善家”之列。他一贯主张“财物得之于社会,应当用之于社会。”数十年来,他以济世为怀,热情襄助社会公益事业,尤其倾情于文化教育事业。1979年起,他先后为家乡捐建了杏坛北头小学、杏坛梁銶琚中学、顺德梁銶琚中学等教育项目。他的女儿梁洁华博士,秉承了父亲的高风硕德,恪守父亲“造福乡梓,作育英才”的遗训,薪火相传。梁洁华非常敬重父亲,称赞父亲倾情于文化教育的善举,“父亲从未直接从大陆赚过一分钱,但他从未吝啬为祖国的文化教育及公益事项捐钱!”她曾经对父亲说过:“你把你的财产全部留给我,你只得到一个充满感激的受惠者;但如果你把财产捐作慈善用途,那将令成千上万的人感激涕零。”“感激涕零”并不重要,梁洁华心里装的,其实是“成千上万的人”。她自己也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做善事。多年来,她竭诚襄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捐资成立杏坛梁銶琚中学等学校的奖教奖学基金会,捐资兴建梁銶琚职业培训中心、杏坛梁洁华幼儿园,捐资兴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善举如流,不胜枚举。
二、捐资兴办医疗卫生事业
顺德旅外乡亲素重乡情。中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为尽快改变家乡的医疗环境,郑裕培先生首开义举,率先与母亲郑何义女士一起捐资兴建伦教医院,配套赠送医疗设备。当时,家乡接受旅港乡亲捐建福利项目还属首例,不知如何接受,于是直接向时任顺德县委书记的黎子流提出,引为重视,得成所愿。此后,郑裕培再捐100万元兴建外科综合大楼,极大地改善了家乡的医疗条件。为了适应社会医疗保健发展的需要,郑裕彤及其家族成员慷慨捐资1974万元。2000年易地重建伦教医院,并易名为郑何义夫人纪念医院。
1978年,梁銶琚捐款300万港元兴建杏坛医院留医部;
1991年,他又以夫人的名义捐建梁銶琚夫人妇幼保健中心。
1980年,李兆基与郑裕彤一起各捐资310万港元首倡兴建“顺德医院”,筹建期间,又得到港澳及海外乡亲的赞助,合共接受捐款857万多港元。医院于1981年动工,1985年竣工使用。1988年3月,郑裕培昆仲为纪念母亲,捐款100万港元加建念慈楼。1991年胡俸枝和郑裕培捐款200万港元兴建康复大楼,使顺德医院更臻完备,成为一家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医疗服务中心。
1984年,梁伟明捐资210万元兴建一座设有门诊部、留医部、手术室等配套完整的北滘梁伟明医院以及医院职工宿舍大楼。翌年5月医院落成启用后,梁伟明又捐赠了救护车一辆、心电图机和X光机等先进医疗器械一批,改善了北滘镇破旧简陋的医疗环境。
香港永亨银行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冯钰斌,其父亲冯尧敬曾慷慨捐资兴建桂洲马岗医院。冯钰斌受父亲乐善好施精神的熏陶,于1989年捐资兴建桂洲冯尧敬纪念医院。医院落成后,又捐资为医院添置CT扫描器等高级医疗设备。1997年,再次捐资为该医院扩建一座综合大楼。
1990年,李兆麟得知地处城区闹市的大良医院院舍危旧急需重建时,为改善市民的医疗条件,慷慨捐资重建这所医院,并定名为“仁爱医院”。1996年,为照顾大良城南新区启民就诊方便,他再次捐资,兴建了仁爱医院分院。
原凤山医院1995年易地重建,伍宜孙、伍絮宜昆仲捐资1000万元,医院于1997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易名顺德伍仲佩纪念医院。
1995年,邓仕枫等乡亲捐资650多万元兴建乐从水藤医院。
1998年,廖新源(勒流人)捐资250多万港元,在顺德新城区兴建新球医院。
港澳乡亲捐建的医院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尽列。上面只是举其大略,亦足显其爱国爱乡情怀。
1999年,澳门顺德联谊总会会长何庆先生、副会长叶经纬先生倡议在家乡兴办一所骨伤科医院。他们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澳门顺德联谊总会乡亲们的赞同,并得到顺德政府的大力支持。何庆、叶经纬以及澳门顺联的部分乡亲集资数千万元,在大良兴办东华骨伤科医院。东华骨伤科医院在2001年7月正式开业。该医院以“造福桑梓,救死扶伤,服务社群”为宗旨,是一家非营利性、自负盈亏的医院,即使医院有盈余,也将作为扩大医院规模及增添设备的再投入。
1996年,澳门顺德联谊总会会长何庆率团回乡,为护士节举办庆祝活动,向63位顺德市优秀护士赠送了金牌。此后,澳门顺联每年都率团回乡举办护士节庆祝活动,对家乡的医护人员献上一份爱心。
三、捐资兴办敬老慈幼事业
生活在顺德的老人是幸福的,生活在顺德的幼儿也是幸福的,因为顺德有着众多环境清幽、设施完善的敬老院和幼儿园,有着一大批关心和支持家乡敬老慈幼事业、致力弘扬敬老慈幼传统美德的港澳乡亲。
1988年,原籍伦教霞石的苏善祥先生带头捐资并发动多位港澳乡亲捐款30万港元,兴建霞石敬老院,为家乡的老人创造安享晚年的好环境。1989年,苏善祥率先在霞石举办了首届“百围宴”敬老宴会,这在顺德也属首创。为了提高幼儿园的生活素质,1989年,苏善祥捐款50多万港元兴建了霞石中心幼儿园。
1991年,郑裕培捐资150万元兴建伦教颐老院,建园几年问,再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修缮及扩建,使之成为顺德的一级敬老院。为改善幼儿园环境,郑裕培捐资近200万元兴建伦教幼儿园、熹涌幼儿园及霞石叠石幼儿园。
1993年,梁銶琚以其夫人的名义捐资800万港元,在大良兴建梁銶琚夫人幼儿园。
冯家彬先生(容桂马岗人)是马岗旅港乡亲的后起之秀。他出生于香港,曾在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0多年,后创办金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993年,他捐资200万港元兴建桂洲冯派普颐老院,1996年又捐资100万港元兴建马岗冯派普幼儿园。
此外,还有苏耀明捐建的北活碧江荫老园、周君任捐建的伦教荔村爱玲幼儿园、佘少鸿捐建的大良育才幼儿园等等。
支持家乡文化建设
顺德地灵人杰,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繁荣。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的经济更是一日千里,成就足以令世界瞩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顺德也没有忽视文化建设,而且成绩不俗。这当中,倾注了旅外乡亲的大量心血。
80年代初,顺德的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偌大的县城,竟然没有一间像样的图书馆。为了使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旅港乡亲梁銶琚先生先后两次共捐资港币350万元,兴建顺德图书馆。1984年投入使用的梁銶琚图书馆位于大良钟楼岗侧,馆内亭台流水,花木扶疏,为莘莘学子及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读书阅览的好环境。
对于家乡的文化建设,旅外乡亲不仅有耗资巨大的硬件投入,还有大量高水准的软件支持。其中较令人赏心悦目的是旅外著名书画家回乡举办书画展。旅港画家梁洁华博士、何凤莲博士,香港顺德艺文社等等,都在家乡举办过书画展。这为数众多的高雅艺术展览,吸引了广大书画爱好者前往观摩欣赏,对于推动顺德的精神文明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顺德的书画艺术创作。旅外乡亲还多次邀请和组织顺。德书画家到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进行书画艺术交流,繁荣艺术创作。
为了使乡邦文物得以妥善保存,也使本来只属少数人的艺术品能够让大众都可以得到欣赏,1989年,香港学海书楼秘书、龙江乡亲邓又同先生专程返乡,将其先祖父邓华熙的包括《鹤楼游宴图》在内的两件书画作品捐赠给顺德博物馆。邓华熙,字筱赤,又字筱石,晚号静观老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历任江南道御史,云南迤南道员,云南按察使,湖北、江苏布政使,安徽、山西、贵州巡抚等职。邓华熙能文善画,是岭南画家之一,《鹤楼游宴图》是他于1913年侨居香港时所画。邓又同捐赠先祖父的画作,体现了他对桑梓文物事业的关心与支持。1994年,伍宜孙、伍絮宜等旅港乡亲赞助出版了《顺德历代士林书画专集》,使馆藏珍秘得到更广泛的宣扬,更有效的利用。
1990年,为适应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顺德筹建大型的体育中心。为此,香港顺德联谊总会专门成立了“筹建顺德体育中心委员会”,并筹得港币2070多万元,其中李兆基、郑裕彤各捐款500万港元。旅港乡亲还长期赞助顺德男女子龙舟队、均安女子篮球队。罗景云从1983年开始支持均安女子篮球队、顺德男女子龙舟队赴港作国际比赛,并捐资修建“丰收场”作为均安女子篮球队的训练基地。顺德男女子龙舟队与均安女子篮球队取得誉满中外的成绩,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1997年6月,顺德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市;1998年4月,又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市。顺德的文化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广大旅外乡亲有着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