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1-11-30 17:19 访问量:5534 信息来源:
责任者:刘子超著
索书号:I267.4/981
收到刘子超寄来的新书时,我正在南亚的小岛斯里兰卡游荡,只好先拿出电子版,坐在慢悠悠的高山小火车里想象横穿波西米亚的列车、跨过波兰和斯洛伐克边境的巴士、匈牙利的土耳其浴室和布拉格的小酒馆、以及维也纳拍过《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百年咖啡馆。
欧洲大陆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模糊的存在,抛开法式甜品、意式咖啡、西班牙海鲜饭仅有的这几个概念,中欧更是一片空白,陌生到听见塞尔维亚会以为是西班牙的城市,而非一个国家的程度。
书中的旅程分夏和冬两段,很贴心地夹着一张地图,用黑白两色虚线分别画出路线,投射到封面,更像是新被发现的星座图。相比夏天惬意自得地游荡在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冬季的自驾之旅则把足迹延伸到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显出更多自说自话的寂寥意味来,连文字都带着一层淡淡的雾气,那正符合中欧小城的气质——你从未听说、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曾接纳过乔伊斯、里尔克,历史的飓风曾呼啸而过这里,最终离去。旅人也何尝不像一个幽灵,和过去的幽灵们一起游荡在这里。
似乎从未把欧洲放入近期旅行计划中,一个是签证太麻烦,更主要还是害怕欧洲旅行的信息量太大。本来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比较亲汉字文化圈,欧美这一块严重缺失,负担不起汹涌而来的旅途见闻。看《午夜降临前抵达》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幸好这是经过筛选的、带着私人洞见的旅程,有鲜活的当地人跳出来插几句话,比单刀直入的文化冲击要缓和得多。我可以顺着他的游走的思绪,不急于求成、只为“抵达的过程”。
和作者一样,我在外的游荡一般也没什么时间限制,不急于去景点打卡,甚至懒得去。尽管预算紧张一点,也足够我在物价不高的地方过得如遁世超人。“我不再喜欢在旅行指南上画钩,像积攒邮票一样积攒必去的景点。我希望到一个城市随意漫步,坐下,像一个旧地重游的幽灵。”正是我最爱的那一种旅行生活的写照。
读刘子超笔下的旅行,总能感觉到一种遥不可及的心领神会。
中欧火车里的场景,活脱脱一个伊洛瓦底江游船的翻版。我很喜欢这种设定,像是去掉了罪案谜团的东方快车。这一段固定时间内,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被放置到同一个空间,因共同拥有的时光而产生某种联系。更难得的是它并非小说,而是一场真实的旅行。
曾有人问我说,为什么要写旅途中遇到的无关紧要的人的事,我们想看的是怎么用最便宜的方式去到那里,车票花了多少钱,住宿条件如何。旅行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最火爆的游记往往是由过百美图和无微不至的行程花销指引组成,文字已是“低到尘埃里去了的”程度,也正显出刘子超式游记的可贵之处。城市与历史、与古往今来经过它的人所串联,行走中的精致书写,又或许如作者所说,有时候会等三个月左右,再回过头去看那段旅程,被留下的慢慢浮出来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自从读了作者有关印度、老挝、缅甸的游记后,默默在心里把他列为非虚构旅行写作的偶像。和共同的朋友聊起过他,对方给我的描述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想象中,“他平时很少话啊,不知道为什么,一出门就跟火车上、酒馆里的人聊得那么high。”加上书中记事拼凑,这样一个作者形象跃然眼前:随身带着笔记簿、一本旧英文小说,穿着休闲衬衫和卡其裤坐在某个小镇咖啡馆里旁若无人地读着书,偶尔会点一杯酒,漫不经心地和邻座搭几句话。带一点令人羡慕的优雅情调,没有背包客常流露出的拮据神态,也不是商旅达人那般来去匆匆,很像过去那个年代的“高等游民”。
我自己的旅行,大多是前后各挂一个脏兮兮的大包、风尘仆仆,只有偶尔去预定的好餐厅赴约时,才会稍微穿得不那么波西米亚风。然而惺惺相惜的是,当我穿行在东南亚各国的陆路口岸、从勐腊出境到老挝、从友谊关回到广西时,同样十分贪恋于疆界缓慢转换的奇妙感觉。生活在边境模糊地带的人们,会两种语言、可以使用两种货币,固有身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解了,有时会刻意去寻找陆路过境的机会。
去年夏天,当我从乞力马扎罗山下的小镇坐大巴去肯尼亚边境时,看到窗外走过一个个披着鲜艳格子布的马赛人,如苦行僧般,行走在漫无天际的非洲草原上,国境只是一条虚线,这片完整的大地和青山都是属于土著们的。
如同作者感叹的,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这是我们认知中的旅行的意义,对我而言,再加上远方的食物,帮我得以一窥“别处生活的本质和源头”。
我喜欢里面短暂的相遇和对话,如同没有结尾的小说,一点儿玩笑,还有浩瀚如烟的历史剧情,都在慎重又精巧的笔下凝成了最终的形状。但愿我有机会遇到这位旅人。